理论山乡行丨“龙门阵”里话民生奏响宣讲最强音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理论 > 正文   |   2025-03-12   阅读量:

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中,武隆区凤来镇创新打造“理论山乡行·赶场龙门阵”宣讲品牌,以极具亲和力与互动性的方式,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与民生实际紧密结合,在提升群众思想认识的同时,有效推动了各项民生事业发展,绘就了一幅多彩的乡村文化振兴新画卷。

一、赶场坐班:领导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

凤来镇打破传统宣讲的严肃刻板,借助当地百姓爱摆“龙门阵”和逢“2.5.8”赶场的生活习惯,把宣讲场地从会议室搬到群众日常生活场景中,把传统宣讲的“我讲你听”演变为摆“龙门阵”。凤来镇在人流最集中的临街面,摆放百姓熟悉的八仙桌、长板凳等陈设,设置干部、群众围桌而坐话家常、聊问题的“赶场龙门阵”,打造舒适、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让百姓畅所欲言、吐露心声。赶场天,镇党委班子成员轮班坐班化身“摊主”,与群众围坐一处,唠嗑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困难需求。在交流过程中,巧妙融入党的方针政策宣讲,从乡村振兴战略到惠农补贴政策,从医保社保改革到安全生产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把“大道理”转化为群众能听懂、能接受的“小家常”。自2023年“赶场龙门阵”运行以来,凤来镇开展“理论山乡行·赶场龙门阵”宣讲198场次,群众2000余人次。

二、院坝宣讲:理论传播到“最后一公里”

为了实现理论宣讲全覆盖,凤来镇组建了7支由机关干部、村社干部、乡土人才等组成的多元化宣讲队,宣讲队根据不同村社的特点和群众需求,量身定制宣讲内容,把宣讲场地搬到群众家门口的院坝里、田地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理论大餐”。农闲时,宣讲队下沉到50个网格,开展“院坝龙门阵”,以民生需求为切入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两会等重点节点宣传有声有色。农忙时,大家走进田间地头活动,利用劳作间隙开展“田坎龙门阵”,以农业生产为切入点,讲述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信息,让群众在劳作中也能汲取知识。2023年来,“院坝龙门阵”“田坎龙门阵”已开展宣讲活动353场次。

三、线上传播:拓宽宣传“新阵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凤来镇紧跟时代步伐,“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理论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精心策划制作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短视频,如政策解读动画、先进人物访谈、乡村发展纪录片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同时,积极组织干部将宣传内容全覆盖传递至辖区内50个线上网格“进圈入群”,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正面信息。据统计,自开展线上宣传以来,相关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0万余次,有效提升正能量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此外,为了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凤来镇创新设立了视频曝光台,赶场天利用金凤广场LED大屏幕对交通违法行为、环境卫生脏乱差等不良行为进行负面曝光,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的警示教育,引导群众提高自我约束意识和文明素质,为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互动反馈:宣讲成果化为服务群众“新动能”

凤来镇开展“理论山乡行·赶场龙门阵”宣讲始终紧扣民生主题,“听民声、解民困、疏民忧”贯穿始终。宣讲队抓取互动交流中群众反映关切的“高频”问题,变问题被动发现为主动出击,推动龙门阵“声音”落地为民生实事办理。宣讲过程中,凤来镇注重鼓励群众提问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对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记录下来落实专人催办,并定期召开党委会调度,形成“受理—交办—调度—办结—反馈”全闭环,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2024年,宣讲中群众反映场镇周边3个臭水塘、背街小巷垃圾难治理等影响人居环境问题,凤来镇及时调研推进,结合黑臭水体整治打造了场镇首个微公园——凤鸣公园,昔日垃圾堆演变为今日休闲好去处。两年来,凤来镇宣讲队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40余条,解决实际问题180余个,真正做到了把理论送到群众身边,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

“理论山乡行·赶场龙门阵”宣讲活动的深入开展,让党的理论在凤来镇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领导干部赶场坐班、宣讲队深入基层、线上线下立体宣传以及曝光台警示教育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思想认识,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推动凤来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在未来的工作中,凤来镇将继续深化这一特色品牌建设,不断丰富宣讲形式和内容,持续提升群众思想引领工作水平,努力开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