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镇万峰村:千亩稻田共致富 振兴路上米香飘
您的位置:武隆网 > 乡镇部门 > 正文   |   2024-12-09   阅读量:

本网记者 陈思言

在一个宁静的秋日清晨,太阳的金光还没来得及照进深山,村里的人就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

“我现在出发,个把小时后到,你到时候安排人接一下。”挂断电话,万峰驻村第一书记李文渊坐上装满大米的皮卡车,一脚踩下油门,踏上了前往沧沟乡送米的路途。

与此同时,万峰村支部书记雷烈也开车上路。他要去武隆城区,给今年参与“认领一亩田”活动的市民送上刚刚加工的新米。

在万峰村吕家坪组的大米加工厂内,万峰村村委副主任张伯君正带领工人们把货车上堆成小山的几百袋稻谷卸下,从接龙乡送来的20吨稻谷将在两天内加工成大米再返回接龙乡的小坪村。

近年来,火炉镇万峰村积极发展大米产业,建立起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种好“一片田”

万峰村的大米种植历史颇为悠久,因其味道清香滋润、甜糯可口的特点,曾被选为涪州府“贡米”,在周边地区颇有名气。

“我们这里种大米有几个优势,第一,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周围一圈小山把阳光挡住,水稻的日照时间短,这样种出来的米韧性好;第二,这里水源丰富,每座山下面都有地下水;第三,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水稻。”万峰村村委副主任张伯君介绍。

因为这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在脱贫攻坚战意正浓的2019年,万峰村经过集体商议,决定成立万峰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用大米产业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经过几年的发展,万峰村大米产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坚持集约化、精细化发展,积极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实现了插秧、耕田、农药喷洒、收割、烘干全过程机械化管理,同时还组建区域、本土2级农机专家队伍,开展水稻“两迁”害虫、植保“三新”技术试点,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从第一年流转三四十亩土地开始,联合社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并带动岩峰村、保峰村等周边村民加入其中。如今,联合社经营管理土地一千余亩,全村一年的大米产业能增收66万元。

增收“一个村”

大米加工厂里,机器正开足马力运转着,在工人们的辛勤忙碌下,堆成小山的几百袋稻谷经过清洗、砻谷、谷糙分离、碾米、分级、色选等一系列程序后,就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

包装完成后,一袋袋大米在仓库内码放整齐,不久后它们将按照订单被送往天南海北,让更多人品尝到其滋味。

“我们没有找经销商,都是由买家直接联系村委会购买,这么多年下来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也累积了一批稳定的客户,现在生产出的大米基本不存在积压的情况。”谈起销售情况,张伯君非常高兴,“前段时间就有两个在重庆做土特产生意的老板和我们对接,各自订了一批大米在他们店里销售。”

得益于大米产业的蓬勃发展,万峰村的村民们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大米加工厂平时有全职工人4个,忙时还需要零时工20多个,给村民们增加了一项收入来源。万峰村堡上组的肖晓琴单臂残疾,难以外出务工,她将家里的4亩地流转给联合社,自己帮厂里做些零活,也能有不错的收入。村民倪永平在考取农机驾驶证后一直担任为农服务队成员,不仅收入可观,也多了很多兼职机会。

每年联合社除了向村民支付租金外,还会将收入盈余按人头数给全村3800多人分红,村里10多户贫困户也因为大米产业有了生活来源。

走出“一条路”

谈及目前村里的大米产业时,张伯君用一个词总结——健康。对此,他解释道:“土地流转合同一年一签,村民想退出随时可以退,我们没有改变土地性质,不会影响后续种植。建米厂时,申请到了区农业农村委的资金,没有欠下一分外债,联合社成立后,发展势头良好,目前为止没有亏损过。”

这种健康的运转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村民的风险,也让村集体能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在常规的大米种植、加工外,万峰村还探索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这条创收新路径,通过组建“为农服务队”,为村民和其他企业提供大米种植产前的选种、机械耕田,产中的集中育苗、防虫、田间管理,产后的贮藏、加工、销售等全方位服务。

万峰村现有插秧机2台、耕田机3台、大米收获机3台、25吨粮食烘干机1套、无人机1台,在满足本村生产需要的同时,也能为周边乡镇提供服务,促进区域大米产业发展。

“目前,村里正在申报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经过专家组的检测,土壤要求全部过关,即将接受下一步的考核。等认证申请下来,我们万峰大米的美誉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未来的发展,张伯君充满信心。

接下来,万峰村将持续探索,推进技术赋能、产业融合,做精做细大米全产业链。探索“田螺+水稻”套养模式,发展“大米生产——大米加工——米糠养螺”生态循环经济;尝试“水稻+油菜”生态轮作种植模式,提高冬季土地利用率,带动村集体多元增收,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让致富路上飘满米香。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