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陈思言
“请问有人在家吗?我们是青年志愿者。”轻轻地,区职教中心心理健康老师王森红敲开了小浩(化名)家的门。
眼前的少年身形瘦弱、精神萎靡,眼神始终黏在手机屏幕上,十分抗拒与他人交流。王森红并没有因对方的不配合而放弃,他继续尝试着沟通,并提出给小浩测量体温。
小浩不情不愿地举起胳膊,终于还是把手机放在了一旁。闲谈中,王森红了解到小浩很喜欢玩乐高,于是他顺势提出请小浩帮忙拼积木,希望双方能加上微信。
在微信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王森红渐渐走入了小浩的内心,了解到他因为父母离婚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了解到他转到武隆读书后没有一个朋友的迷茫与无助、了解到他家庭中父母缺位只能跟着外婆生活的孤单……这些,就是16岁的小浩沉迷手机游戏和网络赌博,以至于拒绝继续上学的原因。为了逃避现实生活的苦闷,他一头扎进网络中,在虚拟世界中麻痹着自己。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王森红迅速上报,在区教委的指导下,区职教中心立即成立“一人一策一专班”,建立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行为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以1(班主任)+1(校级或中层干部)+N(分管副校长、法治副校长、公安、心理健康等其他力量)的教育帮扶工作机制,整合多方力量,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在学校的坚持下,一心决定辍学的小浩最终办理了休学手续,帮扶小组安排了班主任和班长上门探访,还联系上小浩父亲和继母说明情况,希望他们能给予小浩更多的关怀与支持。在老师的推荐下,小浩前往暑期夏令营担任小朋友辅导员,并在志愿活动中结识了很多同龄的朋友,他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开朗,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如今,小浩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他已经不再每天花十几个小时玩网络游戏,而是回到校园,过上了和所有中学生一样的生活。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实验二小的学生小茂(化名)身上,得益于区教委和学校的多方关怀,他成功戒除网瘾,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根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年12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7.2%,未成年人基本已是“无人不网”的状态。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Z世代”与“A世代”,网络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更方便地获得学习资料与信息资讯的同时,一些自制力不高的青少年则因为过分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甚至带来了隐私泄露、过度消费、网络犯罪等问题,极大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切实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今年5月至11月,区教委开展“戒除网瘾,健康成长”专项行动,在全区进行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排查,对存在网络沉迷的学生建立台账档案,针对性制定工作举措,多方协力、多管齐下,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建立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上网的长效机制。
专项行动让很多学生逐渐走出了网瘾的泥潭,他们不再将自己封闭于虚拟的网络上,在一次一次地滑动屏幕中空耗青春,而是敢于拥抱现实,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如果不是学校领导和老师,我可能还像以前一样不和人交流,每天过着只知道玩手机的颓废生活,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能戒掉网瘾,让生活走上正轨,真的非常感谢他们。”武隆一中的唐同学(化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