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山乡行 | 乡村有“三香”,绘就发展新篇章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理论 > 正文   |   2024-06-18   阅读量:

“理论山乡行”区级宣讲队员 张锐

引言:“理论宣讲山乡行,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的宣讲,要从一次下乡所见说起。

那是我第一次到这个村。刚到村口,同事就说“快把车窗关上,这是一个“臭村”。我正纳闷,还没得来及问为什么,车窗外就迎风飘来了一股浓浓的“金钱”味道,我一下心领神会,内心却也觉得不足为怪,但接下来的所见所闻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了”。一路上,我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没有半点修饰的“蓝屋顶”,田土里的农家肥堆成了小山丘,村里的每个角落充斥着“金钱”的味道,苍蝇群魔乱舞,我要是随手一挥,打死三五个应该不成问题,为了招呼我们,农户还递来了娃哈哈矿泉水。此刻,我想我找到了“臭村”的原因。

乡村,对于常年待在办公室上班的我们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儿时记忆中的乡村却记忆犹新,那时的井水甘甜是可以直接喝的、那时的庄稼地是寸土必争的、那时开会生产队队长家里是挤满人的……。这次下乡的经历让我感慨万千,我们的乡村基础条件在变好、老百姓生活水平在变好,但随之而来的环境保护难、耕地保护难、基层治理难等等问题却也比比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乡村它不“香”了。

所以,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如何破解这“三大难题”,让我们的乡村真正“香”起来。

乡村“香”,村莫脏,守规章,绿色生态摆中央,乡间田野

是“花香”。

2021年,生猪市场震荡上涨,企业、养殖户嗅到商机纷纷大幅扩大养殖规模,不少人是赚得盆满钵满。但好景不长,两年后生猪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有的人及时止损、有的人甚至是血本无归。市场风云变化莫测,自负盈亏也属正常,但好像没有人会关注伴随这场经营活动而衍生的另一问题正悄然而至。为抢占市场先机,养殖户们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个别地方乱占耕地、违反生态保护红线搭棚修圈现象频频发生,粪污处理设施不健全,直排乱排问题十分突出,最终导致饮用水源污染,老百姓对自己种下的苦果苦不堪言,乡村就这样变成了“臭村”,而接下来就是漫长的“还账”。所以,我要说:“你莫莽,环境伤了人遭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浙江安吉余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之江新语》的“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再到陕西安康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生态文明观讲到哪里。不知不觉,今年已是“两山论”提出的第19个年头,“两山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走向了全国。

武隆,从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到如期脱贫摘帽,从昔日穷乡僻壤到如今人间仙境,坐拥“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块金字招牌。你要问为什么?我想说:“路虽艰筚路蓝缕,行则坚生态优先”,一路上我们拒绝了总额达100亿元有可能破坏自然生态的工业投资项目,主动关停37家采石场和一批污染环境的中小企业,整体退出煤矿开采,大力发展旅游、风能、光伏、页岩气等绿色产业等等,这就是武隆全力践行“两山论”的生动实践,我们因绿而兴、向绿而行、最终点绿成金,实现了从“山区的武隆”向“重庆的武隆”,再从“中国的武隆”到“世界的武隆”的华丽蝶变,全国第二批、重庆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就是最好的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对武隆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的脱贫新路给予肯定就是最大的褒奖。

俗话说得好:青山不改绿水才长流;留得青山在才不怕没柴烧。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第一,要守好我们的青山绿水,不搞滥砍滥伐、乱采乱挖;第二,猪该养还得养,关键是怎么养的问题。坚决不能违规占地,生态红线就是碰不得的高压线,要完善粪污处理设施,严禁直排乱排,要经常搞好圈舍卫生,搞生态养殖;第三,保护好我们的饮水源,搞好房前屋后的人居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  

我相信,不久以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的“花香”一定会香满我们的乡间田野。

乡村“香”,地莫荒,互相帮,守住耕地粮满仓,田间地头是“饭香”。

一次我和一位老乡聊天,我问:“你觉得村里面的生态环境好不。”老乡说:“我们这些地方生态好得很哟,有些自留地都要长成林了哦。”

老乡的话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当前农村普遍存在又亟待解决的耕地撂荒问题。早些年,农村土地也是寸土寸金,土地就是农民的饭碗,是家家户户的“命根子”。后来,在老一辈人“你是愿意读书迈,还是挖土”的思想教育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摆脱“黄土地里求生活”的命运,纷纷选择外出打工、求学,到城市里面打拼,只留下了那些上了些年纪的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扛着锄头的“守村人”。可他们终究也有扛不动的那天,都在担心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怎么办。

其实不止如此,伴随一些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耕地非粮化、乱占耕地红线等等问题也一样屡见不鲜。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看得到,国家也看得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要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国家这么重视耕地保护,因为“粮食安全”。

国家之大,粮安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大可小,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且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第一,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18亿亩耕地红线是筑牢粮食安全的首要屏障,保住了耕地红线就是保住了人们吃饭问题的核心,耕地,我们必须守住;第二,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第三,耕地姓农,我们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第四,撂荒地不能荒下去,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第五,杜绝铺张浪费,弘扬勤俭节约。只有我们共同携手努力,才能构筑起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强堡垒,将我们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相信,不久以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饭香”一定会香满我们的田间地头。

乡村“香”,气莫伤,有事商,团邻四近互相帮,村落院坝是“清香”。

基层是问题堆、矛盾窝。昨天两家人因为土地界畔问题大搞了一架、今天两个农业社又在争水吃、明天村民又在约起要去堵村里的项目施工队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农村还真是“家常便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激发基层活力,形成了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第一是学自治。基层自治应该回归“自治”的本位属性,群众的事情要让群众“当主角”,自觉遵守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主动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积极参加村里的公共事业、志愿服务,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第二是学法治。法治社会,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思维和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是“谁声音大谁有理”。第三是学德治。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学模范、做榜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清风正气,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我相信,不久以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清香”一定会香满我们的村落院坝。

乡村“香”不“香”,关键还要靠老乡。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还要大家一起干。“乡村是我们自己的乡村”,让我们携起手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明天的乡村不仅会有花香、饭香和清香,未来也定将“千里香”。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