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洞河乡幸福村乡振兴指导员——陈月月
穷,你们怕吗?当下有句话在互联上广为流传“怕什么怕,穷都不怕,干就完了。”短短12个字,似乎带我走过了党的艰苦奋斗历程,似乎带我看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韧劲,我也确切看到中国人“脱贫攻坚”的誓死决心。“贫穷”,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被踏碎的山石,成为了过去式。(脱贫远去,振兴在即)脱贫攻坚战旗开得胜,我们的经济有了底子,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振兴持久战来势汹汹,何为振兴?振兴振兴,不搞图片振兴,不做文字振兴,咱们振的是人才,兴的是产业。
“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饱含了他对乡村振兴的愿景,更是对我们基层干部提出的殷殷希望与莫大挑战。
“脚上铮铮亮,衣冠白净净。”这是评判一个人是否整洁文明的标准,但这却不是一个优秀基层干部的应有标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守着一方电脑屏,脚踏一块水泥地,则守不住乡村,兴不了产业,鼓不了钱包。基层干部还得做脚上带泥的泥腿子,衣上沾灰的灰姑娘。真正做到下到乡村,驻守乡村,振兴乡村。
也许我们也由政策推动、工作需要,下到了乡村,但或许我们看到的却是村头嚼舌根的大娘,或许看到的是巷尾缩墙根晒太阳的大爷,或许有幸还能感受到麻将和雀友们的声声入耳。目之所及啊,不免感叹无奈于这些国家扶贫救济的后遗症。我想,我们基层干部此时更不应摇头叹气,敲响退堂鼓。更是应该在遍地荆棘中,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更是应该看到振兴乡村的重要性,看到乡村无限的潜力和美好的未来。说到这儿,不由想到了我的家乡,也想到了我家乡的人儿们。
我的家乡,有着他们的守护,他们有着佝偻的背影,苍老的面容,花白的银丝;我的家乡有它们的庇佑,它们是一座座风来洞若凉亭,雨来渗如滴漏的残喘老屋;我的家乡有它做为唯一的链接纽带,它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水泥路—“一条有水也有泥的水泥路”。说句实在话,我的家乡被冠以“穷乡僻壤”,我也无法加之美化、进行反驳。听到这儿,也许大家开始唏嘘。但是,穷乡僻壤的家乡随着国家的脱贫攻坚有利政策的实施下,在一位位村民的群雄之力下,渐渐“欣欣向荣”。昔日,赶集天冷冷清清的街道,变得熙熙攘攘;一座座石墙土坯房也摇身一变,成了一幢幢三层小洋楼;入户公路也蜿蜒地爬满了村子。这一系列的改变,还要从我们这位杨大哥说起,曾经的打工仔,如今的“村霸”一哥。
那天,从小励志走出这个穷山沟沟的杨大哥卷着铺盖从广州回到了这个穷山沟沟,凭借他的高中文凭和年轻力壮的身板,成功拿下了支部书记这一席之位。选举会上,杨大哥拍着胸脯说:“我在灯红酒绿的外面,拼了大半辈子也没有个结果,后半辈子硬是要在生我养我的穷沟沟里折腾出个名堂。”听者无心,毕竟选举会上谁不说点大话,但说者有意,欧村长硬是将他这句大家都不以为然的话付诸了实践,收获了硕果。
杨支书挑起这担子责任后,就没有闲暇过。他啊,就如那加满了95号汽油的发动机,有着花不完的力气,使不完的劲儿,似乎永不知疲倦。他几经辗转,杨支书不知从哪儿考察了回来,大张旗鼓地宣扬要在这弥漫荒凉气息的山头种满脆桃树,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撸起袖子,蓄势待发的他,却在开头就吃了闭门羹。在我们这个世世代代看老天爷脸色吃饭的村子里,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哪舍得让出来种杨支书口中的那所谓的致富树。奈何杨支书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面对这未知的“未知数”,乡亲们还是选择观望,时不时还要冷嘲热讽一番,说他异想天开。
换作你,换作我,面对这样的质疑不屑,这样的冷言冷语,你说你不气馁?你说你不沮丧?你说你不在心里狠狠嘀咕抱怨几句?我可不信。将心比心,估计杨支书也在坚持或放弃的十字路口踌躇徘徊过吧,也在无数个难熬的深夜无奈叹息过吧!但一生好强的杨支书因心中的那份信念,在黎明到来之时,仍能重振旗鼓,他的眼里写满坚毅,他的胸腔盛满热情。他单枪匹马,说干就干。白天,在自己的几亩地里捣腾,不管风雨的挑衅,不顾骄阳的肆虐;夜晚,熬夜啃着书本上的种植技术,他办公室那朵颤颤巍巍的灯光啊,似乎要照亮这个穷山沟沟了不起的未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一年后,杨支书地头的白菜红薯,变成了一株株迎风摇曳的脆桃树。这在我们村子可算是一个稀奇事,大爷大妈也在杨支书的脆桃树苗旁停住了匆匆脚步,大家都在期待着这玩意能够给村子带来点什么,带来点什么呢?我想杨支书早已知道这玩意将会给这个村子带来摆脱贫困的希望。劳作之余,田埂上、房檐下、马路旁,都能看到杨支书给村民们的洗脑画面,他想方设法地用自己地头的脆桃树引诱着村民们加入他的致富路。他要让梦想瓜熟蒂落,他要与乡亲们同频共振,他一个个、一户户地走访,鞋上沾满泥,脸上淌着汗。人们也因他那一身脏兮兮的行头,戏谑地叫他“泥腿子”。也许正是杨支书,泥腿子的这股韧劲,和他这份为民着想的无私品质,感动了乡亲们,也都愿意跟着他试一试。从一亩到五亩,从五亩到漫山遍野。
功夫不负有心人,掐指一算,今年已是第五个年头。杨支书也算是搞出了名堂,也有心思去打理自己的“泥腿子”了,却怎么理不了他那股子为民谋发展的纯朴气息。他时常奔走于村头巷尾,时常穿梭在山头之间。看啊,他指着他打下的江山,这片曾经是未知数,如今是金钥匙的江山。这片山头,那块凹地,一改往日的沉寂,它们伴随着乡亲们的思想在杨支书的千呼万唤下,苏醒了、苏醒了......初春,白如雪,粉如霞的脆桃树下,游人如织,农家户的土特产受到了前来赏花游客的青睐。夏初,一树树红红的脆桃,招摇地在枝头卖弄甜美,那一双双前来采撷的手,采的是脆桃,留下的是乡村的振兴。
“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再次回味习总书记的这句话,可见,泥腿子杨支书便是咬定了青山的松柏,便是绘就了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的大画家。如果再问乡村如何振兴?我想泥腿子江山里的那一颗颗风中摇曳、雨里酣畅、阳下贪婪的脆桃树,便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