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十四年,平凡人的不凡历程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24-06-12   阅读量:

本网记者 李婷

14年,调解矛盾纠纷一千余件,见证着一个人用心用情的默默付出!

14年,总结提炼一套基层治理方法,见证着一个人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14年,培训调解员三百余人次,见证着一个人甘当人梯的博大胸怀!

武隆区桐梓镇司法所所长刘德超,用他朴素的人生经历,演绎了新时代司法行政人敬业奉献的不凡历程!

刘德超,今年59岁,自1984年以来,扎根基层一线近40年,在桐梓镇司法所担任所长的14年间,是人民群众的“解铃人”,是大家眼中最值得信赖的“金牌调解员”。

化解一系列矛盾纠纷

2009年,44岁的刘德超成为桐梓镇司法所的一名“新兵”。可是面对专业性极强的司法工作,刘德超心里发了慌:自己“半桶水”,怎么帮助群众?

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照着法律条文学。《土地管理法》《工伤保险条例》《民法通则》……刘德超不但自费购买了各类辅导书籍强化巩固,还不放过一分一秒,就连躺在床上理疗腰椎的时间都在“啃”书,光是学习笔记就记下了20多本。

苦心人,天不负。学到后来,闭上眼睛,各个调解案件中运用到的法律条文像放电影一样从脑中闪过。慢慢的,他的底气越来越足,调解起矛盾纠纷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调解矛盾纠纷多了,感受多了,经验也多了。在长期的调解工作中,刘德超探索出了一套“司法调解六步工作法”,即:一张笑脸、一杯热水、一声问候,让来者感受温暖;专心听、认真记、积极办,让来者看到希望。

方法对了,调解的成功率和质效高了,个人的名气也高了。

“三乡一镇”(土地乡、接龙乡、后坪乡、桐梓镇)的老百姓遇到调解不了的矛盾纠纷,都纷纷找到刘德超。

不仅如此,在“德超调解工作室”,刘德超还会给年轻干部传经授宝。

“来‘德超调解工作室’的很多都是科班出身,论专业,他们比我精通。”刘德超谦虚地说,要说培训他们,我讲得最多的就是要有服务意识、公仆意识、为人清廉、精通政策。

10多年来,刘德超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1000余件,纠纷调解率达100%,成功率达98%以上;培训调解员300余人次,培育优秀调解员20余名,他们将在“德超调解工作室”学习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成功调解的矛盾纠纷更是不计其数。

探索一套基层治理方法

“调解矛盾只是第一步,我们还必须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刘德超说,少数社区矫正人员存在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人员,极有可能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基层治理工作中重点走访的对象。

“我不承认我犯了重婚罪,我都没有结过婚,算啥子重婚罪?”面对法院的判决,社区矫正人员张某十分不服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面对张某的不服气,刘德超熟练地陈述着法律条文,决定以法服人。

听了刘德超的话后,张某若有所思。

刘德超趁热打铁,既讲法律,又讲道德,苦口婆心地劝说张某。两个多小时后,张某终于心服口服地点了点头。

如何真正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经过多年实践,刘德超总结出了一套基层治理方法,并在曾经的矛盾纠纷“重灾区”——桐梓镇香树村天台寺组大石板进行试点。

在大石板,刘德超与村社干部一起,组建了调解矛盾纠纷、宣传相关政策、督促环境整治等几支小分队,配合做好化解矛盾纠纷、助力乡村振兴、公开大事小情、整治人居环境、宣传优秀品质等工作。

“大家出钱出力修建公路、发展产业,邻里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伸手拉一把,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说起现在的大石板,村支部书记吴春燕直言,刘德超总结的这个办法在基层工作中很实用,大石板的社区矫正人员回归社会后无一人再次违法犯罪,村民们也纷纷把基层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

“人们生活富裕了,精神富足了,自然就会少一些争吵,多一些和睦。”刘德超说,去年3月以来,他将试用在大石板的基层治理方法进一步提炼为“四队三精神”(“四队”即:由村干部、村民组成好人好事评议、环境卫生监督、纠纷调解、政策宣传四个分队,对村民小组的大事小情张贴公示;“三精神”即:充分发扬革命、实干和善孝三种精神),并计划今年内在全镇推广。

走访重点人员、调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知识,刘德超十几年如一日。在他的推动下,村民们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桐梓镇成功创建法治大院10个,培育法律明白人23个,打造法治宣传阵地8个、法律之家3个;桐梓镇繁荣村还成功创建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守护一方和谐稳定

酷暑严寒,田间地头,他深入各村调解纠纷;夜深人静,电脑桌前,他埋头伏案学习、总结方法……多年来的夜以继日,导致刘德超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站和坐都有问题,然而他始终坚守岗位,用行动谱写了一首无私奉献的赞歌。

为了缓解腰椎间盘的剧烈疼痛,刘德超常常跪在铺上毛毯的烤箱上办公,这一跪就是4年。

“我当时负责‘三乡一镇’的司法工作,怕群众有事找不到我而误事,我又觉得我还能再坚持,就没有第一时间去治疗,导致耽搁了最佳治疗时间。”刘德超说。

正是刘德超的坚持,在他患病期间及时解决矛盾纠纷,有效避免了民转群、民转刑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要不是刘所长帮我讨回了借款,我都不想活了。”对于刘德超的调解帮助,王某颇有感悟。

王某是一名五保户,省吃俭用攒下9000元钱,借给了刘某。借款期到后,王某多次向刘某催要借款,刘某均未及时偿还,还以各种借口搪塞王某。

双方协商多次无果,心急如焚的王某便找到刘德超寻求帮助。刘德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次协商下,刘某终于承认借钱事实,并还清了本金和利息。

无论是弱势群体,还是普通群众,刘德超一直秉持着人民至上的理念,甘当群众解铃人。

多年来,他一直为群众奔走、调解、维权,然而父亲的突然离世却成了他永远的心病。

2013年11月,刘德超父亲过世时,他正在办公室调解纠纷,未能送父亲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很多人,很多事,我都问心无愧,唯独对父亲,心中很内疚。”提及父亲,刘德超眼眶湿润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0多年来,刘德超立足司法行政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多次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重庆市人民调解能手”“重庆市优秀司法所长”等国家级、市级、区县级荣誉称号,他所在的桐梓镇司法所还被司法部授牌为“全国先进司法所”。   

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帮助群众,刘德超用无私的爱和奉献,默默守护着桐梓镇一带的和谐稳定,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