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旅游之梦”更加绚丽光彩——武隆旅游30年·30梦(上)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24-05-17   阅读量:

芙蓉江。

仙女山最美公路。

武隆城区一角。

编者按

武隆旅游30年,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心一意谋发展,从无到有,破茧成蝶,从小到大,华丽转身,武隆之梦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为了隆重庆祝旅游发展30年,助力《武隆旅游30年》系列活动,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开展,成就未来更加宏阔的梦想,本报特刊发成真之梦(生态之梦、通达之梦、美誉之梦、发展之梦、富民之梦)、未来之梦(国际之梦、人文之梦、美丽之梦、强区之梦)9篇文章献礼武隆旅游30载。

【生态之梦——绿水青山更好看】

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好家园

近年来,武隆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战略,立足绿色生态优势,30年来持续深耕生态旅游,不断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是全国较少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七块金字招牌的地区。武隆人用实干快干精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美武隆正日益成为世人享受生态之美的绿色家园,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

山清水秀铺展生态画卷。三十年来,我们致力于保护“两江四山”,持续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保护,森林覆盖率达65.6%,珍稀野生动植物多达70余种,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每条河流都是一幅山清水秀、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守护“世界自然遗产”,探索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开启旅游“三次创业”,培育研学、运动、艺术、康养、婚恋、服务六大产业链条;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国·重庆绿色发展实践论坛;连续20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被国家体育总局誉为“中国户外运动的旗帜”。坚持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生态工业产业加快发展,“一主两辅多元”特色农业成效明显。

标本兼治夯实生态本底。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条主线,坚持系统治理,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持续优化辖区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市率先整体退出煤矿开采,稳步推动全域国土应绿尽绿、宜绿则绿,先后拒绝了可能危及生态环境、涉及资金上百亿元的投资建设项目。重点开展了“三高一小”产业整治,生猪养殖、水产污水治理行动,淘汰了烧结砖落后产能。坚持标本兼治,深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把项目准入关;统筹推进河(湖)林长制,加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接续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坚持夯基固本,建立完善“生态环保督察清单”“生态报表”工作机制,凝心聚力把“问题清单”转变为“成效清单”,夺取“生态高分报表”,有力有序推动环境问题整改,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点绿成金共筑生态之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空气质量越来越成为敏感话题的当下,武隆的空气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印象深刻。夕阳西下,漫步在武隆街头,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勾勒出武隆的城市线条;乡村田园,烟火气里藏着诗和远方。碗碗羊肉、武隆苕粉、高山蔬菜等绿色食品鲜香味美,“七彩堰塘”“天池苗寨”“呐溪原乡”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罗棋布,36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悠闲惬意,人们可以枕着蛙声入眠、伴着鸟鸣醒来。

未来,让我们携手同行,保护我们的生态家园,建设美丽武隆,在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的大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区生态环境局供稿)


【通达之梦——坐地日行八万里】

铁公水空  联通世界

重峦雄峙,大山横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30年前,武隆几乎与外隔绝,仅有一条“319国道”和乌江航道与外界连通,“养儿不用教,武隆彭水走一遭”成为武隆闭塞贫瘠艰苦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要脱贫,要致富,先修路”,连通山水天堑、冲破峡门阻隔,变劣势为优势,彻底改变武隆的交通环境,夯基旅游开发,助推开放发展,成为全区人民的期盼以及党委政府的共识。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武隆交通进入以打通沿江公路出口通道为重点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向西打通巷白路、双白路,使武隆到涪陵的公路里程由154公里减至73公里,行车时间由7小时减为1.5小时;向北打通武丰路,敞开武隆的北大门;向南打通武道路、水白路武隆段,打开武隆的南大门;向东实施完成巷江路改造工程,新建江共公路,使武隆至彭水公路里程由89公里减至70公里,行车时间由4小时减为1小时;建成县城乌江一桥和梓桐碛大桥、乌江二桥;新建旅游干线公路武仙路。

从本世纪初到党的十九大前,武隆交通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二线的先后建成投用,实现我区铁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的突破,区位优势明显提升;新建成垫道路武隆北段、武务公路,建成了“8小时重庆”交通建设重点项目之一县城乌江三桥,升级改造武道公路,实施“两小时武隆”交通工程、完成370公里通乡公路改造,农村公路建设进入“通畅”时代,全县乡镇通畅率达96%,村通畅率达到64%,行政村通达率实现100%。党的十九大以来,武隆交通抢抓重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交通项目建设。“141”【1高铁、4高速、1航电枢纽】对外通道加速推进,渝湘高铁(武隆段)已完成主体工程82%,2025年建成后将基本实现武隆城区“半小时到主城”目标。4条高速公路在建项目总投资307.6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1.9亿元,渝湘高速复线预计2024年9月建成通车,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既有渝湘高速拥堵状况;武道高速预计2025年6月建成通车;武两高速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将实现武隆至重庆中心城区“车行1小时”;垫丰武高速2024年将实质性动工。白马航电累计完成投资29.78亿元,已完成主体工程26.4%。截至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5436公里,实现乡镇、行政村100%通畅,村民小组通畅率达99.7%;铁路已建成通车总里程129公里;乌江航道境内里程79公里;仙女山机场已累计开通“上海=武隆=成都”、“济南=武隆=成都”、“杭州=武隆=成都”等11条航线,通航16个城市。初步形成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水运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是重庆“一区”辐射连接“两群”及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为武隆旅游业的“三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0年来,武隆交通筚路蓝缕,空谷足音,“天堑变通途”,形成了铁公水空综合主体交通网络,“坐地日行八万里”,世界的武隆正走向世界。

展望未来,到2027年,武隆将实现对外大通道数量将达到8个,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分别达到64公里、198公里,区内高速公路下道互通数达14个,三级航道里程达79公里,初步实现乌江“航道通行千吨级”目标,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贡献乌江力量;港口货物、机场旅客、机场货邮吞吐能力分别达到462万吨、60万人次、1500万吨/年。初步实现“街镇乡半小时上高速、城区半小时到主城、1小时达周边、航空3小时到全国主要城市”,发挥联结重庆主城都市区、联通黔北的重要枢纽功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交通的发展,不仅拉近了城与城的距离,也促进着人与人的流通。未来,全世界来往武隆的人们有了高速、高铁、飞机等多种选择,出行更加便捷实惠,将充分感受“幽远时空、化境武隆”的独特魅力。

(区交通局供稿)


【美誉之梦——天下谁人不识君】

武隆旅游: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华丽蝶变

武隆旅游30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创业史,也是一部奋斗史,30年来,武隆旅游历经“三次创业”,实现“重庆的武隆”到“中国的武隆”到“世界的武隆”嬗变,武隆旅游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华丽蝶变。

养在深闺人未识。武隆县由于地处山区,虽有良好的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但淳朴的武隆人民却没有打开“山门”,使武隆旅游始终是“养在深闺人未识”。1984年巫山县小三峡开始接待海内外游客,当地政府提出旅游兴县的决策,旅游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时任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到武隆检查工作时指出:“武隆可以向巫山县看齐,有步骤有重点地做好旅游开发前期工作”。武隆县政府开始依托我区自然风光开发旅游,并组织人员对景区采风和考察,编写宣传书籍。1993年12月12日,芙蓉洞正式动工打造,拉开了武隆景区开发建设的序幕。

武隆旅游“一次创业”——从无到有,破茧成蝶,实现“武隆的武隆”到“重庆的武隆”华丽转变。1994年,武隆蹒跚起步,以开发芙蓉洞为起点,踏上旅游开发“一次创业”的崭新征程,创造出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斩获全市首个“世遗”的辉煌。成功开发了芙蓉江、仙女山、黄柏渡、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等旅游景区,仙女山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芙蓉江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区”“国家地质公园”等称号。2007年6月27日,以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隆成为重庆市第一处、中国第六处世界自然遗产,申遗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武隆人发展旅游的信心。2007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64.26万人次,是1994年的13.69倍,实现“武隆的武隆”到“重庆的武隆”华丽转变。

武隆旅游“二次创业”——由小及大,百花齐放,实现“重庆的武隆”到“中国的武隆”华丽嬗变。2008年,武隆旅游乘胜追击,开启了以“做大游客总量、做强旅游经济”为主要任务的武隆旅游“二次创业”,构建起全域旅游发展的崭新格局。强力推进旅游“十大工程”,全面掀起集团营销,大力推进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启动白马山旅游开发,开展“两区一地”创建,打造全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成功打造了印象武隆、归原小镇、天尺情缘、天坑寨子等景区(点)以及天池苗寨、大田湿地人家、呐溪原乡等乡村旅游景点。天尺情缘、龙水峡地缝、芙蓉江、归原小镇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仙女山度假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金字招牌。2021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074.54万人次,是2007年的26.64倍,实现“重庆的武隆”到“中国的武隆”华丽嬗变。通过旅游“二次创业”,武隆基础设施大幅提升,景区品质不断优化,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品牌价值影响深远,市场秩序更加向好,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为加快“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搭建起了大平台,构建起了新格局。

武隆旅游“三次创业”——从强向盛,国际地标,实现“中国的武隆”到“世界的武隆”华丽蝶变。2022年,武隆锚定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目标定位,紧扣“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做深产业链、提升贡献度”主线,全面掀起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旅游“第三次创业”。纵深推进“6+4”产业链,推进全国首批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创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主力店”,引进建设小火车风景线、世界首家女子马球俱乐部、启明东方星聚城、傲得航空、亿航航空等一批牵引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文旅体重大项目,强力推进境外营销。中国·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喀斯特文旅休闲中心等一批文旅重大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获评“优秀”,荣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和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等一批金字招牌,武隆喀斯特旅游区获评“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2023年景区接待持票游客545.7万人、吸引境外游客9.1万人,实现景区收入5.2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其中2023年境外游客是2021年的18.2倍,实现“中国的武隆”到“世界的武隆”华丽蝶变。2024年,步入“而立之年”的武隆旅游,锁定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目标,扛牢全市唯一旅游国际化试点区县责任,聚焦“做深产业链、提升贡献度”主线,纵深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全力打造研学、运动、艺术、康养、婚恋、服务六大文旅产业链,构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天下谁人不识君。30年征途如虹,30年波澜壮阔,30年栉风沐雨,30年拼搏奋进。30年来,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武隆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发展壮大,先后摘取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金字招牌,获得了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一大批品牌荣誉,武隆旅游已成为重庆旅游业的“排头兵”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接待游客人次由12万人次增长到4400万人次,天生三桥、仙女山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迈入“200万俱乐部”,境外游客即将突破10万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数字展示着武隆旅游发展的速度,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荣誉标记着武隆人民奋力攀升的高度,武隆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转化路径,实现了从“农业小县”到“旅游大区”的精彩蝶变,被业界称为“武隆模式”“武隆样本”,天下谁人不识君!

(区文化旅游委供稿)


【发展之梦——一业引来百业兴】

发展之梦——一业引来百业兴

从波澜壮阔的乌江画廊到仙女山之巅的云海仙境,从气势磅礴的龙水峡地缝到星罗棋布的民族村落,武隆的自然奇观与人文风情交织成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瑰丽画卷。今年,武隆旅游迎来辉煌发展的三十周年,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不仅见证了武隆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更彰显其开放繁荣、带动百业兴旺的强劲动力。

旅游兴旺百业繁荣

三十年发展,武隆旅游业蒸蒸日上,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2023全年接待游客44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7亿元,均增长10%以上,旅游人均消费1003元,景区持票游客545.7万人,境外游客9.1万人次。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餐饮、住宿、交通等传统服务业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2023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46亿元、增长5.5%;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7%、13.8%、33.7%、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5%,城镇登记失业率2.7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4%、7.9%,实现了旅游与百业的共赢发展。

产业融合激发新动能

2022年,武隆强力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聚焦做深研学、运动、艺术、康养、婚恋、服务六大产业链条,推动“工业+旅游”“建筑业+旅游”“服务业+旅游”“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强质增效,培育特色优质的旅游产品集群,让更多优质“+旅游”产品转化为旅游消费品。落实链长制推进102个产业链项目,喀斯特文化休闲中心主体完工,推进小火车风景线等标志性项目,文旅投资增长14.5%。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冰雪旅游季火热出镜。以“3+1”生态工业产业链为重点,推动页岩气开发等16个清洁能源项目提速放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居全市第五。着力构建“一主两辅多元”农业产业链,“仙女山”山泉水等特色项目加快建设,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居全市第三。

全域旅游绘就新画卷

紧扣“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战略,武隆持续推动全域旅游,不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2015年,仙女山度假区创建为首批17个国家级旅游区之一。2016年,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并于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年,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扩容,成功打造5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培育了一批田园综合体、产业观光园和农旅融合综合体。这些线路和景区集群不仅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也推动了消费促进、精准扶贫、民生改善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有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武隆区获评“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

三十年辉煌岁月展雄姿,新起点继往开来谱华章。站在新起点,展望未来、信心百倍,武隆旅游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扛牢全市旅游国际化试点责任,加快“6+4”产业链强主体、补链条、聚集群,续写旅游富民新篇章。

(区发展改革委供稿)


【富民之梦——两山转化幸福景】

深拓“两山”转化通路  执笔绘就富民和美画卷

三十年来,武隆区厚植绿色生态“聚宝盆”、夯实产业发展“源动力”、捧稳旅游致富“金饭碗”,持续深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道路,推动以生态旅游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全区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全方位打造山清水秀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起笔“只此青绿”,提升经济增长含“绿”量。统筹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乌江、芙蓉江和仙女山、白马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保护,涵养好芙蓉湖国家湿地公园。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5.6%,是全国平均水平(23%)的近3倍,负氧离子含量超过2500个/立方厘米,仙女山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超过3260个/立方厘米,是全国首批38个“中国森林氧吧”之一。持续加强遗产名胜保护。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强化仙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白马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保护。探索建立“受限地段禁入、生态红线禁开发、动态监管网格化”闭环保护工作机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辖区乌江、芙蓉江、大溪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达Ⅱ类,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土壤环境、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100%。近3年,累计完成国土绿化提升46.1万亩、退耕还林18.2万亩,恢复矿山环境治理44公顷,林木覆盖率达75%。

运笔“百业兴旺”,提升融合生态含“新”量。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围绕体现乡情、品味乡愁、打造乡韵,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红灰旗”、“民乐村美”光荣榜等制度,完成128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达100%、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36个村获评市级“美丽宜居乡村”。聚力营造国际化旅游环境。突出精细化服务理念,在全市率先开展“1+3+N”文旅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针对度假人群设立“候鸟党委”,建立“区、街道、社区、小区”四级候鸟服务体系,“幸福候鸟”旅游治理经验全国推广。全“链”发力提振大产业。区委锚定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目标,确立“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研学、运动、艺术、康养、婚恋、服务六大产业链,推动工业、农业、建筑业、现代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主动“+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幽远时空·化境武隆”国际化形象品牌,构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落笔“利以丰民”,提升致富增收含“金”量。“廊道带动”增收。打造仙女山“旅游黄金廊道”,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等为一体的旅游开发示范片区,辐射带动羊角街道、土地乡等7个乡镇(街道)、50个行政村、近5万名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武隆区荆竹村:一二三产“+旅游”助推乡村蝶变》获评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集镇带动”增收。依托生态扶贫搬迁建成集镇移民新村169个,搬迁安置1.09万户、3.83万人,完善旅游厕所、游客服务站、交通换乘点等配套设施,引导贫困高山移民发展家庭公寓、特产销售、特色美食等涉旅商贸服务,仙女山街道、江口镇等10余个旅游集镇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速达15%以上。“专业合作社带动”增收。成功创建乡村旅游合作社900余家,引导农民以资产、经营权等入股联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区内富余劳动力1万余人就业增收。后坪乡天池苗寨积极探索“国企+农户+村集体”三变改革机制,获评国家首批非遗旅游村寨、全国美丽休闲乡村。“景区带动”增收。在景区进出通道等区域建设创业区和农特产品销售一条街,引导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小吃、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商业,景区及周边2万余人通过旅游实现直接或间接就业,仙女山街道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

(区文化旅游委供稿)


【国际之梦——万山磅礴我为峰】

牢记殷殷嘱托扛牢使命担当  奋力谱写武隆旅游新篇章

为扛牢全市唯一旅游国际化试点区县责任,武隆区委于2022年2月召开了十五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强力实施“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战略,聚焦“做深产业链、提升贡献度”为主线,强力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近年来,武隆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目标,聚焦“做深产业链、提升贡献度”主线,纵深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全力打造研学、运动、艺术、康养、婚恋、服务六大文旅产业链,构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44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7亿元;景区接待持票游客545.7万人次,吸引境外游客9.1万人次,实现景区收入5.2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3.2%、2.6%、7.1%,均创历史新高。

以六大文旅产业链为牵引,全力推进武隆旅游迈向国际化。做深研学、运动、艺术、康养、婚恋、服务六大文旅产业链,推动工业、农业、建筑业、现代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主动“+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围绕“6+4”产业链建设内容,策划储备了总投资达1406亿元的重点文旅项目165个,2024年“6+4”产业链共计实施文旅重点项目43个,完成投资42亿元。

以文旅重大项目为抓手,强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主力店”。强力实施“效率质量提升年”,抓细抓实建成投用喀斯特文化休闲中心、下线首架“武隆造”COLT固定翼飞机、全线开工小火车风景线、力争上市发行全国首批景区基础设施公募REITs等10项重点工程,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旅产品体系,推动全国首批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主力店”。

以重大节赛活动为媒介,不断提高武隆旅游的美誉度知名度。持续举办芙蓉江龙舟锦标赛等品牌赛事,自2003年以来连续举办18届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户外越野赛事之一,被誉为“中国山地户外运动的旗帜”。2023年成功举办中国·重庆(武隆)精品酒店特色民宿产业发展大会、中国·仙女山1003 Polo Club全球新闻发布会、中国·武隆首届玩茶荟、中国·重庆(武隆)第四届世界蜂疗大会等系列重大活动。

以强势宣传营销为载体,持续提升“幽远时空·化境武隆”国际化品牌形象。建立“1+6+N”专业营销集团(即:营销集团由“1位区领导+6个牵头单位+N个协作部门”组成),锁定国内重点省市,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分片区、分团队开展精准营销,制定统一优惠政策,压实各片区市场目标任务,2023年完成营销组客545.73万人。

接下来,武隆区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围绕“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思路,纵深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持续深耕六大文旅产业链,加快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主力店”,做靓“幽远时空·化境武隆”国际化形象品牌。

(区文化旅游委供稿)


【人文之梦——人文之城万盏灯】

乘风破浪三十载城乡建设谱新篇

“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历史的巨手翻开梦想的新篇”。三十年来,武隆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强力推进武隆旅游“三次创业”、打造“文旅主力店”,开启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产城景融合发展新篇章。武隆城市建设也以文旅融合为载体,在城市有机更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提档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朝着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发展方向不断迈进,“一带、三区、多组团”串珠式的城市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砥砺奋进三十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三十年来,武隆城市建设乘着旅游发展的时代东风,抢抓政策机遇,先后出台了《武隆区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抢抓航空时代、高铁时代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武隆区城市品质提升年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动城市发展不断提档升级。目前,武隆城市空间更加优化、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产业要素不断集聚、文旅功能更加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建设正加快推进。截至2024年,我区“水运、高速、高铁、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公路总里程达5340公里,中心城区道路达45公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达23.6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12万人,较30年前增长约9万人;城镇化率达52%,较30年前增长约44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达17.5平方公里,较30年前增长约16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武隆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羊角纤夫文化古镇、柏杨坪休闲示范街区等文旅融合项目相继建成,11个传统村落先后被评为重庆市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一条以旅游强区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开启了武隆城乡发展新征程。

以旅兴城展风采,城市建设提速增效。近年来,我区紧扣武隆旅游“三次创业”时代主题,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工作举措,纵深推进城市拓展,积极构建“一带、三区、多组团”城市发展格局,即:“一带”——乌江滨江休闲旅游城市带,“三区”——“四大门户”形象展示区、老城记忆文化体验区、“半山”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多组团”——以仙女山小火车风景线为链条,“串珍珠”布局一批城市小组团,加快羊角、白马、江口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形成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旅游特色小镇。并通过城市门户更新、老旧小区改造、高铁南站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提质增效。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25亿元,统筹推进城市门户更新、武隆区产城景融合发展、人民广场文商旅融合街区更新等78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建设,白杨坪休闲示范街区、汽车站上盖物业综合楼等56个项目相继建成。累计完成改造城镇老旧小区78个,改造房屋本体2974栋,完成城区砂砖房治理125栋、11.62万平方米,建成城市停车场111处、停车位21000余个,建成城市公园(游园)10个、城市广场12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20.97平方米。目前,武隆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科教文卫配套更加完备,以旅兴城、以城促旅的城市发展格局正赋能武隆旅游实现精彩蝶变。

征程万里风正劲,锚定目标再起航。使命催征,只争朝夕。武隆旅游创造了三十年辉煌,在新的征程中,武隆区将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纵深推进武隆旅游“三次创业”为抓手,以补短板、强弱项为基础,以富特色、提品质为重点,走稳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的城市发展道路,在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丰富城市文旅业态等方面不断细化工作举措,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精品旅游城市,不断提升武隆城市发展能级,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区住房城乡建委供稿)


【美丽之梦——五大振兴乡村美】

“五大振兴”协同发力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近年来,武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把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高颜值”和乡村振兴“高质量”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武隆实践。全域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曾获评全国典型和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精品案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会议经济界联组会时,为武隆区走出的生态旅游新路子“点赞”。

产业基础夯得更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我区立足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四项行动”,推动“一主两辅多元”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持续提升,以番茄为主的高山蔬菜和山羊产业总产值突破18.84亿元,直接带动2万余农户。结合“一主两辅多元”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围绕“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滑雪”,建成休闲采摘、农耕体验等农旅景点20余处;全区60余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串联架构形成5条精品示范线路,带动3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增收致富。2023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600.0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2.57亿元。

人才支撑更为坚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近年来,我区坚持“借才”“育才”“引才”三措并举,不断厚植乡村振兴人才优势。“借才”,引进向仲怀、陈宗懋等院士建立工作基地,聘请“三农”专家温铁军为乡村振兴战略决策咨询顾问,借助院士专家智力资源,依托专家大院、专家工作室、科技小院、“候鸟”人才工作站等平台,集聚大院大所、核心专家助力我区产业发展;组建产业发展技术指导组5组,建成院士工作基地2个、科技示范基地18个。“育才”,扎实推进乡村人才“五万计划”,持续抓好乡村旅游人才培育,与高校合作共建旅游国际化协同创新研究院、乡村旅游学院;根据文旅人才的需求,开设具有武隆特色的课程,开展涉旅人才培训600人次。“引才”,培养、引进农村科技领军人才或创新团队5个以上,每年选派市、区级科技特派员130人以上,持续开展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骨干人才培养、农技人员轮训等项目。

文明建设厚植沃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是基石。我区围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深入实施了文化“铸魂”、文化“守根”、文化“塑形”三大行动。统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建立了“1+9+26+217+N”的中心—分中心—所—站—点四级工作架构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红白理事会实现全覆盖,乡村治理“积分制”覆盖率达98%。组织开展2期“武隆荣光奖”评选表彰活动,常态化推进各类区级先进典型评选表彰,芙蓉东路社区荣获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社区”称号,2人获评“中国好人”,陈明亿家庭、林艳家庭、黄峥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10余人荣获市级先进荣誉。

农村环境不断改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生态振兴是“底色”。为推动农村环境面貌整体提升,让优美生态成为武隆乡村的底色,我区把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效衔接,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抓手,坚持“示范引领、全域整治”,深入推进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累计完成改厕7.2万余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26%,89个村基本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村庄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环境。后坪乡文凤村入选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沧沟乡沧沟村入选乡村振兴示范村,沧沟乡大田村、双河镇荞子村、仙女山街道荆竹村入选重庆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

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组织振兴是保障。近年来,我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着力实施“整乡推进、整区提升”“党建统领、强村富民”“四比四赛”“登门暖心”等专项行动,累计选派840余名驻乡驻村干部和乡村振兴指导员,推动乡村党组织全面过硬、农村基层党建整体跃升。全区184个村党组织全面实现“五个基本”达标,成功创建8个“五个过硬”示范乡镇(街道)、64个“三强一美”示范村,100%的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村均收入67.2万元。后坪乡文凤村列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1名第一书记事迹入选“全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典型案例”,2名村党支部书记获评“重庆市担当作为好支书”。

(区乡村振兴局供稿)


【强区之梦——旅游引领新武隆】

砥砺奋进筑梦未来奋力谱写旅游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回首过往,三十年砥砺前行、硕果累累。武隆历届党委政府矢志不移把生态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武隆儿女积极投身旅游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先后摘取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金字招牌,获得了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品牌荣誉,武隆旅游已成为重庆旅游业的“排头兵”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

筑梦未来,新征程接续奋斗、再创辉煌。2024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和梦想在这里启航,拼搏和奋斗在这里接续。我们必须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稳走好“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道路,深入实施“效率质量提升年”行动,抓紧抓实“十项重点工程”,持续唱响“全力以赴拼经济、不折不扣抓落实”主旋律,纵深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奋力谱写武隆旅游新篇章,共同开创武隆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深耕六大文旅产业链。聚焦“做深产业链、提升贡献度”主线,持续深耕研学、运动、艺术、康养、婚恋、服务六大文旅产业链,着力丰富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品质化旅游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小火车风景线等标志性文旅项目,持续举办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仙女山国际露营音乐节等赛事活动,不断放大荆竹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品牌效应,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主力店”,全力做靓“幽远时空·化境武隆”国际化品牌形象。到2027年,力争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亿元,成功创建全国首批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初步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深化“+旅游”融合发展。聚焦“3+1”生态工业,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以游客流量资源换制造业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水风光储一体化百亿级示范项目、傲得航空飞行器制造等重点项目,高质量建设重庆市旅游装备产业建设基地,打造重庆市低空经济先行试验区。聚焦“一主两辅多元”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建设“仙女山”山泉水、高山番茄谷等特色项目,培育“武陵加工”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城乡建筑与旅游需求、旅游体验相互融合,构建城旅一体的景观体系、美好生活的诗意空间。到2027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

——健全旅游惠民富民机制。着力限高、退距、亲水、增色、添香、赋文,扎实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南溪沟片区开发等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五个振兴”,健全完善“+旅游”利益联接机制,加快创建市级城乡融合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旅游带动共同富裕的武隆样本、惠民有感的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到2027年,基本建成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巴渝和美乡村全面达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8万元。

(区委研究室供稿)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