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回家过个团圆年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22-01-06   阅读量:

◇杨友仁 

每年腊月尾上,神州广袤的大地上,便拉开了万马千军浩浩荡荡回家过年的大幕,公路铁路轮船飞机齐头迸发。从此,在文明中国的交通史上,出现了一个令国人暖心的“春运”热词,同时也进一步对古老中国延续上千年的传统春节文化作出有力的印证。

——题记

老家是永远的牵挂

在那远离城镇的一个个遥远小山村,在那历经百年风雨的一棵棵榕树下,在那悬崖峭壁下的一道道山湾里,在那两岸翠竹掩的中一条条小河边,在那响彻鸡鸣狗吠的一座座古院落……有着千千万万游子割舍不断的老家,一座座木屋一个个土院中白发苍苍的年迈父母,生活在故乡田园的兄弟姐妹,整日期盼丈夫归来的村妇和儿女,都是大家日夜魂牵梦绕的亲人。每年农历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便是离家那些外出工作、学习、经商、务工、行艺、求生的人们相聚一起过个团团圆圆年的最佳时光。

按照中华民族千年的传统习俗,除夕是一年最后的一天,最后的一个晚上。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就是“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换新岁”的岁月交替节点。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神州大地的万户千家,都要有一次家庭成员的欢乐团聚。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坐一起,吃一顿团团圆圆的温馨年夜饭,在酒酣饭饱后再闹闹热热地坐在熊熊燃烧的炉火边,一边剥着瓜子花生一边品着水果点心,于欢声笑语中亲亲热热地交谈自己一年的艰辛经历、各种收获和其他令人欣喜的龙门阵,伴随着“滴滴答答”行进的钟声开始依照旧俗虔诚的“守岁”。

据说除夕“守岁”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习俗。所谓逐除,即在除夕之夜人们要通宵玩耍,击鼓、爆竹、驱疫疠、逐邪气,或谈心,或论事,“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后来,随着新年习俗的发展,现今人们在“守岁”时,也仍然要对即将过去的一年上天恩赐的吉祥岁月表示深切眷恋,亲切地进行一点一滴的回顾,再对新一年的到来作好规划和打算。

千里回家为了过年

“过年回家吗?”

“要哇,一年只有一次,谁不赶回去?”

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目中,除夕是最具有特别意义和浓厚情感的日子,大家都会不顾路途遥远和回程的艰辛,从四面八方回到家里来与亲人高高兴兴地相依相聚,热热闹闹地过个“年”,已成为人们勿庸置疑的自觉行动和应尽的责任。离家的人无论身份贵贱、官位高低、金钱多少或老或少,都要回家来与自己的亲人团圆。首先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其次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分居两地的恩爱夫妻、日夜挂念的娇女幼子、远远近近的三亲六戚,一定得陪伴好他们,开开心心地聚在一起,亲亲热热地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让老人们、孩子们在最美的时光之中享受最美最温馨最称心最幸福的天伦之乐,尽情地表达一家子的祥和之意和浓浓亲情。

于是,思家、恋家、回家、归家,便成为每个炎黄子孙千年不变的习俗和体现血浓于水的情结。

于是,每个人的生命起点和人生出发地的那个割舍不断的“家”,就成为每个家庭成员过“年”时,充满愁肠百结和深情向往的聚合点。

回家过个团圆年,是游子们家中的老父老母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隐忍而焦急的等待,是地处天各一方亲人们暗自翘首的殷殷期盼,是那些充满沧桑色彩的老屋居所无形的深深吸引,是一年最终岁月紧紧凝结的依依情愫,是所有冒着寒冷风尘扑扑回家人们路途上的忙碌奔走,是千家万户热气腾腾的餐桌上散发着勾引舌尖美味的酒酣脸红,是一丛丛“毕毕剥剥”熊熊燃烧的炉火边无尽的温暖,是祖孙几代人甜甜蜜蜜享受无尽天伦的美妙乐章,是每个城镇乡村旧岁新年轮回的传递延续,是岁月交替的深沉夜空中缤纷绽放的耀眼礼花……

为了让在外的亲人回家欢度一个快快乐乐的除夕之夜,过一个团团圆圆的幸福年节,在家的父母或妻子都会从进入腊月那一天起,甘心情愿开始日日夜夜的忙碌,拴上围腰系上手袖,里里外外地动手打扫阳尘清洁庭院,在门庭上挂起灯笼贴好春联,想方设法备足年夜守岁的柴火,选个良辰吉日请杀猪匠来家里宰杀过年猪,然后点燃松柏枝杈熏制猪腿香肠,精心仔细地烘炕好“腰、心、舌”,或买回曲药架起青杠烈火烤制醪糟米酒,拿出看家手艺熬个整天整夜做好麻汤制作麻饼点心,再选择优质糯米在除夕前两天推好汤圆,亲手调制好核桃花生黑芝麻的“汤圆芯子”,并不辞劳累到集市上的商铺超市买回瓜子糖果,根据所好购回做年夜饭需用的五香作料等七七八八的年味年货。

大多数的老年人根本不顾在外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和声声央求,什么少沾些冷水,少摸些冰冷的东西,什么不必准备太多的菜品,免得着凉患上感冒累坏身体等等。他们在内心感受着儿女温暖的嘱咐和关怀时,但对这些苦苦的央求和劝告,一般都是固持己见或懒得去理会它。一个个慈祥的母亲一个个贤惠的妻子仍然我行我素地从早到晚穿着肥大褂不知疲倦地乐呵呵地在厨房里土灶前的烟尘火气中转来转去,满脑子想的是要多做一些儿子、女儿从小喜欢的菜品,或以前城里外地小孙子们回家来爱吃的农家乡味和山村点心。老父亲们则是考虑儿孙们回家后要喝些啥子酒水,女儿们需要什么饮料,什么包谷烧、高梁酒、杨梅酒、糯米酒、果子酒、啤酒、花生浆、雪碧,都得准备一些。只要儿孙们能够回家过年,陪伴自己过上两天三天,父母亲们什么都舍得付出,什么苦呀累呀冷呀热呀全都不去计较,总觉得再冷再冻再苦再累心头都安逸,舒心,他们需要是那种亲人团聚的浓浓温馨和无比幸福的感受。

远在外地的所有亲人,也最珍视这个“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的除夕夜晚,大家总会想方设法不辞辛苦赶回家里与亲人过个团圆年,那怕是年三十的一个短暂晚上,或在家里住上一天两天,只要能够见到慈祥可敬的父母、情同手足的兄妹、日夜牵挂的妻儿,与他们说说一年彼此分别的心里话,同聚一次餐,无论返乡回程中吃再大的苦,受多大的罪,都觉得是千值万值的。一些远在外地打工、经商的人们,一般要提前好多天或一个月,就开始在心里计划回家过年的事,只要能回家过年,少做点工少挣点钱也都甘心情愿。一些在近处单位上班、企业打工或搞工程的人,为了除夕之夜能够赶回老家与亲人团聚,也是提前多天就与同事工友友好地进行商量,安排好春节值班的时间顺序。不少在企业里工作的员工,为了能回家过年,宁肯在节日前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拼命地完成自己份内的生产任务后启程归乡。

绵绵情意付给归期

等人们将回家过年的时间基本安排停当之后,接下来又将重点转移到交通上来。远在沿海一些省区的,不等全国春运正式开始就早早关注起火车、轮船、长途公共汽车的发运班次时间和购票方式,能提前预定的就尽早预定,哪管它软卧硬坐,上舱底舱,实在没得买到一张站票都高兴,只有把车票船票拿到手头心里才算踏实,不然临时去抱佛脚解决不了回程的问题。离家近一点的人们,也是事先有所筹划,自已有车的好办事,那些无车族考虑公交车年节打挤,便会提前与同乡的朋友熟人商量怎样拼车或者开始联系出租车顺路车,并详细记下司机的手机号码,免得要用车时找不着人。

交通的问题解决了,大家才安下大半个心,最后就是考虑给家人备些啥礼物的事了。一年半年才回一次家,又是隆重的年节,不购买些像样的物品是说不过去的。于是进商场超市挑选时,首先想到的是父母长辈,衣服鞋帽必是先买,其次是烟酒补品,有能力的多多益善,条件差一些的也要尽可能表示自己的孝道之意。在给其他亲人置办时,兄弟要啥,姐妹要啥,妻子要啥,孩子要啥,也都得因人而异,量力而为了。

除夕前的十天半月,回乡过年的大幕早就徐徐拉开。人们携儿带女、呼朋唤友、邀伙结伴,拎着各种各样花花绿绿、大包小包的物品,像滔滔汹涌的潮水涌向车站码头,登上火车客船,甚至花钱去坐飞机,浩浩荡荡地向着故乡的老屋进发。在车船上有座票的自是幸运,那些没有买到座票的就只能站在过道上或船舱角落。一些临时遇到工地上、车间里、单位中有突击任务的人,即使误了车船,那怕咬牙多出血花钱也要买张“黄牛票”,倦缩在车厢船舱一角,按照时间准时赶回老家。

回家过个团圆年,是每个中国人承袭传统民俗朝思梦想的深情向往,是佳节期间共赴相聚的一种本能,是尽力享受团圆幸福的殷殷期待。在具有五千文明史的中华神州大地上,这是生生不息悠久古朴的传承,是灿烂民族文化表现的鲜明印记和象征,是每个中国人缓缓流淌血脉中那原始的自然冲动。

除夕之夜,千家万户从天南海北回归的亲人团聚,会澎湃涌动起甜蜜温馨的亲情,肆意地爆发出舒心响亮的笑声,从而汇聚成了世界上震撼人心的最美交响。千家万户男女老少会孩童般燃放起五彩缤纷的节日烟花,绽放出冰天雪地寒冷夜空最璀璨绚丽的花朵。千家万户济济一堂共享的年节食品,展示出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珍馐。千家万户熊熊燃烧的炉火,焕发出了最鼓舞人心的无穷力量。

除夕之夜,城镇乡间千家万户传出的柔情蜜意和欢声笑语,那高房矮屋房檐上随风飘荡的一个个大红灯笼,那宽大门楣上张贴的一幅幅大红春联和闪亮的倒“福”剪字,那一桌桌宴席上堆山如海的各种美酒佳肴,那一缕缕感恩天地祭拜祖先的香烛幽火,那室外野地一张张随风起舞的纸钱冥币,会让这个团圆、喜庆、祥和、欢乐、幸福的时刻,永远镌刻在人们永恒的记忆中。

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一些省市地区主张人们就地过年,那些远离故乡不能回家的游子也纷纷顾全大局留在当地。不过他们人虽不能归家,仍通过一通通电话、一条条短信、一个个视频把对除夕夜与亲人欢聚的殷殷渴望和对新年的美好祝福送到老家亲人们温暖的心窝里,让远隔千里的乡情亲情得到至真至诚幸福满满的演绎。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