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进入雨水充沛的梅雨季。伴随着雨水丰富、气温升高,各类野生菌开始旺盛生长,我区已进入误食野生蘑菇中毒高发季节。在此,区疾控中心提醒大家:面对野生菌一定要做到不采、不买、不卖、不食。
我区野生蘑菇分布广泛,6至9月是我区野生蘑菇生长的旺盛期,因毒蘑菇种类繁多,其鉴定需要丰富的专业生物分类学知识,即使有采摘食用习惯的人员也很难识别。专家提醒: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剧烈腹泻、腹痛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就应该高度怀疑是野生蘑菇中毒,必须马上就医,否则可能会错失最佳治疗期。
以下是识别毒蘑菇几个误区:
误区1:“颜色鲜艳的有毒,反之则无毒”是错误的。如白色的致命鹅膏、灰色的灰花纹鹅膏,吃一朵即可夺人性命。
误区2:“生长在阴暗潮湿或粪便上的蘑菇有毒”是错误的。生长地和毒性并无关联。
误区3:“有辛辣、酸涩、恶腥或其他恶味的蘑菇有毒”是错误的。许多毒蘑菇都没有明显的特殊气味。
误区4:“虫食或生蛆的蘑菇无毒”是错误的。很多剧毒蘑菇成熟后常会生蛆或被虫食。
误区5:“受伤变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是错误的。许多毒蘑菇受伤断面不会变色或分泌汁液,却是有毒的。
误区6:“银针验毒”,民间有说法“与银器、大葱、大蒜、大米同煮可使其变色的蘑菇有毒”是错误的。但是“银针验毒”实际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而蘑菇毒素不含硫或硫化物,不能产生颜色变化。大蒜或葱或大米与毒蘑菇同煮也不会变色的。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与毒蘑菇同煮会变色的物质。
误区7:“白醋能使蘑菇汁变色或牛奶能在蘑菇上结块就是毒蘑菇”是错误的。真相是白醋遇到碱性物质都可变色。牛奶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都会变性而结块,这与蘑菇是否有毒无关。
误区8:“高温或油炸可去毒”是错误的。许多蘑菇毒素化学结果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能将其破坏。
误区9:“有鳞片、黏液的蘑菇有毒,反之则无毒”是错误的。部分蘑菇(如条盖盔孢伞和亚稀褶红菇)没有鳞片、粘液,却有剧毒。
(徐爱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