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我心灵的眼睛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20-03-06   阅读量:

  ◇杨武均

  窗口本是房屋墙上开的采光通风口,有活扇可以开启闭合。可日久天长就被人们喻为了解信息的路径,反映或展示精神、物质各种现象或状况的地方。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也有诗人这样说:展开你沉重而笨拙的翅膀,去自由、高傲地飞翔,寻找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将忧郁的苦闷释放,放下心中的负累,开开心心地为自己歌唱,心安就是心灵的家园,那里才是心灵的故乡。于是,窗口,便成了我心灵的眼睛。

  渴望的窗口

  小时候生在乌江腹地芙蓉江交汇的山麓里。家居深山老林,远离闹事尘嚣,交通信息闭塞,自然就没有了市景可观,没有了大河涨水小河满的富盈,没有了车水马龙人来熙往的街景;唯有高山流云下遍地毁林开荒得像秃子一样烧焦的包谷地,有的是满山坡吼着山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民们,我很庆幸有的是慈父严母勤趴苦挣一辈子在贫寒境遇中健康成长起来的弟兄姊妹们和如今依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的老父老母。

  之所以我用《窗口》为题,因为我从小向往窗口、渴望窗口。那时我的家就像用建土长城的方法垒筑的几间土屋,每间房正面就只有那么一个小窗,其余的光就全靠那扇门了。我的寝室也有窗,不大,五根木方支在上下两块木板间,在土墙的半腰挖个土洞安上即为窗。因为后面离山墙石壁很近,根本无法采光;遇到梅雨季节更是潮湿不堪,难得开启;也因为寒冬极冷不利于开窗,倒要用厚厚的烂棉絮堵得严严的。于是进出起居看书学习只有点油灯、照蜡烛,电灯当然是后来的事情了,在寝室想有一丝自然光、有一丝阳光进入,于是对于明亮的窗口、能吮吸新鲜空气的窗口那的确是向往与渴望。

  说慈父,是因为父亲沉默时虽像一座山,但他开明豁达,一般不粗言训斥,天大的事情一抿了之,便默默的想办法去了。说严母,是因为母亲善于经营家庭,严于教育子女,七个姊妹弟兄有谁有辱家风,有谁坏了门规,轻则是一顿言语,重则是一顿皮肉家法。尽管母亲性子急,却让一个全靠劳力挣工分分粮糊口的九口之家,度过灾荒年,度过那段没粮食的艰难岁月。

  推窗写作文

  后来,当老师了,学校的教师宿舍虽不算大,也没有配套的厕所、厨房、洗衣间、盥洗间,但我很知足,因为有一个临校园居高临下极目望远的大窗,大窗由上下六个木质窗扇组成,每个窗扇安装了两块透明的玻璃。这就是我向往和渴望的那个窗口,我很珍惜。我常常驻足窗口,任和煦的春风沐浴,任暖暖的阳光抚摸,任略有凉意的秋风撩拨,任刺骨的寒风荡涤。于是,那百花盛开的校园,带着盎然的春意荡漾着柳枝;那绿叶丛中撒满金黄的八月桂花瓣和着水田里稻香沁润着我的心田。我看到了夏雨在一片薄雾中在遥远的山岩由远及近的飘来,看到欢呼雀跃的孩童们从四面八方依稀还缭绕着农舍里的青烟涌进校园,散落在花园旁、运动场和教室的书桌前,散落在书的海洋里……看到那吃的是草挤出来是奶的孺子牛,看到了丝方尽的春蚕,看到泪始干的蜡炬……于是我也向往着他们像一颗雨露、一滴泉水随一江春水奔向孕育精灵的浩瀚大海。

  我的语言神经匮乏,对文字一点不敏感,从小语文成绩就差,中考仅以70分的成绩交卷。偏偏学校奇缺语文老师,把我赶上了语文教学的讲台。自己作文都是茫然所措,学生作文何以指点,我苦思冥想,想借他山之玉来攻我这块山野毛石,为孩子们指点迷津,也不凑效。孩子作文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要有学习素材,让他作文前有看有说有想有悟,落笔才有所写。我每次作文前就带孩子们走出教室看花看树看风景,种草种树种庄稼(校园劳动基地)。久了也平淡了,我又开始在作文课上露了仅有的几个“烧纸变钱”“空杯来水”“绳剪不断”等不算魔术仅是忽悠孩子们的小把戏,为他们提供素材。久了孩子们无奇了,我也江郎才尽了。偶然想起“窗口”让我那么向往和渴望,也曾经让我看到那么多感悟,推开紧闭的窗扇让孩子们也写窗口作文吧。班上一般都是六个纵队或八个纵队,为了保护视力,按常规间周也要换一次座位。我就让孩子们坐在自己的位置抬头依窗观察视野范围内的景或物、人或事,看到多少写多少,想到多少就写多少,等一轮八次转满一圈,每个孩子视野里的东西总有那么些不同,每个孩子触景生情而至的想象和感悟也有那么些不同。春天去了夏天不约而至,秋天去了冬天又相拥而随,雷雨过了是艳阳,阴霾过后是碧空。时间久了,孩子们从眼前的树联想到了大兴安岭,从运动场边的溪流望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从窗外的小镇感受到了大都市的繁荣和乡村宁静,从屋檐边的阳光感受到了太空的深邃和人间的大爱。时间久了,孩子们也似乎懂得了四季的美好与无常,也似乎明白了自然的多彩与魔力,也似乎知晓了规律的重要与不可抗拒。

  倚窗看人生

  后来,住进县城,我仍然喜欢伫立窗口,看车来车往,熙熙人流,看黎明前的环卫街舞,看朝阳升起时的匆匆步履,看夕阳西下的商贩叫卖和慢悠悠或是急匆匆的回巢归流。听喜雨敲窗,听小鸟咿呀,听午夜醉意中梦呓似的青春碰撞,听小城喧嚣疲惫后的轻轻鼾声。窗口下巷道里的两对夫妻似乎昼夜都在我的眼下舞动,清晨早起,抬眼俯瞰,炉火旺旺,锅里水雾蒸腾,食客早早围坐,品味或虎咽着面条、米粉、抄手带来的美味力量。午间他们更加忙碌着,廉价可口的小面,麻辣鲜香的洋芋花,凉爽惬意的冰粉,端着就地站着吃的,打包带走回家的,有背着背篓旁观的,有过往投来羡慕目光的……顺墙根一排灶具和餐桌,两夫妇顾不得闲聊,即使是熟人或是老朋友,也只能是抿嘴一笑或点头招呼,然后照样忙着自己的生意。一天在外忙碌到凌晨三点拖着倦极了的身躯的我,在回家路过窗下时发现他们从巷道将临时小店搬到人行道上,尽管凌晨三点,不大的两张小方桌还围着几个吃着小面、韵着小酒的食客。他们依然是那套“工装”腰系围裙站立在炉灶边守着那一锅冒着热气的汤水。

  我也喜欢拿着相机以窗口为镜摄取不同时候不同景象的镜头,久了、多了,机子装不下了,我就在电脑上众多的相册里建立“窗外”相册专收录此类照片,给相机腾出空间。闲暇时端杯香茶独居书房打开相册,浏览自己手指按下的印迹,虽是孤芳自赏,但也不乏想起一些物和事背后折射的光怪陆离的斑点,想起身边的一些事与人的变迁过程中的洗礼。照片一:一个衣着笔挺掖夹小包鼻梁上一幅镜片遮挡着看不清眼睛的中年人,不走斑马线不顾红绿灯,大步流星横穿在挤挤挨挨的车流里,望着不远处的雪白斑马线很为他的执着与大胆感叹。照片二:一个老者拽着孙子的小手急行在空无他人的斑马线上,孙子好像不大听话地紧拉爷爷的大手往回走。定格了的照片上,一双大手与小手在斑马线上较量着如织的车流。我有点不解,当我看到爷孙俩背后的灯杆上依稀显示着红色的阿拉伯字24,再看照片的右上方架空灯杆显示牌里依然也是红色的24,此时的我明白了,也深深陷入了我们的文明旅程的沉思。照片三:一大群人一字排开在窗口外的红绿灯下的三叉路口将南来北往的车流截住,车灯与路灯交织中,有穿着警服的在人群前晃动,有便衣高个在那里挥手。当晚嘈杂的嚷嚷声、汽车的马达声和鸣叫声划破夜空的景象与不和谐的音符还在脑际回荡,但不一会人群便卷着手中的维权横幅和举着的口号似的牌子向四周散去。夜依然是夜,路灯依然亮着,车依然朝着来往的方向,路口的红绿灯绿变红红变绿,只是没有了嘈杂嚷嚷声,没有了汽车共同的长鸣声,没有摩肩接踵围观人群了,一切都自然得和往常一样。继续用鼠标翻阅着流光溢彩的照片,夜晚更亮了,街景更美了。或许自然的和谐就是矛盾的和谐。

  凭窗眺世界

  或许是生活给我开了一个玩笑,教书没多大建树,却安排我领着一群老师管理一个校园。那时的经济欠发达,科技较落后,国力不雄厚,“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是办学的主旋律,走的是国家财政、社会力量、家长捐资、勤工俭学等多渠道筹资办学的路子。如今想来,穷国也办了大教育。用勤工俭学的路子找钱办学就是学校校长和老师们最上心也最头疼的事了。

  我们在教学之余也考察项目,筹措发展资金,创办学校企业。因此有了我多次站在窗口的机会,办营业执照、办卫生许可证、办税务登记证、办组织机构代码证、安全许可证、特种行业许可证……众多的企业经营的系列证件都得让我跑进行政服务中心的办事窗口。卫生窗口的办事效率,食药监窗口的微笑,海事处窗口的秉公……特让我感动和记忆犹新的是马姐和莲姐守护的工商窗口,合身得体的制服,和颜悦色的沟通,有条不紊的办事,即使你排着长队等候多时且怨声载道的你,也会理解并帮其安慰久等的急性子。那是我第一次办水上漂流的营业执照,因为我不知道要什么资料,专程来到武仙路的服务大厅咨询他俩,我像小学生记录着她们的嘱咐,自己要准备什么,先去哪办理什么。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的温暖,便开始了办证之旅。哪知等我满以为资料齐全,可以大功告成的跑去领证时,赶到窗口递上资料,不是自己的资料不齐格式不对,就是前置条件的缺失,他们又耐心的给我理清单,指点如何办理前置手续,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以后每次去大厅办事路过她们的窗口都会相互含笑招呼。几年后,又一次来到城区南城的行政服务中心办事,进门就听见高声的吼闹声,循声望去,工商服务窗口的一长排队伍中的小青年,怨办事太慢,等得心慌,快要到中午了,办不到又得等候几小时。马姐和莲姐还是像几年前那样在窗口里一边办着事一边微笑着解释。我看到窗口上面依然悬挂着一面同样字样的流动红旗。

  走出服务中心的大门,圆弧型的中心标识在灯光下闪着光芒,代表政府为民服务的“XZFW”字符不断在眼睛里跳动。目光再投向那一字排开的每一个服务窗口,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殷勤服务,都践行着“便民、高效、公开、透明、廉洁、规范”价值理念,都洋溢着活力无限的快乐容颜。

  以前的我只知道眺窗而望,看山看水看风景,看人看事看世俗,其实站在窗外向里看随处都有靓丽风景。顿然觉得当我们前行的时候不妨转身看看身后的风景吧!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