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轿子顶品读巴蜀译翁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20-01-01   阅读量:

  黄建明

  1

  勋章、奖牌、奖章;

  教授、博导、作家;

  德国国家勋章、洪堡学术奖章和歌德金质奖章;

  中国图书奖,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中德文化交流贡献奖;

  新中国翻译70年的传承者与超越者;

  与冯至、钱钟书、季羡林、余光中等文学巨匠书信往来……

  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人文之光,熠熠生辉。

  在岁月的时光里,在大娄山脉的谭家村,在谭家村的轿子顶,我品读巴蜀译翁杨武能。

  2

  翻开历史的书页,译翁的祖先乃名门望族,承续大宋忠义杨家将一脉,献忠灭蜀,湖广填川,从江西移居巴山蜀地谭家村。

  祖父做石匠,面朝黄土背朝天,山里来山里去,风里来雨里去,艰难度日;祖父中年早逝,祖母和年幼的父亲,毅然告别故土,背井离乡,冒险出走长江边上的山城重庆;祖母当奶妈,父亲做学徒,消磨苦难的时光,靠骨子里的顽强与命运作不懈的抗争。

  3

  倔强、执著,低调,务实;

  吃苦,耐劳,冒险,进取;

  大山的旷达,小村的隐忍,祖辈的坚毅,父辈的顽强;

  “厚德传家”“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家风祖训……

  这些,一举一动,一点一滴,一字一句,耳濡目染,在译翁的血液里流淌、流淌、流淌。

  4

  穿越时空,目光远眺;时光年轮,次第翻转。

  1938年,重庆渝中区厚慈街,寄居江城的一小户人家里,一个娃娃呱呱坠地,摸爬滚打,练就硬朗身板,那个背影穿梭于山城大街小巷,渐行渐远……

  1945年,走进小学校园,烂漫蒙学,奔波于书山与学海;

  1951年,走进育才学校,胸怀大志,播种希望的种子;

  1956年,走进西南俄语学校,勤奋好学,铺垫人生之路;

  1957年,走进南京大学,术有专攻,与德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1959年,走进德国文学翻译,《为什么谁都有一丁点儿聪明?》敲开这道神秘之门;

  1978年,走进国家社科院,荣登知识的殿堂,师从冯至先生研修德语文学,主攻歌德研究;

  1983年,走进中国作协,文学泛舟,译海搏击,扬帆远航……

  5

  阅读时光,聚焦现实;遨游译海,如鱼得水。

  译翁,儒雅俊朗,潇洒自如,从容笃定,自信满满,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带着《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格林童话全集》《茵梦湖》和《魔山》向我们走来;

  带着《尴尬与自如傲慢与自卑》《冯至与德语诗歌》《歌德与中国》和《走近歌德》向我们走来;

  带着《杨武能译文集》向我们走来;

  带着日耳曼民族的文学光芒,向我们走来;

  带着“知名学者、译坛巨匠、中德文化交流使者”的桂冠向我们走来……

  6

  初心不改,舐犊情深;莼鲈之思,落叶归根。

  译翁,放弃德国永久居住权,作别异域风情,回归故里,踏上眷念的故土。

  他,设“杨文田奖教奖学金”,奖优秀的师生,济贫困孩子;立“杨武能奖学金”,激励山里一批批莘莘学子;

  他,祭拜祖辈,慰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拜访乡亲,分享血溶于水的乡音乡情乡愁;

  他,将荣誉证书、创作手稿、名家书信及德国文学译著,毫不保留地奉献给重庆图书馆。

  他,游子归来,常住重庆,偶居武隆仙女小镇,亦名“译翁山房”。

  7

  “浮士德格林童话魔山,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翻译家歌德学者作家,一世书不尽的传奇。”

  译翁,人生的精彩定格在巴蜀译翁亭。

  “他独自给世界留下了一座金字塔”巴蜀的骄傲,重庆新文化地标;

  译翁,人生的辉煌定格在重庆图书馆“杨武能著译文献馆”。

  巴蜀译翁,一身荣耀,闪亮世界,誉满华夏,声震巴渝,光耀谭家。

  8

  在轿子顶,我品读过巴蜀译翁,心豁然开朗,面如沐春风,眼前一座巍峨的山峰从谭家

  村拔地而起,赫然矗立于巴山蜀水,矗立于神州大地。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