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均
在千里乌江画廊的腹地,神奇秀丽的芙蓉江畔,有一个青山环抱、澄净如镜的石桥湖。
如果说水波潋滟,桨声欸乃成就了关于江南的梦,那在这一片湖光山色、飞鸟纵横的水乡泽国里,却有着另一段如梦似烟的心事。抬眼举目,湖边的那棵古老而魁伟的乌杨树却在青山绿水边风雨兼程中静默的伫立。
尘封的苗乡
石桥苗族土家族乡,是一个古老的苗乡。这里的苗人吃苗饭,穿苗服,过苗节,唱苗歌。
因其境内板河沟上清咸丰时期建有石桥一座,以此命名“石桥乡”。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刚翻开初页,我便走出师范的校园,卷着被盖来到两葛河畔的学校讲课。随岁月的流淌时光的交错,苗乡石桥便慢慢地渗透了我的每一根筋骨和每一丝血脉。
石桥,虽没有大江大河,但涓涓细流如脉络一般浸润着每一寸苗乡的土地。发源于大娄山系的贵州洛龙与石桥大坪接壤的山脉,流经原大坪村、永兴村、石桥村的木堰沟,也称石桥河,溪流尽尝沿途风光在乡政府转角处涌进了另一条河便无踪影了。由原蔡兴村当坝(白玉坝)的板河和香龙村与八角村之间的沙溪沟支流在三角石处汇合流经原老乡政府旁并入石桥河,改名换姓成为新的河流“两葛河”亟不可待地往幽幽的芙蓉江奔去。
如今的石桥,没有寺庙林立、也没有香火弥漫,曾经远近闻名的“一观九寺”也渐渐被时间淡忘,即便是上了年纪的老者,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只得寥寥几人,印刻于纸端碑石的痕迹也无处可觅。
人们常说的一观,即玉皇观。曾是个道观。旧址在禅山酒庄后面原青杠村邻近天池村、蔡兴村交界处,院落宏达,古木参天,绿树葱茏,遮天蔽日。院落旁草场宽阔,经常作为乡丁团练的场所。
大坪红拱坝的红宫庙,相传是当地的士绅陈孝友(陈红模)、刘繁禄、赵端义等人筹资修建。庙宇由三间正堂和左右耍楼组成,解放后至上世纪80年代都作为学堂供当地孩子读书。中间为条石砌墙,两边用木架组成的永兴村大面坡庙树坪的永兴庙,后来成为学堂,经风雨洗礼,如今还有残存的巨大条石和石墙的遗址。八角村堰塘湾纪念兴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的川祖庙、现石桥湖跨湖大桥南桥头下的石庙、回龙庙、白衣寺、玄光寺……仅有60平方公里的幅员,就有如此众多的寺庙,足见苗乡石桥深厚的佛教文化历史。
石桥,三条主河流呈“丫”字形平躺在宛若水盆的谷地里,大小桥涵无数,但“一人桥”“两葛河桥”和“东岳庙桥”却不得不提。一人桥锁住石桥进出口的咽喉,桥高不足二十米,长十来丈,全是用规则的条石搭建的桥拱牢靠稳固,曾是石桥人进出的必经桥梁,桥头硕大的黄桷树就是一人桥不语的见证者。据传,在石桥建造之前,进出来往的乡民每遇河水暴涨,便望河兴叹。附近一勤劳淳厚的村民独自一人从自家山林里砍来木材,做好桥基,搭建了简易木桥,此后,百姓赶场下街、走村串户方便了,后来大家就叫此桥“一人桥”。说起东岳庙石桥,那还是清咸丰年间,在八角村对面的青杠堡,有一座庙宇叫东岳庙,是十里八乡虔诚信徒朝圣的去处,庙前的板河也常因涨水阻断通行,几位乡绅解囊,众乡亲鼎力协助,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桥诞生了。两桥头均要上石阶过平台下石沿才能到达彼岸,上有雕梁画栋,下悬斩龙宝剑,成为东岳庙前的一尊昂贵的装饰品。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两葛河桥”,更是一座连心桥,致富桥,幸福桥。
这般岁月中斗转星移的变故,老乌杨不会忘却!
鸟雀的天堂
顺乌江过古镇江口,穿越猫子垭隧洞,高崖环绕下,一个偌大的静湖如一方平镜一幕绿纱,似一片遐想一帘幽梦。
沿湖四周植被繁盛,品种繁多,悬崖绝壁生长着千年不朽的黄杨,临湖小山丘满是绿荫摇曳。阳春时节,观山坡、大面坡林子里的野生樱桃花一茬一茬地开满枝丫,遥望遍野如春雪撒落,百灵鸟扯着嗓子跳跃花间,红腹锦鸡在树丛里梳理着多彩光亮的毛羽,拖着长长艳尾的山楂飞翔在花丛上空。随之桃花、梨花、李花、杏花、橙花和不知名的山花竞相怒放,惹得蜂飞蝶舞鸟群嬉戏。这,可算是花的天堂吧,盛开的鲜花招来了鸟雀。
如果忘不了巴金《鸟的天堂》里的那棵大榕树,忘不了满树鸟雀喧嚣时热闹的场景和歇息时寂静的天堂,那我更忘不了苗乡石桥湖这个比榕树大了千万倍的鸟的天堂。如果石桥湖是个鸟的天堂,那我更忘不了湖畔青杠垭那棵傲立了几百年的乌杨树。它或许没有千年岁月的古老,也没有文人骚客加持的显赫,但它却是山王洞下、石桥湖畔冒酷暑、经风霜、静守了300余年,在十里八乡众所周知家喻户晓。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可苗乡石桥的这棵乌杨树不但独木栖居几百年,还绿荫几亩地犹如一片林。早年间,我与朋友邂逅这棵树时,虬曲盘结的树根,纵横交错的树丫,似盘龙卧江,像龙须卷曲,千奇百怪,却依然深深的扎根泥土,主干倔强地兀然挺立,无数的枝条堆满了一层层绿得发亮的叶片,蜿蜒的枝条上密密麻麻地用枯干木棍搭建的鸟巢,每个巢里都伸出长长的鸟脖,不时发出清脆的“咯咯”声,似乐谱如天籁。好友瞄准了雀鸟,此时,不知突然从哪里冒出的一群老少男女大声地呼喊:“不许打,不许打!”。
原来树下沿公路两旁一字排开的楼房都是祖祖辈辈在树下栖居的百姓,对这棵树有着特殊的感情,不容半点损伤。后来我从他们的口中得知,这棵树就是他们眼里“神树”,也是“鸟的天堂”。石桥水源丰沛,每年都有从南方飞来的长颈鹤(当地百姓称“青桩”)生活在苗乡,春暖花开的季节,它们在田野在沙滩,在水面在半空,或站或立的伸着长长的颈脖机警的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或游或飞地拨动着双蹼、振动着羽翅,或成群或散居享受着居高临下浅底游弋的快乐。夜里所有的长颈鹤都栖身在这棵参天大树之上,冬去春来,这里成了鹤鸟的“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发现,每年春寒料峭,鸟巢里也能看到鸟动的影子,原来,无论是冰冷的严冬,还是炎热的酷暑,每个巢穴都有一只看家鸟,不容侵犯自己的领地。直到第二年的春潮涌动,大批长颈鹤从南方飞回“轮换”,任务方算完成。如此多的鹤鸟聚于一棵大树繁衍,彼此和睦共生这么多年,人见此景,无不肃然起敬。当地村民也认为树有灵性,逢年过节,还在树干枝梢系上丝绸彩带,保平安祈福美满生活。
苗乡的这颗乌杨树,实属南国的又一处真正的“鸟的天堂”!
生活的乐土
一湖一世界,一景一天堂。鸟类也格外眷恋风光旖旎、澄蓝澈底的石桥湖。临立湖边,凉风袭来,飞鸟越过,好不惬意。远远望去,湖面俨然成了旖旎的水墨画卷。
众多钓友相约而至,赏美景,钓野鱼,在朝阳升起时在落日余晖中满载而归。岸边白玉坝的葡萄园里,藤蔓早已爬上竹架,晶莹剔透的葡萄一串紧挨一串挂满枝头。黄金堡的火龙果红霞一片,沿湖公路两旁的草莓基地引来了无数的蝶舞蜂飞。天池畔的金银花白里透红的花絮笑满山坡,红心猕猴桃改写了传统水果的味觉。六棱、阳安、望阳的烤烟满山遍野,绿透了夏天,金黄了秋色。
邀三两好友泡一壶青茶,小憩岸边庭阁赏一湖美景,让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悠然惬意享受休闲时光。你不妨撑一支竹筏,荡一叶小舟,看柳荫鸟鸣,鱼游花香,大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快意。水上运动也一定能让你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登山、自行车、水上摩的、独竹漂等娱乐活动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享受激情的平台。端午的龙舟竞渡,湖面桨翻舟飞,坚毅果敢的精神在吆喝声中迸发,将古老民族文化的底色擦亮。
石桥,借助武隆旅游的东风,围绕湖畔写文章,抓住民俗这一亮点。驻足观景台,一条环湖路,遍布水果园,众多小庭院如收帘卷轴徐徐展开。在这里,你可亲自操刀与主人一起宰鸡杀鸭,剖鱼烹饪;推着老去的石磨子,调制嫩豆花;操起硕大的木棒槌打糍粑;提着篮子山沟里溪流边摘野菜猎野果……
来到石桥,你不妨去谭家湾看看古老的民居,让视觉穿越远古的时空,让心灵翻开尘封的史册。自古以来,汉族、苗族、土家族都散居在风景优美的石桥乡,除美丽如画的湖面,境内也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受自然熏陶的苗族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利用“天平地不平、借天不借地”的理念,依山就势,在起伏不平的山地上建造飞檐翘角的灰瓦吊脚木楼,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徜徉其间,好不惬意。新建的苟家堡居民点、天池坪居民点,青瓦白墙、亭台林立,犹如点睛之笔,让你眼前一亮。古老建筑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碰撞出绚丽之花。
你也可驱车前往金子岩下环湖路边的芙蓉古寨,领略山间的苗式石头建筑,品味沟谷的岩蛙美食。要不你荡一叶小舟,登临桃花岛,穿行在茂密的林间,听蝉鸣鸟叫,观湖光山色,吃野菜拌饭,尝湖中野趣。冒着热气的豆花、焦黄的炕得酥软的土豆、喷香的拌着蕨巴粉的腊肉……享了口福,饱了肚子。
你还可乘兴踏入极具民族特色和焕然一新的“木叶踏歌,乐享童年”的重庆最美校园,享受师生唢呐、葫芦丝、二胡、叶笛等民乐的悠扬演奏,让你憧憬木叶的情怀,乘着歌声的翅膀,放飞自己的思绪。
春赏花,夏戏水,秋尝果,冬话年。如果说曾经的石桥湖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这块亟待开发的热土,她将以开放的姿态,热忱欢迎四海宾朋,到这里观光旅游,投资兴业。让智者乐水,让仁者乐山!
站立沿湖路,眺望老乌杨,一股蓬勃的生命力正在无声的彰显。这里又何止是鸟的天堂呢?
百姓的舞台
传说,白玉坝上的山王洞里住着善良的山王,每到夏秋之交老百姓揭不开锅,洞内的泉水里就流出大量的谷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前往挑回家度过饥荒。但当地部分百姓不知满足,就等嗟来之食不劳而获,惹恼了山王。于是,山王就规定没粮食的就要凭借据借粮,来年收割了如数偿还。结果那些懒惰成性的人借的是谷子还的是谷糠。由于石桥地势低洼,四面高山环绕,其间水源丰沛,水草茂密,蚊虫较多,百姓经常生病,尤其摆子(疟疾)盛行,久治不愈。后来,老百姓为了教育大家诚信、友善,不作恶损人,就有了“白玉坝三条江,每到六月稻花香。借我谷子还我糠,不打摆子就生疮”的顺口溜流传至今。
如今的石桥,疟疾不再肆虐,一人桥慢慢消失,东岳庙桥两葛河桥也藏匿水下,那些庙宇楼台早已灰飞烟灭了。石桥场镇遍布着宽敞的道路、崭新的民居,花艳的庭院,洁净的居所。
憨厚朴实的百姓带着这些传说生儿育女,孜孜不倦追求着小康路上美满的生活。去年除夕前,侄儿告诉我,他们青杠垭村民小组要在青杠垭的乌杨树下集体过年,要我一同参加。除夕,我欣然前往。以路为街的青杠垭乌杨树下的农民新居被五彩旗、大红灯笼、各色彩灯、水红气球、迎春楹联装饰一新,热闹温馨的年味十足。文联的友人创作并泼墨书写的“乌杨树情聚乡邻共度良宵,石桥湖歌飘山间喜迎佳节”“移民丰衣足食户户喜盈门,库区安居乐业家家春满园”的春联装点着青杠垭街道的南门和北门,既道出了苗乡人的心声,也成了石桥湖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除夕那天,全社齐动员,早早的聚集在乌杨树下,一边是南方年的北方饺正在老少的手中包制,一边是摆开阵势的拔河竞赛;也没忘记为老人穿上红色的唐装,送上祝福的年货;为孩子准备的各种游园迎新活动……年夜饭是在近乎长桌宴的形式开始的,主持人宣布开宴,一阵阵“干杯干杯”的欢呼声,一个个酒杯的碰撞声,飘逸在乌杨树的上空。夜幕降临,一台地道的乡村味春晚开始了。没有客串的明星,也没有扎场的大腕,导演演员全是青杠垭一个农业社的回乡民工和学童。舞台上,彩灯闪动,歌舞飘飞,琴声荡漾,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把春的气息把年的韵味传递。那么多的精彩节目内容我不一定记得,可小品《烛光里的妈妈》催全场人落泪,把现场推向高潮的那一幕至今忘不了。节目里讲述了一个农村娃考学进城工作娶上一个城里爱打扮追时髦的漂亮媳妇,把婆母当佣人使唤的故事,深深的刺痛了观众的心。短短的几分钟,简单的演绎,却震撼大家一致的心灵:百善孝为先!节目主持人那么多的话语我也记不得了,可“青杠垭,昨天的梅家沟、叶家坝、茶林堡、下石坝、青杠堡,为了国家的水电建设,他们消失了,永远消失在石桥的湖水里。青杠垭,今天的连家湾、杉树湾、乌杨树、老房子、学堂堡,为了乡亲们安居乐业,他们奉献着,永远奉献在青杠垭的记忆里”的台词我至今记忆犹新。
突然感觉乌杨树依然那么年轻,依然那么风姿绰约那么风华正茂。突然感觉侄儿他们在乌杨树下摆设的不仅仅是一个迎春小舞台,而是苗乡人民追求小康渴望安居的一个大大的未来美好生活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