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旮旯大变样 ——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探索创新实践“扶贫加法”成效纪实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时政新闻 > 正文   |   2019-10-23   阅读量:

法治扶贫工作室

矛盾化解不出村

发展乡村旅游

鸟瞰后坪乡天池苗寨 (资料图片)

  本网记者 王蓁

  车行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沿着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山路,转了一弯又一弯,满眼是山。

  9月19日,市公安局干部、中岭村第一书记胡庶洪又一次来到村民赵鹏家中,将一封信转交给他。

  赵鹏、江萍同志:9月16至17日,我们警令部一行8人来到你们家中,看到你们用勤劳和汗水养殖的蜂蜜喜获丰收,甚是欣慰。这充分证明,在党的关怀指引下,你们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找对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产业发展之路,我们为你们的成功实践表示由衷的高兴和诚挚的祝福……

  信来自市公安局警令部。赵鹏大声地读信,残疾的父亲赵兴建、失明的母亲湛素花、怀胎数月的妻子江萍认真地听着,一脸笑容,双眼噙着泪花。

  “今天的好日子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大家的帮扶啊。”赵兴建的感叹,说出了全乡贫困群众的心声,道出了来自大山深处的感谢。

  多年来,后坪一直很憋屈:地处武隆、彭水、丰都三区县交界之地,拥有良好生态资源、世界自然遗产旅游资源,但受到交通条件的制约,信息封闭、农产品外销困难,产业发展滞后。2017年7月,后坪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而今,后坪真是大变样。随着脱贫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阡陌纵横的田野间,S421江后路和S204桐后路全线贯通,四好农村路从10条75公里增加到27条131公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高山茶叶、蜂蜜、中药材、乡村旅游等产业加速发展,乡村人居环境更加靓丽,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全乡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2.11%降到1.93%,预计今年底降到0.12%,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能如期实现。

  这一切,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的大力帮扶,得益于后坪对“扶贫加法”的探索、创新、实践。

  党建+扶贫

  强了主心骨 发展有思路

  “脱贫致富方法广,靠山就是共产党”“既然国家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在后坪高坪村,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高坪村党支部书记万成兵解释说,这些宣传标语都是村党支部原创的,而这仅是全村抓党建助推脱贫工作的一个方面。

  万成兵介绍,自2017年深度脱贫攻坚以来,高坪村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思想为指导,聚焦提升党建精准扶贫的凝聚力、引领力和组织力。

  一是始终把低收入农户脱贫作为党建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通过兜底输血提升贫困群体的获得感。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制定精准扶贫系列举措,因户施策。率先探索1+N+N党建扶贫联动机制,签订党员干部、党小组长、党员脱贫责任状,把低收入农户脱贫工作列入党建考核重要内容。目前,全村已脱贫46户178人,剩余5户17人今年将全部达标脱贫。

  二是始终把强村富民作为党建精准扶贫的第一要义,通过技能造血提升农村党员群众的幸福感。创新党员能人和村组干部双向培养模式,顺利选育富民头雁42名,吸纳90余名能人进入专业合作社。制定富民党建20条意见,召开推进会,分类推广支部+合作社、支部+大户等富民路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余元。探索共享型分配机制,引导集体将富民成果以公益金+慈善站的形式按20%的比例反哺扶贫。 

  三是始终把资源持续向下作为党建精准扶贫的根本方略,通过滚动活血提升党建扶贫强基的厚实感。党建资金持续向下,高法院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坪村乡村旅游打造,区委办划拨10万元用于高坪村发展电商。干部力量持续向下,常态选派优秀干部、年轻干部驻村任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微模蜜蜂养殖公示新建蜂场6亩、带动农户120户增收,开办蜜蜂养殖课堂16次,发挥产业带动作用。

  “此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有力助推脱贫攻坚。”万成兵介绍,村里还推荐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贫困户上讲台上课,促进了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和十九大精神。举办‘我对高坪村的希望’‘人居环境卫生从我做起’等系列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的内生动力。打造了农家书屋、妇女儿童之家、道德讲堂等文化场所,也营造了浓厚的党建助推脱贫氛围。

  “习总书记说农村党组织是脱贫一线的核心力量,干群关系紧张,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全村党组织力量薄弱。”市司法局干部派驻到白石村任第一书记杨懿明白,只有抓住党建牛鼻子,才能聚民心谋发展,才能打赢脱贫战,白石这个后进村才有希望变先进。

  创新设立的“大院”就是缩影。

  大院即以端起一碗饭就能聚拢为大院范围,以院坝为载体,由党员或村社干部为创建大院的领头人,凝聚若干户村民,实行院格化管理。每个“大院”指派一名党小组长,负责党建联络、指导,且每个“大院”都有院训、院约。

  “大院”的功能简单而有意义:邻里、家庭闹矛盾,劝一劝、让一让,及早化解;国家政策、公益事业、农业技术等,聊一聊、帮一帮。

  大桥农业社发展种植南瓜产业就归功于大院。

  “赵家言(小地名)那片地都荒了10年了,党小组长建议我们把土地利用起来发展产业。”大桥组组长蔡万田转达了党小组长秦纯才的建议,但乡亲们却兴趣缺缺。

  81岁的老党员王顺清见状主动站出来:“发展产业是为大家,到底能不能成事,我们几位老党员先试一试。”

  第二天一早,王顺清、冯德友、蔡远林三位老党员就带着锄头下地开荒。王顺清腰疼,但依然跪在地里砍枝桠、除草,一天接着一天干。

  三位老党员的举动,其他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几天后,村民也自发加入开荒行动。随后,老党员与党小组再次聚拢在“大院”内,确定发展种植密本南瓜的思路,还确定成立“心田花专业合作社”。

  “‘心田花’寓意党群连心、产业开花结果。合作社从最初的6户发展到27户加入,而且大家干得很有劲,这说明大家的心收拢了。”秦纯才感叹,收心聚心,比卖南瓜还重要。

  目前,白石村已有“法治大院”“善治大院”“德孝大院”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一致。

  法治+扶贫

  矛盾村里解 齐心谋发展

  9月17日晚,市司法局党群联谊晚会在王顺清家的院坝举行。

  “那天晚上大家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感动,山歌唱到深夜12点。”蔡万田说,小组好多年没有出现如此团结高兴的场面了。

  然而,昔日的白石贫瘠的不光是经济,还有思想,村民矛盾纠纷、信访突出。

  思想贫困怎样扶?杨懿发明了妙招“让一让”。

  2017年9月,杨懿走进白石村。在深入走访了解情况后,杨懿与村委班子决定结合自己的司法工作经历,成立让一让调解工作室,并于2018年2月正式挂牌。

  在让一让调解工作室,墙壁上书写着三句话:让一让心情平和自己愉快;让一让家庭无烦儿孙安宁;让一让化了纠纷又去挣钱。杨懿介绍,该调解工作室探索出读一读,缓一缓;摆一摆,谈一谈;调一调,让一让;顺一顺,赞一赞等四步调解工作法,通过评理、讲法、暖心,化解纠纷、增进和谐、推动发展。每次调解之前,调解员都会让双方把墙上的三让念一念,再进入正题。

  后坪到沧沟、桐梓的公路都要经过白石村,道路里程达10公里,涉及5个社1300余人。杨懿说,因为法为上、礼为先、和为贵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村民们心里,修路涉及的矛盾纠纷调解很顺利,保障了修路工程的顺利实施。

  去年8月,因为修公路开挖泥石,渣土滚落压坏了村民谭鹏家的果树苗,谭鹏与施工项目经理在赔偿标准上发生了分歧。

  “老板知道出差错,文明施工很重要;村民也要作礼让,支持建设品行高。”白石村村主任吴启合耐心调解,并送上一段顺口溜,让谭鹏放弃了赔偿要求,施工方也为他提供了就业机会,弥补他的损失。

  前不久,王德寿修地坝占了哥哥王德禄的地,王德禄找王德寿说理,反被其打伤。为此,二人找到了村里让一让调解工作室。

  调解中,吴启合建议,王德寿承担哥哥的医药费,王德禄把修地坝的地块让给弟弟,兄弟二人握手言和……让一让调解室自成立后,先后调解纠纷50余件。

  “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就能融化思想坚冰。”文凤村第一书记邱靖杰来自市检察院三分院,他把自身专业优势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村里矛盾纠纷多,有村民为争地界打架的,有土地流转毁约的,有打工拿不到工钱的,还有孩子辍学不读书的……邱靖杰与同事们意识到,文凤村地处后坪场上,如不及时调解好邻里间的矛盾、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不但村民难以实现脱贫,还会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

  今年4月,文凤村法治扶贫工作室应运而生,下设莎姐青少年维权、农民工维权、公益诉讼三个岗位,促进该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展。

  村里一名小学生,本来学习成绩不错,可因为是非婚生子,加之家庭贫困,孩子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辍学了。

  “孩子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检察官徐红是莎姐维权团队一员,也是后坪中心校法治副校长。她多次走进这个孩子家中,鼓励他通过学习改变家庭经济条件,最终他回到了学校,脸上也有了笑容。

  邱靖杰介绍,文凤村还通过选举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群众和事会、环境治理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使村民自治和依法治理统一起来,为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良好环境。

  旅游+扶贫

  山乡变了样 回家也欢畅

  天池苗寨地处海拔1100多米的文凤村,云雾缭绕,风光独特,是目前全市保存最完好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群之一,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距离城区67公里,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所建房屋大都以井干式、吊脚楼为主、穿斗式实木结构,飞檐、斜面、小青瓦,工艺精湛,古色古香,先后获得中国绿色村庄重庆市特色景观名村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

  9月18日,经过一年多奋力打造的全市深度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天池苗寨顺利开寨。

  这一天,党员贫困户罗元发和江永明夫妻俩的喜悦楼农家乐也正式开张。中午,干净整洁美丽的院坝围坐了15桌客人。夫妻俩还请了5位帮手,一起摆碗筷、洗菜、做饭、炒菜,一顿饭下来,收入4500元。再仔细一算,除去成本,还有近1000元的利润,夫妻俩相视一笑。

  “收入还不止这点呢,算了算,跟在外打工挣的钱差不多,以后不再出远门打工了。”罗元发在外打工多年,账算得很精:开寨前依靠木工手艺参与苗寨建设挣了2万多元,房屋入股合作社,在年底还有2万元左右的租金收入,平常农家乐的收入就作为零花钱。罗元发感叹了一句:旅游饭确实比苦力饭“香”多了。

  开寨当天,在广场的另一边,天景酒坊的主人杨世超和倪炳会夫妻俩也有得意的笑:一元一个的麦粑卖了2500多个,自家酿的糯米酒卖了几百斤,自己泡的盐蛋也卖了几百个,当天收入近万元。回想开寨当天的场景,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

  游客来了,寨子里有人气了,以后的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了。夫妻俩决定守在家,不再出门打工,既能挣钱当老板,也照顾了家里老小。

  寨子里的村民笑了,乡党委书记宗小华的心也踏实了。

  宗小华介绍,天池苗寨的顺利开寨,有三个成功经验。

  一是坚持三治合一,高度统一寨民思想认识。先后召开50余次寨民会议,推行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综合施策,统一寨民的思想观念和规范了言行。通过充分调研,选出寨民议事主心骨(成立5人组成的寨民自治理事会),建成寨民议事厅,制定了三治融合《方案》和《考评办法》,出台了《天池苗寨公约十条》,坚持奖惩并重,并重在严格执行,特别注重结果运用。

  二是探索三变改革,积极动员寨民抱团发展。经过多次动员,寨民纷纷参与“三变”改革,通过实地确权,公示核实,最后天池苗寨内44户农户与村集体、农业社集体和区喀斯特惠隆乡村旅游公司47个成员合股联营,共同发起设立重庆市武隆区苗情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44户农户以寨田土林房10年经营权折合人民币500余万元,区喀斯特惠隆乡村旅游公司以300万元现金入股到合作社,采取固定分红+收益分红模式,成功打造民宿度假住宿区、苗医苗药体验区、特色美食加工区、民族文化体验区和田园山野游憩区,现已开寨迎客。

  三是实行三评机制,全面推进寨民习惯养成。因寨内全部居住着原住民,他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和语言习惯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与乡村旅游发展格格不如,所以天池苗寨乡村旅游能否实现持续增收致富,关键在全体寨民的习惯养成。为了让苗寨乡村旅游红红火火,让全寨群众持续增收,每月坚持干部评、党员评、理事会成员评,并将各户习惯养成公示上墙,对做得好或做得差的农户分别实行表彰和惩戒。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苗寨内已打造了民宿度假住宿区、苗医苗药体验区、特色美食加工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田园山野游憩区。同时,还恢复了苗家古式榨油坊、酿酒坊、面粉坊、苗药坊,建起茶肆、酒店、练歌坊和儿童乐园等供游客参与、互动、体验项目10余个。

  一座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养健身、见证民俗的云上苗寨将成为后坪乃至武隆旅游的又一新亮点,更为深度贫困乡的后坪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图片由周令高提供)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