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 幸福写进百姓心里
您的位置:武隆网 > 乡镇部门 > 正文   |   2019-10-18   阅读量:

风光美丽的石桥乡

  本网记者 史坪萍

  石桥苗族土家族乡,是我区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乡,其中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仫佬族人分别占全乡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6%、19%、14.05%、0.07%,独特的少数民族气息让这片土地更具人文风土情怀。

  历经几十年的风雨,石桥乡的变化非常明显。它清楚地记载了当地百姓从食不果腹到幸福安康的惊人巨变。

  百姓生活更惬意

  “以前,大部分村民都是住在山上的,吃不饱穿不暖,连像样的鞋子和衣服都没有……”今年90岁的张胜海是石桥乡大坪村的一位老党员,也是石桥乡发展变化的见证人。

  张胜海回忆道,“过去,我们只会种玉米、土豆,喂猪,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加上当时交通不便,于是很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直到后来乡里发展起了特色种养殖、搞起了旅游业,年轻人才开始陆续地留在乡里。”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乡群众迅速摆脱了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2016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亿元,建起了芙蓉湖观景平台、码头停车场、滨湖亲水平台和钓鱼码头等系列设施,发展起新型庭院经济户和特色农家乐,打造了“环湖观光旅游带”。

  如今,逐渐发展起了观光农业和旅游业,打响了户外运动品牌、特色饮食文化和体验采摘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感受独特的旅游魅力。特色产业远近闻名,医疗卫生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高。

  致富意识更强烈

  在该乡八角村华欣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菌菇种植基地内,盛长淑和附近的几户邻居一早就开始采摘起大脚菌来。“我们这些大脚菌都是要销往区外的,如果不早点采摘,就不新鲜了。”基地负责人游天平告诉记者,因为种植规模大,采摘时需要依靠附近的村民来进行采摘,此举不仅提高了自己销量及产出问题,还解决了附近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

  游天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2018年,基地支付周边居民的劳务支出就近50万元。盛长淑等贫困户也在脱贫路上找到了经济收入的增长点。

  “现在,像盛长淑一样靠着双手致富脱贫的群众不在少数。”该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该乡充分发挥党员致富能手作用,带领群众开展特色种养殖,成立了村民合作社,村里还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做好做大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了贫困群众收入的渠道,给贫困家庭也带来实质性的收入。

  民族文化更靓丽

  近年来,石桥乡秉持“融合中有差异”的理念,在尊重、传承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创新,使其成为一张亮眼的地方民族文化品牌。

  在今年10月1日晚上的国庆联欢活动中,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高级教师、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麒麟在央视直播镜头里用木叶吹奏了一首《爱我中华》,让带有浓厚苗族色彩的木叶吹奏镜头传遍祖国大江南北,而这一段视频也刷爆武隆市民的朋友圈。

  在挖掘、弘扬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该乡还引进了“独竹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力打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基地。挖掘打造了“屠工文化”“一搬仰”“二旋毛”“三啼挎”等民族饮食文化,到石桥“住民族屋、吃民族饭、听民族歌”已经成为了该乡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如今的石桥苗族土家族乡,积极开展民族知识大培训、大普及,文化建设亮点纷呈,百姓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全乡6个行政村1个社区10000余人,家家户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处处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