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画廊。 (王俊杰/摄)
◆胥永强
(壹)
乌江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乌蒙山麓,流经黔省毕节、安顺、遵义、铜仁4个地区,于沿河黑獭堡人渝,经酉阳龚滩、彭水、武隆于涪陵城东北麻柳嘴注人长江,全长1037公里。江古时又名涪水、延江、内江、黔江等,两岸陡壁悬崖,有大小险滩222处,素有“天险”之称。乌江木船运输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已有记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国派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先攻占了枳,然后“溯舟涪水,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公元250年,刘蜀延熙十三年,涪陵郡(今彭水)以徐巨为首的徐氏家族反蜀,蜀后主刘禅派车骑将军邓芝带兵经枳县乘木船溯乌江前往讨伐。西晋咸宁五年,益州太守王竣伐吴,别驾参军李毅带一支人马由枳溯乌江攻东吴的武陵。
乌江船道险阻,谷深水急,险滩相连,有九堰十三峡。由于河床狭窄,历来都由木船运输,下运以山货、矿产、桐油等为主;上运却以盐居多。在前清官运、委托商及民国初年的公司时期,盐运船只,均由盐商自备。故承运涪边岸盐,需雄厚资金,一般商人视为思途。乌江本船原有厚板船和蛇船两种:厚板船船型特殊,头尾高翘,尾部歪向右方,俗称“歪屁股船”,所用板料厚一寸二分以上,为防上浪,除头尾高翘外,干舷也高,两舷外各有枘3根,结构坚固。因乌江礁石乱流多,故船不设舵,在前后部均安大梢,船尾右弦置小梢,以辅大梢。以梢代舵,转向比较灵活。大梢长约20米,后梢置于歪尾之上,下端伸人水中,上端高高伸向官舱蓬顶,后驾长站在船正中蓬顶的高架上掌梢,以利远观水势,择定航向,掌握操纵。在初,厚板船每船装盐120包,船工12人。乌江经逐步整治后,船载量增为175至180包,每包210市斤,共378担。船工增至21人,其中纤夫16人;蛇船较小,船型较长,每船装盐四五十包。乌江木船,向不用帆,以人力挽纤绳上行,下水推桡。盐船上运以8船为一带,结伴同行,通过险滩时,即集中人力,逐船拉滩上行,谓之“换肩拉滩”。每帮船需船工40多人,纤夫128人,所以乌江盐运经常需纤夫数千人,均由船户自招。
(贰)
乌江流城多属内海和湖相沉积地层,有一定的盐卤资源。彭水郁山镇有天然盐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利用,汉代凿井熬盐,历经唐宋元明各代持续产盐约二千年,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发水引32张、陆引517张,共产盐3668包(约6000担);雍正九年(1731年)陆引增为1582张,道光年间年产3万担以上。北宋康定年间(1040年),有程运使在今武隆区白马镇东30里江岸发现盐泉,后设盐官,建白马盐场,最盛时有盐灶400多座。因伐木煮盐,使近场乌江沿岸“变成童山”,至元代衰微。民国4年(1915年),郁山产盐3万余担,抗日战争时期,海盐产区失陷,川盐济湘,郁盐增至4.8万余担,曾销往邻近湘、鄂、黔部分地区及西、秀、黔、彭29县。后因含氟量高,对人体有害,被主管部门勒令停产。
由于乌江流城食盐需要量大,又只能依靠本船运输,因此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木船发展的高峰。民国3年至5年时,清边公司置木船200余只,专运行龚滩,稍后始有专业船运的板主,盐商、船主各自经营。民国18年,乌江有厚板船160只,蛇船40只。抗日战争时期,湘盐由涪陵经乌江转运,抽调长江的舵笼子参加盐运,另有杂货船行驶涪、彭之间。民国26年1月出版的《涪陵经济调查》载:“乌江共有厚板船120只,行驶于涪龚间;舵笼子船50只,大者载重2.6万斤,小者1万斤,行驶涪彭之间为多;蛇船共30只,载重0.4-1.5万斤”。《盐政实录》也曾记载:“民国31年至35年,龚涪段厚板船有20帮,共160只,每帮可运盐3000余担,……曾添招舵笼船数帮,抗日战争胜利后,湘盐改由原道,舵笼船渐次偏人大河行驶。”此间各年,实有船数时多时少,很难统计准确。民国32年,据资料分析,时有厚板船27帮共216只;杂货船4帮32只;舵笼船20帮,共160只;蛇船五帮共40只。民国30年,比此数还多10帮。民国31、32两年,船户在物价上涨中图谋生存,被迫超载装运,不断发生事故,致船只损失其彩。至解放前夕,由于物价爆涨,官吏恶霸勾结勒索船户、纤夫,国民党拉了拉夫,社会黑暗,乌江盐运陷人瘫痪,致使西阳、秀山及黔东高山地区人民食盐紧缺,出现了“斗米换斤盐,斤盐吃半年”的状况。
(叁)
在乌江龚滩以上思南、潮底间,盐运木船有两种,一种船长13米,上水运盐30包,计2.25吨;另一种船长20米,载量较大。民国民国33年统计,经常行驶的有10帮,约70只。主要为厚板船,从龚滩上行到新滩大约需10天左右。解放初,接管川康盐务总理局的报告记载:“乌江水运,龚涪段有木船17帮,共136只,龚滩以上因年来运量不多,船只逐步减少,龚滩段仅有木船4帮。”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食盐需要,于1950年初恢复乌江水运,当年有25帮船投人盐运,共运73255担,至年底有专业运盐船13帮104只。
解放前夕,江口、彭水、龚滩各处仓库存盐全被土匪抢劫。据有关资料记载:1950年1月22日,龚滩被土匪占领,抢劫仓库存盐160余万斤;1月25日、26日王茂贤、刘文套两帮盐船,在高谷地界遭土匪抢劫,损失公、私盐达6133担,辆牲船工2人,受伤6人。后来军队出动,至8月,才将土匪基本肃清。
(肆)
1951年2月,龚滩以上至沿河、新滩,恢复水运,有木船4帮32只,当年转运贵州食盐6万担。同年上半年,乌江有厚板船63只,舵笼船49只,杂货船18只。11月涪龚段剩厚板、舵笼船各40只。组织沿江各地杂货船30只加人运盐,全年实际运输食盐171803担。土改后,纤夫们纷纷回家生产,人数由年初的1200名减至800余名,因劳力不足等原因,影响了盐运。
1952年7月,涪陵设木船运输调配处,加强运输管理。当时有乌江木船246只,总吨位5532吨,按厚板船、舵笼船等编成4个大组、30个小组。并从长江上调了8只舵笼船参加乌江盐运。年底有固定纤夫1300余人,副业纤夫400人,临时可动用纤夫800余人,引水工500余人,以备所需。龚滩以上仅有大32只,中小船16只,共716吨。贵州方面的食盐供应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民主收革后,洛陵到龚滩段木船年航行次数由1951年4次,1952年提高到6至7次。乌江盐运量由1952年味26.9万担,较1951年年底成倍增长,涪龚段盐运一般为20天。1953年木船减载,当年废除了扎水期,采取按实计算,洪水期开行盐船11组,最高扎水16天,最低10天,平均为12.57天。
1953年,乌江盐船21组共168只,有驾长427人,桡工及其它船工共935人,临时工人232人,共1594人,桡工及其他船工尚不足10组大船所需,四季度及1954年上半年只有14组船的船工。因为缺少船工,盐装载后待工停泊天数有的高达70天,七八月份涪陵航管站为赶运存盐,增加船工编足18组人,并对涪龚段木船实行计划运输试点工作,试行船、货、工月度作业计划,由航管站与物价部门签定月度运输合同。四季度,平均每船载运量25吨,周转2.37次,分别比-季度提高19.05和20.39%。
解放初,乌江厚板船为舵笼船的一倍,但厚板船较笨重,同样30吨的船比舵笼船少载盐20包,反多用纤夫4人,并且航速较慢,涪陵到龚滩往返一次需一个多月,比舵笼子慢10天左右。厚板船吃水深,枯水月份仅能装四五成,舵笼子则可装六七成。厚板船每航次需小修一次,每年需大修一次,舵笼子半年小修一次,3年大修一次。每航次的所需附属工具添置费,厚板船平均比舵笼子多20%。1952年至1953年厚板船逐年减少,至1956年仅剩16只。
(伍)
随着社会的进步,运输量的增大,实现木船机械化,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成为发展运输生产的当务之急。1959年,4个木船合作社在合并成立了地方国营涪陵县航运公司后,决定自己试制简易机动船,利用现成的木船,装上机器,将人力改成机械动力。在轮船公司、汽车大修厂、新华机械厂等单位的帮助下,在-艘80吨的舵笼子上安装了一台T234汽油机(80马力),命为“机动1号”,经试航,性能良好。木船机动化一开始就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首先,它的航速快。原来涪陵到龚滩人力木船往返一次要50天,现在机动船只需要3天,大大缩短了货物在途时间,加速了商品流通,资金周转。其次,机动船运输安全,海损事故、货差货损都大为减少。第三,机动船运输省劳力、省费用、省材料。过去乌江水运劳动力最高曾达到6900人,木船机动化后只需1500多人。据测算,一艘机动船可代替16艘木船,每年可节省大量的造船所需的木料、桐油、篙干、纤滕等,运输成本仅为木船的76%。因此,1964年后,乌江盐运已全部交由机动船运输。1965年,涪陵第一艘钢质客货轮建造成功,它与木船相比,具有结构牢,吃水浅,载量大、航速快,冲滩力强等优势,于是木船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