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付琳眉
前不久,生态旅游资源禀赋优良的武隆又“傲娇”了一把。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联合发布了《重庆景点热度地图》,武隆天生三桥景区成功入选前三甲,与洪崖洞、磁器口古镇齐上热搜,成为重庆旅游热门打卡地之一。
天生三桥景区只是武隆的代表景点之一,武隆的打卡地还有更多:爱情圣地天池情缘景区、“洞穴科学博物馆”芙蓉洞,水上喀斯特原始森林芙蓉江,“南国第一高山草甸”仙女山,山水画廊乌江、清凉幽静的龙水峡地缝。
今天的旅游“花满园”,是20多年的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
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后收获了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景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武隆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统筹发展、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旅游自循环向“旅游+”融合发展的根本转变,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
从无到有
芙蓉天坑惊艳亮相
北京时间2007年6月27日,那是令武隆人难忘的一天。
当日13:15,在新西兰基督城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获全票通过,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芙蓉洞庞大的洞体,丰富的洞穴沉积物不但征服了各国洞穴专家,更倍受众多前来观光的游客青睐。
1996年,芙蓉洞便开始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实际上,从2004年2月递交申请到申遗成功,我区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在当时所有申报世遗项目中耗时最短。
此次成功获得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的景区包括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全世界罕见而稀有喀斯特系统形成的后坪天坑。
“万古天生桥,千秋芙蓉洞。”随着芙蓉洞开放,以此为起点,武隆旅游揭开面纱,开始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旅游发展历程。芙蓉洞、天生三桥、仙女山、龙水峡地缝等景区逐渐成为国内外旅游网红打卡之地,走向世界。
从点到面
景区乡村美丽同在
在土地乡,四面环山,绿地天成,被誉为“中国醉美古村落”的犀牛古寨备受画家青睐, 一批一批画家采风团相继前来。
在大洞河乡,云蒸霞蔚、殷红似火,赵云山绵延千亩的杜鹃花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观赏。
在黄莺乡,云雾缭绕青山下,层层水田映天光,一户一景、一园一景的复兴村摆脱“贫困”的标签,成为不少游客周末自驾游的目的地。
新时代,我区提出了“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的旅游发展总体思路,使全域旅游布局不断优化。
因此,除了主要景区景点,我区各乡镇街道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2018年5月,接龙乡村民徐德文家的民宿开业迎宾,盛夏未至,便已有三家重庆客人预定了房间,一住就是三个月。
一入夏,和接龙乡一样,全区大大小小乡镇住满了游客。今年1至6月,全区乡村旅游预计接待游客472.23万人次,综合收入9.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5%和17.58%,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从单一到多元
文体农商融合发展
“号子么喊起来哟,嘿着嘿着……”在《印象武隆》实景演出中,一声号子,包含万千,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艺术与山水的碰撞。
从2012年公演至今,“印象武隆”已累计演出2000余场,观众超过300万人次,门票收入3亿多元。一台“武隆故事”俨然成为演艺奇幻景观、传统民俗文化经典和名副其实的重庆文化旅游亮丽“名片”。
近年来,武隆乘势而上,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聚焦品牌建设,以“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旅游+N”的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全域旅游开花结果。
从2003年迄今,武隆已连续成功举办15届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这一赛事,被国家体育总局誉为“中国户外运动的鲜艳旗帜”。以此为引领,武隆百公里越野赛、芙蓉江龙舟锦标赛等一系列“旅游+体育”赛事、活动让武隆熠熠生辉。
当然,围绕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滑雪,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按照“一片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培育发展乡村旅游的“旅游+农业”,以及引进重庆餐投等知名品牌,打造复合型商贸综合体,围绕“地方小吃”“主题啤酒音乐之夜”“特色建筑”主题发展的“旅游+商贸”正在逐步推进,壮大旅游产业链条。
今年上半年,我区旅游业继续保持红火态势,共接待游客1774.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2.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8%,10.07%。
“全域旅游、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如今,武隆正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武隆旅游正朝着国际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