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六记 ——创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法调研报告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时政新闻 > 正文   |   2019-08-16   阅读量:

  文 | 瞭望智库基层社会治理课题组

  编者按

  “大院自治,司法下沉,文化引领,服务兜底。”我区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创造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思路,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鲜活案例。近日,瞭望智库基层社会治理课题组走进我区实地调研,采写了调研报告《武隆六记》。本报连续三期刊载,前两日已刊发“大院自治”“村事村管”“让一让”“风险零容忍”四部分,今日刊发最后两部分,“平安法则”和“法律服务”。

  五、平安法则——保障“候鸟型”游客安全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着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潜力巨大。

  武隆区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拥有山、水、林、洞、湿地、石林、湖泊、草原等景观。

  武隆是全国首批7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县之一,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武隆也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地区之一。

  每年夏季旅游高峰期,每天有20万人到重庆武隆仙女镇避暑、旅游的游客。2018年,武隆接待游客3200万人次、综合收入150亿元。

  2000年至今,武隆每年举办“仙女山露营音乐节”“啤酒节”“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风筝节”“蔬菜节”等各种大型活动,累计超过150起,从未发生一起踩踏事件和安全事故。

  旅游激活了武隆经济,超过10万人靠旅游生活,让前来度假的游客享受舒适服务的同时,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较大考验。令人意外的是,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每年新发刑事案件不到30件,扒窃等旅游区多发案件零发生,创造了旅游治安的奇迹,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平安法则。

  法则一 “大旅游”监管

  武隆区是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这使得武隆区理所应当成为改革的先锋。

  武隆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实施了“1+3+N”旅游综合执法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大旅游”综合监管统筹协调机制,成立了重庆市武隆区旅游综合执法支队。

  “1”是指改革旅游行政部门执法管理机构,调整完善职能职责,建立全区涉旅行政执法统筹管理主体。

  “3”是指设立旅游警察支队、工商分局旅游市场管理局、旅游巡回法庭,健全相关职能部门涉旅执法管理机构。

  “N”是指食药监、物价等部门落实专人,专项负责本部门涉旅执法监管工作。旅游综合执法支队现有30人,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委办局,但统一管理,集中办公。

  强劲有力的执法人员配置,成为武隆旅游管理的中坚力量,节省了执法成本,又确保了正常旅游秩序,也扫清了以往的“三不管地带”。

  法则二 科技手段助力

  在武隆旅游指挥中心,500余个视频监控覆盖下的整个景区尽收眼底。借助视频监控,武隆实现了全天候、全区域的实时监控,进入景区的人流、车流,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监控目的是预防冲突和收集固定证据。在武隆景区,景区游客之间发生矛盾纠纷,也能够通过调阅视频监控实现快速调查化解。

  科技手段,当然不仅仅只有监控。武隆旅游区还自主开发建设了集保护、利用、指挥、监控、监测、门票门禁管理、车辆识别、电子商务平台等为一体的数字化信息中心,更进一步强化了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置的能力。

  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武隆持续不断加码技术支撑,以智慧化手段提升治安防控能力、社会治理水平和司法办案能力,打通“平安武隆”建设的“任督二脉”。

  法则三 “六分段”法保畅通

  奇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武隆秀美的风景,也给景区交通带来了困扰。通往武隆各景区道路弯多路窄,一不留神,极易发生剐蹭。

  近年来,自驾游的盛行,更使得武隆景区交通管理压力陡增。

  点多面广,战线长,武隆区将旅游流动警务室放在了摩托车上,成立摩托车巡逻队。

  民警罗旦华在日常工作中摸索出“六分段”工作法,将24公里的武仙路分为事故易发段、观景缓堵段、商业密集段、连续弯道段、临水临崖段、直道快速段,分段包干,定人、定岗、定责,以重要交通路口为据点,多发事故路段为必巡点,增加了游客的见警率,民警的管事率,交通事故发生率也下降了近4成。

  四年来,罗旦华累计骑行20多万公里,行驶里程相当于围绕地球跑了5圈多;累计骑坏三辆摩托,先后及时救助因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原因晕倒的老人和妇女近百余人次。

  由于成绩突出,罗旦华被中央文明办评为2015年度“中国好人”、“重庆市人民好公仆”、2016年荣获中华总工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法则四 应急预案全覆盖

  作为一个5A景区,应急预案当然不可或缺,但武隆更具有特色。

  在武隆景区核心景点,乘坐“滑竿”的老年游客随处可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景区通行的环境。

  道路复杂,曲折使得景区应急管理更加细致。武隆根据各景区的客流、交通状况及气候特征,将应急细化到每一个点面线。应急状态下,景区控制中心能够与消防、管委会、景区各单位、医务人员能随时联系。

  从接警开始,细致入微的应急流程就被激活,打通绿色生命通道,120专业急救,医院跟踪回访,渐次展开。

  在这套法则体系的支撑下,武隆景区已经能够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出现在求助游客面前,最大限度地减轻游客的压力和痛苦,挽回损失。

  六、法律服务——暖千万家庭人心

  在武隆,小朋友喜欢找“莎姐”,而村里群众遇事喜欢“问哈村长”。

  武隆区的法律服务实践,让法律走到群众身边,看得见,感受得到。

  武隆区形成了以“莎姐”为代表的法制教育品牌;建立“易法院扶贫工作室”,主动走下去;成立巡回法庭保障旅游产业发展。

  服务一 “三级”调解树样板

  桐梓镇位于武隆区东北部,距离城区80公里,总人口15000人。

  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不妨碍他们将司法调解做成当地基层工作的最大亮点。桐梓镇全镇设立了八个调解委会,39名调解员,每年上百起矛盾纠纷在这里被化解。

  在桐梓镇,无论是家庭纠纷、山林土地纠纷、土地流转纠纷、宅基地纠纷,还是劳务纠纷、人身伤害赔偿纠纷、医患纠纷,只要找到调解机构,他们通通受理,绝不推诿。

  调解是为了化解矛盾,而早发现,早介入,有效避免了矛盾升级和民转刑事件,成为他们工作的法宝。镇、村、社三级调解组织每月排查纠纷2次,引导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主张权利、解决纷争。

  在调解纠纷过程中,桐梓镇还培养壮大了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有公平正义感、方法多样的调解队伍。为了培养这支队伍,桐梓镇司法所每年将他们集中培训四次以上,邀请专家为他们传授技巧。

  2018年,在全镇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化解了“卫生院死者家属医闹”“桐后路民工死亡”“双凤机动车安全事故”等重大矛盾纠纷以及扶贫领域里的矛盾纠纷。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桐梓镇出现三减一多,民间纠纷减少、治安案件减少、上访事件减少,法律咨询人数增多。当地群众形成有事找法律、找明白人、找司法所的习惯。

  令人骄傲的是,近几年桐梓镇没上交一件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镇。2018年桐梓镇繁荣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服务二 维权“莎姐”在身旁

  “姐姐,你接到过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吗?”“姐姐,我不听话的时候,婆婆打我,他们违法吗?” “姐姐,看到陌生人是不是不能跟他说话呀。”成为武隆区“莎姐”检察官代表徐红经常要回答的问题。

  武隆区依托“莎姐”品牌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成立“莎姐”检察官普法团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莎姐’法治驿站进乡村”活动。在武隆,“莎姐”已经成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

  法律意识要从小抓起。“莎姐”通过以案说法、情景模拟、法治小游戏等方式,实现法治宣传、普法教育、心理咨询等功能,对儿童进行法治宣讲,还给他们开设课堂,教会留守农村的儿童如何加强自我保护。

  “莎姐”并不是刻板的说教派,而是鲜活的行动派。2013年6月,冉某某因涉嫌抢劫罪被刑事拘留,眼看中考临近,如果他不能参加考试,就意味着要脱离校园,不能再上学。为此,经过“莎姐”团队多方协调,帮助涉罪的未成年人冉某某在看守所117监室设立独立考场,让在押人员冉某某按期参加入学升学考试。

  2018年,“莎姐”团队介入办理的监督陈某某虐待案,被评为重庆市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十大典型案件。2019年3月1日“莎姐”青少年维权岗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服务三 法院搬到村里边

  在后坪乡高坪村村委会,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房间里,国徽高悬,法院开庭所需要的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十分庄严。这里就是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法院“易法院扶贫工作室”。

  高坪村是重庆法院系统对口帮扶村,在大山深处,距离城区需要近3小时。为了给偏远地区贫困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以智慧法院、诉前调解、诉调对接、便民诉讼等措施化解贫困地区的矛盾纠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民主法治村集体建设,武隆区人民法院最终将“工作室”设立在这里。“易法院扶贫工作室”已经成为周边三乡五里群众寻求法律服务的总基地。

  在武隆,不仅有扎根基层的“工作室”,还有保障旅游产业发展的巡回法院,巡回法院参与涉旅纠纷联合化解,保障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已经实现了巡回审判的常态化。2016年以来,全区开展巡回审判150余场。

  服务四 一条热线解疑惑

  基层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困惑,由于缺乏相应渠道,难以找到权威的、信任的人,十分困恼。

  武隆区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司法谁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以“问哈村长”微信群的方式巧妙破解了这一难题。他们以开设“乡村振兴”微信总群的方式,汇聚律师、调解专家、法律援助工作者、公证员、鉴定工作人员、志愿者、普法办工作人员等专业人士形成“智慧外脑”。

  有了“智慧外脑”的支撑,各村陆续开通村民微信群。村长充当微信总群与各村信息群的联络员。群众遇到问题,在本村群里“问哈村长”,村长、村民能帮助答复解决的立刻解决,不能解答时,村干部则及时复制问题到微信总群里,请“外脑”专家帮助解答。

  “问哈村长”开通一年以来,帮助群众解决了农村土地、农民工劳务等纠纷300多起复杂疑难问题。 (完)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