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临床的“眼睛” ——记优秀科技工作者、区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邬又明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19-06-12   阅读量:

邬又明(右)指导年轻医生做超声检查。

  本网记者 蒋颖

  超声检查探索身体的“大千世界”,相较于直接与患者打交道的内外科医生,这些身处幕后,和抽象的图像打交道的超声医生,显得格外神秘。

  现场——

  严谨、认真、专业

  今年55岁的邬又明是区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从1987年至今,邬又明从医已经30多年了。

  但凡是身体内部有症状,进医院检查,就离不开超声,有人形象地称超声为临床的“眼睛”。

  “轻躺下来,把肚子露出来。”在区人民医院超声诊疗室,邬又明戴着口罩,正在给孕妈妈做系统超声检查,只见她拿起探头放到准妈妈肚子上,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荧屏影像,一言不发,探头被邬又明稳稳地握在手里,在准妈妈的肚子上来回扫描数次。

  “超声科的诊疗不同于临床医生抢救病人般惊心动魄。”邬又明说,超声科的医生必须静下心来,用鹰一般锐利的眼睛,捕捉荧屏上的“蛛丝马迹”。

  “医生,怎么样,有什么问题吗?”耐不住性子的孕妈妈低声问道。短暂的沉默后,邬又明收起探头呼出一口气:“你看,这就是孩子的样子,你看一下。”孕妈妈紧张的神情立马就放松了下来,露出笑容。

  “慢慢起来,需要我帮忙吗?”每次碰到孕妈妈来做检查时,邬又明都会多问一句。“我们科室的医生对老年人、孕妇等群体都会在检查时搭把手,这样患者检查时会更配合。”邬又明笑着说。

  讲述——

  浅显、生动、耐心

  “超声检查需要敏锐的观察,也需要巧手的配合,简单来说,病症就是‘地雷’,医生要用手里的探测器把‘雷’探出来,探不到就是漏诊,没办法给患者交代。”邬又明告诉记者,超声检查时,手法非常重要,准确的手法几乎占据了诊断结果正确率的60%。

  邬又明熟练精准的手法,得益于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和实践。

  “2002年前,武隆不能开展超声检查,没有专业的人才及设备,直到我们这一批医生进修回来,才填补了没有超声大型设备及技术的历史空白。”邬又明说,学习技术要下得了功夫、吃得了苦,为了练习超声手法,别人下班回家了,她还常常在科室转悠,谁忙不过来,她就前去帮忙,“只为了多接触患者,积累经验。”

  时至今日,已经是超声科主任的她仍旧保持着开始的习惯——只要一进入检查室,精力便开始高度集中。同科室的医生都开玩笑说:“哪怕外面天塌了,邬主任拿着探测器的手也不会抖一下。”

  区人民医院有4个超声诊室、9个超声医生,每天平均检查患者150个,超声检查人数由2011年的2万余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5万余人次。患者需求骤增,对超声医生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医生,必须坚持终生学习。培养一个超声医生要3至7年,必须要聚精会神、反复练习、不断学习,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超声医生。”邬又明说,科室每进一个新医生,她就会把这句话重复一遍。

  细节——

  热情、周到、负责

  从业30多年来,邬又明处处为患者着想,赢得了患者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但她最开心的是,自己的细心工作帮助孕妈妈保住了孩子、帮患者找准了病症。

  “我印象最深的是,家住南城中央广场小区的周女士,32岁才怀孕,全家对这个孩子都如获至宝。”邬又明说,做超声检查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在28周左右,孕妈妈羊水就非常少了,最大的指数不到5,结构上看不到任何问题。当时,邬又明建议她到上级医院检查,检查归来后,周女士哭着到医院找到邬又明,说上级医院建议她回来引产。

  “太可惜了!我认为还没有到必须立即引产的地步,就让周女士每周来医院做一次检查。”

  备受煎熬的周女士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坚持不下去了,在她准备引产的头一天,邬又明又为她做了一次检查。

  “我第一个探头拿上去,就发现羊水多了一些,她高兴坏了。”在邬又明耐心、专业的检查和鼓励下,最终,周女士放弃引产想法,如愿以偿地生下了宝宝。

  “要坚持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更要换位思考,真正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只有这样,患者才会信任医生的诊疗建议,也会在工作中减少许多矛盾和纠纷。”

  经过多年的锤炼,邬又明已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医者,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也为她赢来各种各样的荣誉:优秀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女医务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荣誉,邬又明总是笑笑说:“这些都是我医学研究道路上得到的友好馈赠,但不管角色怎么变,成为一个可以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好医生,始终是我最重要的事。”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