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沟趟出致富路 ——文复苗族土家族乡铜锣村村支书冉正权带领村民加油干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19-06-12   阅读量:

  本网记者 蒋颖

  文复苗族土家族乡铜锣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蜿蜒曲折的山路,横插在峭壁之上,让人望而生畏。

  顺着环山路爬到山顶俯瞰,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田间道路、一座座整齐的烤房、一排排工整的育苗大棚构成了铜锣村独特的风景。

  村里人都说,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缘自村支书冉正权。

  带头尝试

  “这段时间是烤烟育苗的关键期,每天都要去看看才放心,全村人的希望都在里面了。”早晨5点半,文复苗族土家族乡铜锣村的村支书冉正权已经起床,“早上起得早这个习惯从退伍到现在一直保持了下来。”

  “我们村过去是区里和乡上有名的贫困村。提起那时候的穷,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冉正权说,1999年他从部队退伍回村,当时,回村看到村里是土墙房、木房,产业发展还是“老三样”,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我是真急啊,想着不求干一番大事业,对得起自己良心就行。”

  从当时的民兵连长到社长,到村长,再到村支书,冉正权一干就是22年。

  俗话说“靠山吃山”。铜锣村山地多、地势高、光照足、温差大,具备发展优质烟叶的条件。2013年,冉正权任村支书,凭着十几年来对铜锣村的了解,他和村支两委提出“规模化种烤烟”的思路。

  “我先试种30亩,我赚钱了,你们再种。”说干就干,当年,冉正权将自家的种烟面积扩大到30亩,召集村干部商量后,立即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动员。通过讲解种烟形势和优惠政策、算经济对比账等办法,引导村民种烟。

  “扩大规模后,当年,我的收入翻了一倍,村民们看到我赚钱了,对种烟有了信心,自然跟着我干了起来。”冉正权说,从那时起,他每年种烟至少30亩,最多时种了70亩,这一坚持就是22年。

  2018年,全村烤烟面积2080亩,产值700万元,其中贫困户18户,产值近200万元。连续多年获得“烤烟生产先进村”称号。

  科学种烟

  “老樊,去年烟叶收成这么好,全家人的吃喝都不用愁了吧?”冉正权笑着问烟农樊登友。

  “不愁了,今年还有了点积蓄,存着给孩子买房子。”樊登友乐呵呵地说。

  “种地太累了!”樊登友和妻子几年前离开铜锣村外出工作,夫妻俩在外务工,全家人衣食无忧。天有不测风云,2年前,樊登友的妻子出了车祸,平静的生活起了变化。

  妻子出车祸,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且妻子身边不能离人,需要人照顾,樊登友不得不辞掉工作,带着妻子回家养伤。

  “当时是真愁啊,家中积蓄全无,全家人要吃饭呢。”樊登友开始发愁这生活怎么过下去?

  听说樊登友回乡后,冉正权到他家串门,看到樊登友愁眉不展,便问起缘由。

  “要不,跟我一起种烟,技术再改进下,收入肯定能翻倍。”知道原因后,冉正权对樊登友说,要想增加家庭收入,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樊登友听后叹了一口气,“以前我们种过烟,我技术不好,一年到头赚不到几个钱。”

  “现在不同了,村上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一育苗,统一技术指导,只要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种烟,绝对不会亏。”冉正权的回答很有把握。

  樊登友有些犹豫,考虑后,决定放手一搏。

  去年,樊登友种烟30亩,在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烟叶获得了好收成,毛收入10万元。

  “种烟效益这么好,我们也不打算再出去了。”樊登友乐呵呵地说。

  集体致富

  一早,烟农樊登平就来到村里烤烟育苗大棚组成的育苗工场。看着烟苗培育长势良好,樊登平在心里深深地感谢了这一方土地,“更感谢村支书冉正权,是他带着我种烟,我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十几年前,樊登平外出务工,在工地上,樊登平出了意外,左手手部受伤,手指只剩下2个,造成肢体3级残疾。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樊登平非常消极,感觉人生没了希望。樊登平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背地里偷偷地抹眼泪。

  “那时候,冉支书就劝我啊,你看,你手都这样了,你女朋友还跟你一起回到这穷山沟了,你更应该振作起来,让别人知道,她没看错人啊。”十几年前的往事,一下就涌上了心头。

  冉正权让樊登平跟他一起种烤烟。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樊登平说,十几年来,冉正权怎么种烤烟,他就怎么种,有不懂的,就跑到冉正权家去看,去学。经过多年的摸索,再加上技术员的指导,樊登平很快掌握了烤烟种植技术,成了种植能手。

  如今,樊登平每年都要种30亩烤烟,并且代管着村里的684亩烤烟育苗大棚,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在江口镇上买了房,妻子在镇上送孩子读书。今年,樊登平又将自家的旧房推到,重新修了二楼一底的小洋房,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别看我们村偏僻,但是靠着地里的烟叶,村里很多人都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60%的家庭都有小汽车。”樊登平笑着说,“等冉支书发展的30亩菜椒见了效益,明年,我也种20亩菜椒,争取买个小汽车。”

  今年,铜锣村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企业,以订单形式种植300亩芜湖椒,目前,已签订产销合同。

  “冉支书,我认领菜椒60亩。”在餐馆当大厨的李静坐不住了。

  “今年,我想回来跟大家一起发展产业,我要认领30亩菜椒。”在外经商开修理厂的刘子衡也不落后。

  沉寂许久的铜锣村,正散发着前所未有的魅力……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