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兴,百姓脱贫快
您的位置:武隆网 > 导读 > 正文   |   2019-06-03   阅读量:

  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书记 黄宗华

  编者按:

  近日,《民生周刊》2019年第9期刊发区委书记黄宗华署名文章《旅游产业兴,百姓脱贫快》。

  文章从顶层设计、产业效益、带动模式等方面深入阐述我区探索的一条以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新路,既有发展路径展现,也有未来发展规划。对于今后全区旅游和脱贫攻坚纵深推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本网现将全文转发,以供全区各级各部门学习领会、贯彻落实。

  位于重庆市东南部的武隆区,过去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

  但同时,这里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拥有山、水、林、洞、湿地、石林、湖泊、草原等景观,是全国首批7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县之一,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

  是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还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百姓早日摆脱贫困?武隆提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生态产业经济体系,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走出一条以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通过不懈努力,武隆旅游取得长足进步,成为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地区之一,旅游业增加值达44.88亿元,占GDP比重达27.97%。2018年,武隆接待游客3200万人次、综合收入150亿元,10余万农民靠旅游吃饭,实现“旅游做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脱贫致富”。

  2017年11月,武隆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未脱贫人口减至291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2440元,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8600元,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互促共进。

  顶层设计 全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隆区委、区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行“政府引导、市场主体、部门联动、全民兴旅”工作模式,推动形成了全域发展的旅游格局。

  一是全路径规划。将武隆旅游置于全国、全市旅游发展大局谋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优质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

  第一步,到2020年旅游人次突破4000万,总收入达260亿元,基本实现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创建全国优质旅游示范区。

  第二步,到2025年旅游人次突破6000万,总收入达500亿元,全域旅游产品及产业结构完成转型升级,国际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基本建成。

  第三步,到2030年旅游接待人次突破8000万,成为全国入境游客首选目的地之一,全面建成国际知名旅游胜地。

  二是全景式打造。制定《武隆区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按照“一心一带五区一网”全域布局和“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攻坚布局,坚持产、城、景融合发展,把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大公园打造。

  三是全社会参与。树立“游客是上帝”和“处处是美景、人人是形象、事事系发展”的理念,倡导人人都做服务员,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游客满意度连年居重庆首位。

  出台大中专毕业生、景区原住民、贫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4类人群创业扶持政策,引导投入“特色餐饮服务、宾馆服务提质、旅游交通提档、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商品开发、休闲娱乐产品培育”等工程建设,全区累计发展涉旅工商户8200余家。强化部门联动协作,推进“1+3+N”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旅游执法管理体系和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四是全球化营销。组织参加重庆市都市旅游节暨城际旅游交易会、全球旅行商大会等,举办仙女山全新宝马X3全国上市发布会、仙女山草原露营音乐季等活动。与海外旅游推广商合作,在知名社交媒体常年开设武隆文化和旅游海外专题宣传页面,赴新加坡、越南等地开展推介交流活动,2018年全年接待境外游客127万人次,占比1.5%。

  融合发展 提升产业效益

  武隆大力发展“旅游+”融合产业,增加产品供给、丰富产业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提升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产业效益。

  一是旅游+文化。武隆有1400年建制史,有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13个民族,有土坎商周遗址、江口汉墓群等不可移动文物1563处,有“鸭平吹打”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武隆坚持以文为魂,挖掘、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

  位于浩口乡浩口村的田家寨,通过挖掘该村苗族文化和蜡染文化,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示范点。

  二是旅游+体育。依托自然山水风光和喀斯特地貌等户外运动资源,武隆打造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低空飞行、徒步露营、户外拓展、山地赛事等项目,建成仙女山体育场、民俗赛马场和一批自驾露营基地、青少年户外活动基地、夏训拓展基地等,举办了15届的中国重庆武隆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已成为国际性户外运动A级赛事。

  三是旅游+工业。一方面,武隆着力生态环境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

  积极争取并以重庆市政府名义出台《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办法》,编制《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杜绝和严格治理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另一方面,发展水电、风电、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和鸭江老咸菜、羊角豆干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将工业发展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

  四是旅游+农业。打造高山蔬菜、高山茶叶和生态畜牧、特色水果、生态渔业、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中药材等“2+6+N”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同时通过农村电商、农旅产品集中展销等推广山地农产品。

  创新带动模式 增强扶贫实效

  武隆践行“旅游扶贫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老百姓收入增长”的宗旨,广开就业渠道、创新增收模式、增加农民收入,让百姓实实在在享受旅游发展红利。

  一是探索旅游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坚持“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确立仙女山旅游扶贫带、白马山旅游扶贫带、石桥湖旅游扶贫带、桐梓山旅游扶贫带4个旅游黄金廊道,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等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度假旅游的火爆,让群众腰包鼓起来了,农民人均纯收入4万元以上。

  二是探索旅游集镇带动型增收模式。拓展中心城区,壮大中心镇,发展建制镇和一般乡集镇。中心城区分批推进星级酒店、游客服务中心、交通换乘枢纽等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功能,加快建成全市旅游服务和中转基地、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是探索景区景点带动型增收模式。武隆申报了仙女山、芙蓉洞等一批国家5A级景区,成功申报天生三桥等世界自然遗产地,创建国家首批、重庆市唯一的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成高密度、高等级景区集群。

  先后完成天生三桥、仙女山等核心景区的步游道改造及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启动懒坝国际文化艺术主题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大项目的实施、大景区的开发、大旅游的火爆带动了群众就业,喀斯特(集团)公司吸纳景区原住民2200余人就业,超过1万名农民发展特色小吃、农产品销售等涉旅第二职业,实现年收入5万元以上。

  四是探索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增收模式。加大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建设,成功创建多家乡村旅游合作社,其中赵家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五是探索旅游消费带动型增收模式。在旅游带动下,去年武隆住宿餐饮营业额同比增长16.5%,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5.5%。建成涵盖餐饮、住宿、购物、酒吧、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商贸综合体;开展“旅游+电商”,引导群众通过电商平台实现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以及各种土特产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发展“后备箱”经济,高山蔬菜、羊角老醋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变成商品,通过游客走向世界各地。

  乡村旅游 助推群众增收

  武隆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实施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以乡村生活、纳凉避暑、健康养生等为特色,让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变成聚宝盆。2018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90万人次,综合收入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7%、21.43%。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编制《武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25个乡村旅游示范点规划。区财政每年预算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专项用于规划编制、示范建设、奖励补助等;整合水、电、路、能源等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出台建设用地、金融信贷、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目前,全区乡村旅游经营户共4000余家,近10万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增收。

  二是丰富体验内容。因地制宜发展田园观光、乡村旅居、农耕体验、避暑纳凉等体验项目,开展农民丰收节、露营音乐季等活动。做足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赏雪,丰富全季节体验内容,让乡村旅游热浪“你方唱罢我登场”。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冰雪旅游季,吸引游客754.45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30.82亿元。

  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干道公路、支线公路及乡村旅游村(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力度,各乡村旅游示范村(点)通畅率达100%;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开展农村综合环境专项整治;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制定全区民宿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民宿管理办法,提档升级全区乡村旅游经营户接待标准;发展智慧旅游,打造全国首个区域级全域智慧旅游平台“一部手机游武隆”,确保游客来武隆旅游一键搞定。

  四是打造精品示范。按照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一个建设规划、一个建设风格、一个推进班子、一个资金方案的“五个一”机制,根据避暑纳凉、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民俗村寨等不同类型,突出“一村一景”,差异化启动10个区级层面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和50余个乡镇级示范点建设,仙女山镇归原项目、白马镇天尺坪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点逐渐成形。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