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老屋基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9-05-30   阅读量:

  ◆黄建明

  老屋基的院子,明朝时依山而建;清乾隆年间龚氏八兄居于此,因纷争不睦,横院相隔,数世不往;民国时期,院子置木楼十八间,开明乡绅龚鹤松重视文化礼仪,集各姓家风家训,教化乡邻,风气向好;建国以来,民风颇为淳朴,特别是新时代,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打通横院和谐共生。

  大院现居龚、代、关、谢、贺五姓十三户人家,和睦相处,同奔小康。

  去年秋季,渝东南小山村艳山红隆重庆祝中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随着艳山红声名远扬,这一片热土渐被世人所熟知。

  艳山红村里的老屋基,一个沉寂了三百年的古村落,像一个沉睡多年的老人,一朝醒来,露出土里土气的容颜,孑然地从深邃的时光走来……

  古老的村落

  老屋基是一个民居建筑院落,座落在乌江流域五里滩北岸,武陵山与大娄山褶皱地带的人字岩山崖下。明代初期,由苗人开创,靠山而建、傍水而居,搭有三间茅草房,仅可遮风避雨,极其简陋。没过多久,主人放弃这方宅邸,迁往别处。从此,草房废弃,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塌为平地,四周杂草和荆棘丛生。

  明末清初,当地有一龚姓的祖辈,想觅一块地修建房屋,看到老屋基遗址,视其为风水宝地。于是,龚氏一家人忙里忙外,上山砍木料,购买钉钉钻钻,邀请乡邻,重新开基建房,最先建有几间茅草房,由其许氏祖妈带领子孙落业于老屋基,繁衍生息,勤耕劳作。龚家祖辈吃苦耐劳,勤劳节俭,家业渐渐地发展壮大,不断扩展,殷实富裕。

  后来,龚家就地推倒茅草房,大兴土木,请工匠三四十人,耗时一年多,建成川东民居建筑风格木楼二十间,占地三千多平米,坐西向东,四合院布局。有花格木窗,雕梁画柱,楼台亭阁,恢弘气派。院子设有东、西两个厢房,东头原有四阁天井,有气派的朝门、宽阔的青石阶梯,青瓦覆盖屋檐,即使下雨时,人在院落四周行走,也能脚不沾泥。

  不久,龚家添人进口,生育有龚老大、龚老二两兄弟,分居院落的东西两头。一家人和睦相处,辛勤劳作,产业繁荣,购置了田地两百多亩,可谓家大业大。

  兄弟的纷争

  树大根多,枝繁叶茂。兄弟两家,人丁兴旺,龚老大生育四个儿子,龚老二也育有四个儿子。老大的四个儿子住在东头,老二的四个儿子住在西头。

  后来,龚氏八个堂弟兄娶妻生子,人丁兴旺。两大家人同住一处,难免人多嘴杂,十爷子九条心,原来祥和而平静的院落,暗流涌动。终有一天,两家弟兄在张家湾的田间,为灌溉的水源,拳脚相向。此后,两个大家势不两立,闹得一方鸡犬不宁,甚至惊动了当时的涪州府。

  州府多次派官员从数百里外的涪陵赶到老屋基,调查了解、游说调停,出于公正、公平,只好将水源设立总押口,再分为两股流水,沿途多处设立分押口,根据每户人家稻田面积多少按比例分配流水量,这样两家八弟兄的争水风波才得以平息。那些百年前的押口,至今仍散落在一块块田畴的角落。

  有一次,住在院子西头的四兄弟商量,将安葬于东头的祖坟迁到自家地里,同东头弟兄交涉后,东头兄弟提出若想迁坟,先拿出五百两白银,西头弟兄不愿意给,就放出假消息,称相距多日后的某月某日是迁坟吉日。东头的弟兄信以为真,就放松警惕。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西头弟兄开始动迁祖坟,等东头弟兄得到消息时,祖辈的坟已经立在了西头兄弟的地里,既然都入土为安了,就不好再去造次。

  恩怨累积。东头弟兄迁坟事件失算,不肯罢休,想要狠狠地出一口恶气。几个弟兄商量后,砍下木材,请来木工,就在院子中间修建一个横房,将大院一分为二,隔断了院子的东、西两头。怨恨犹如一粒种子,播种在两家人的心中,在时间的催生下,不断生长、壮大。“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此后,两家人手足之情从此了断。

  在修复和还原这个院落前,横房的阁楼依旧,有雕花窗户,有锈蚀斑驳的圆木立柱,很有沧桑感,很有年代感。初次听着这些充满恩怨的往事,看着眼前这座横房,就像见到一个壮汉,巍然屹立在院落的中间,虎视眈眈地望着血浓于水却又水火不容龚氏两家人……此景此情,让人想到“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令人生出一些尴尬,一些惆怅,一些叹息。

  淳朴的民风

  时光流逝,岁月更替。民国时期,老屋基的龚氏后代、乡绅龚鹤松,就居住在横堂屋。

  龚鹤松其人,也颇为传奇!

  龚鹤松身高一米八,威武俊朗,留满脸络腮胡,人称“胖子”。他年幼时聪明,勤奋好学,乐善好施,能说会道,二十来岁就脱颖而出,考上了重庆的渝州大学。在当时长坡、烂泥巴(现在的艳山红)十里八乡首屈一指,名噪一时。

  早年,他父亲为激励儿子学习,特地用十担谷子(一千斤),换来一支钢笔,送给龚鹤松写字。一千斤谷子,在当时,是四五亩稻田才有的收成,那是一个家庭一年的口粮。当时在这样的穷乡僻壤,能拥有一支洋货钢笔,实属稀罕,龚鹤松如获至宝。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钢笔,它承载着乡里人对知识的向往,对进步的追求......透过这支贵重的钢笔,我们体会到父辈对孩子未来的重托。龚鹤松大学毕业后,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回到家乡,立志建设好家乡。解放前,龚鹤松大力支持党的地下武装组织策反工作。

  建国初期,龚鹤松深得组织信任,担任长坡乡乡长。当时的长坡乡包括庙岭、烂泥巴、肖家沟和涪陵的龙塘坝等地,辖区幅员面积大。在任时,龚鹤松重视教育,教化乡邻,倡导良好风尚,引导老屋基院子的乡邻龚、关、代、谢、贺氏五姓,订立了家风、家训、家规。

  龚氏宗规家训写道:“尚善崇仁,博爱慈悯。竭忠尽孝,守信秉诚。笃礼敦义,谦虚谨慎。戒贪节欲,知耻识荣。齐家有道,安邦有能。”

  贺氏家训倡导的是:“爱国家,孝父母。端志趣,抓教育。重科学,崇忠信,尚侠义。敬贤良,习礼仪。倡简朴,循节俭。务严肃,求果断。守法纪,睦族邻。广仁爱,慎交友。树公德,求宽厚。”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到蕴含着家国情怀的温暖,感受到一个个家族精神的传承和不朽的力量。

  龚鹤松于一九六二年病故,但他给家乡留下的那些教化,那些乡风民俗,没有被时间的长河所淹没,而是在一代代山村人的嘴上传诵着,心里留存着,身体力行地承载着......

  和谐的氛围

  在建设美丽乡村时,重新整理老屋基院落,打通阻隔了上百年的横堂屋,东西贯通,院落通透;现在居住里院子的龚、代、关、谢、贺五姓十户人家、四十六人,邻里和谐,互帮互助,安居乐业。艳山红村支书老钱为之而感动、感叹,即兴撰写一对联:“回首往事百年阻隔化云烟,展目今朝一巷相连变和谐。”重庆著名禅画家高济民先生亲自题写这副送对联,那隶带篆书的字,带有金石味道,古朴笨拙,遒劲有力、入木三分,悬挂在横堂屋的两根立柱上。

  新时代的春风,吹遍了山野,唤醒了山村,吹进了乡亲的心窝。艳山红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艳山红,挖掘本土文化积淀,展示本土文化遗产,将老屋基古村落作为重点打造,投入资金,回归原始古村落,恢复院落的本来面目,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勃勃生机。

  如今,恢复往日风采的老屋基,每一处墙壁都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每一个物件都在承载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人都在传承着祖辈的荣光。

  逢春的院落

  徜徉在艳山红村宽阔的水泥路上,踏上由九十九个圆形石磨墩镶嵌在石沙中的小道,伴随绿色的竹林、开放的野花,两边别致的竹栅栏,一股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走进老屋基院子,一块“仁义礼智信”的牌匾凸显在横堂屋上方,金粉的几个大字熠熠生辉;通道两边悬挂着龚、谢等五个姓氏人家的家风家训。

  西头龚姓家大门上方的竹扎墙壁上黄泥巴有些脱落,依稀可见两条毛主席语录,油漆书写的,红色清晰可见,宋体字端庄、清秀、大方,其中一条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另一条是:“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读着这两段闪烁着光芒的文字,脑海里就浮现出曾经那个火红的年代——学语录,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红色的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尽管经历了五十春秋岁月,但毛主席留下的经典语录,在今天仍然意义非凡,亦是国家的要求和鞭策,亦是对于个体的自己而言,都很实用,也很受用。我辈不但要笃定信仰,初心不改,牢记使命;还要不断地内省,明辨是非,接受新时代的洗礼。

  院子的青石板坝子,摆放着用梧桐树做花巢开放的鲜花,坚实的青石梯坎连接着家家户户,环视四周,各家各户的排面凉厅楼上,挂着金色的玉米棒,立柱上挂着一串串的红辣椒;门前贴有鲜红的春联;墙壁上挂着蓑衣斗笠,犁耙铧口,又大又圆的箩箕,屋角有风保……抬头望去,一户的楼房酷似远古的炮楼,固若金汤;穿过那些黑不溜秋的巷道,不堪一击有些掉落的木架,虫蛀斑斑的横梁、立柱,歪歪斜斜的板壁,这一切都彰显古村落百年的风雨沧桑。

  老屋基院子,带着浓厚的古风遗韵,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向我们走来,趁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像一棵老树焕发生机,生长出许多新芽,舒展枝叶,让人咀嚼心中的那份火热乡恋,那份浓浓的乡情,那份永远的乡愁。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