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身边资源,助学生成文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9-05-14   阅读量:

  何婷容

  课堂上,学生挠着脑袋,愁眉不展,作文本上依旧空白一片……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何尝不是呢!我曾作过调查问卷,其中,筛选出了学生写作中的两大“拦路虎”: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前者是基础,好比河水之源头,若没有源头,哪来涓涓细流乃至滔滔长江呢?

  作为师者,特别是视野相对较窄的农村小学的作文老师,更要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自然界中发现资源,学会运用这些资源,顺利成文。

  一、学会观察生活,活用生活资源。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冰心这样说。确实如此,生活中从不缺乏作文素材,只是孩子们不善于观察,没有发现,即使发现也不会利用而已。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需要教师指导他们不断仔细观察,收集第一手材料,才会让作文细腻真实。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这些“活水”流进小学生视野呢?老师可以有目的地安排他们在课中回忆生活画面,课后去进一步观察相关生活场景,从而论证自己在课中所忆的正确与否。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很多学生能够找到其原因。但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常识,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真的会省力气吗?看着孩子们疑惑的眼神,我想起了孔子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于是,便引导学生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原理?学生自然想不出来,我又继续引导:见过老人走很陡的台阶吗?他们是怎么走的?

  学生听了,回家后认真观察了老人走路,并采访了这些老人。孩子们在日记中兴奋地写他们的观察与采访心得:“今天放学后,我背着书包迫不及待地来到烟草站对面的公园,完成老师留地作业——观察老人们走路。不一会,几位老人慢慢地沿着陡坡往上走。一开始,他们是沿着小路边的花坛走,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了。于是,他们便改变战术——开始斜着走,先从小路的左边慢慢地斜着向右上方走,走到小路的右侧,又转身慢慢地向左上方走,这样反复转身走了十来次,终于走到了坡顶。我看他们虽然走得时间比较长,但是没有很累的感觉,就好奇地去采访他们:‘爷爷,你们为什么这样斜着走呀?’他们笑着说:‘小朋友,这样走省力气。你看,我们走上来,都不觉得很累呢!’我也去试了一次,果然如此。看来,詹天佑的设计果真是名不虚传呢!”

  孩子们,关注了生活,作文便“活”了,内容也丰满、真实了许多。

  二、家校积极配合,活用生活资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担任着多么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生活是作文的土壤,孩子的作文不能远离生活取材。所以,老师可以请家长有目的地组织有意义的家庭活动,帮助孩子活用生活资源积累作文素材,让他的作文更加真实具体。春天,鸟语花香,万物复苏。家长可以组织开展家庭亲子春游活动,一起去山间游玩,观山色,或看群山千姿百态,或看山峦连续起伏;看春景,感受春天的生机盎然;听山间的春乐;鸟鸣啾啾,见儿习习,流水淙淙;或去水边赏游;戏水,感受水之柔和冰凉;观水,赏其清涟漾漾……在这游山玩水中,孩子的感官一定会得到充分利用,也能收集到许多一手作文素材,一定会给他的作文增色不少!

  虽然,农村孩子的视野不如城里孩子的广,但只要师者善于帮助孩子活用他们身边的资源,就一定会为他们的习作积累更多素材,使其成为巧妇手中的“米”,那样,离他们迅速“做好饭”的日子也为时不远了。

  (作者系江口镇中心小学校教师)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