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渔情养好鱼 ——记区农业农村委水产高级工程师凌锡跃
您的位置:武隆网 > 乡镇部门 > 正文   |   2019-05-14   阅读量:

  本网记者 付琳眉

  开栏语

  今年,新中国将迎来70华诞。70年风雨兼程,70年壮阔征程,中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初心和砥砺奋进中迎来了万象更新,中华民族在复兴征程上昂首前行。今日起,本报开设“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将目光投向我区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和群体,从不同角度讲述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奋斗故事,展现新时代武隆人积极乐观、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努力追梦、回报祖国的爱国情怀,砥砺前行、追求幸福的奋斗姿态。

  武隆,依山傍水,自古以来以山青水远、生态资源丰富而闻名。近年来,全区生态渔业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成为我区农业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地方性特色产业。

  火炉镇梦冲塘村水质优良,塘中水温不超过10℃,而且水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十分适合鱼类的生存繁殖。去年,梦冲塘村鱼年产量过1000吨,年产总值逾3000万元,撑起了我区鱼市场的“半边天”。

  梦冲塘如何将鱼儿养得这么好呢?原来,这里面有一位老师傅在掌舵。

  他就是区农业农村委水产高级工程师——凌锡跃。

  背井离乡来武

  凌锡跃,46岁,四川内江人,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毕业后,凌锡跃选择返回家乡。

  “锡跃,你过来武隆这边养鱼嘛,这边水质可以,但是缺少技术。”2005年,在武隆做科技特派员的大学老师给凌锡跃发送了邀请。

  当时,我区虽有几千亩池塘养殖水面,但是总体科技含量低、养殖产量低,养殖品种单一,养殖的草鱼、鲤鱼、鲢鱼等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中,区农委水产站在梦冲塘村有一座冷水鱼养殖基地,专门养殖冷水鱼,但是却无人管理。

  没过多思虑,凌锡跃便毅然选择来到武隆。

  2005年5月,到了武隆后,凌锡跃去到梦冲塘村,孤身一人守着4亩多的池塘开始搞流水养殖。每天重复着清洗池塘、投饵料、鱼病防治、水质调控的工作,单调却又充实。

  “水质偏硬,浑浊度大,鱼容易出现皮肤病、鳃病等,养殖基地只有我一个人,离不开。”2007年,鱼塘转手给公司经营,但是凌锡跃仍坚守在此。

  同年,凌锡跃成功开展了裂腹鱼、鲈鲤、棘腹蛙的人工驯养和繁殖。

  随叫随到指导

  “凌老师,你来帮我看看,我的鱼死了好多哦!”火炉镇车坝村村民石帮文找到凌锡跃。

  “囊个回事?我们去现场看看。”凌锡跃立马跟石帮文一起赶去现场。

  到了现场后,凌锡跃赶紧查找病因。

  “这个是肠道寄生虫病,这种寄生虫在环境较差时传染甚快,必须马上治疗去除。”凌锡跃一边说一边拿笔写下药名给石帮文。

  因长期扎根在火炉镇,凌锡跃成了村民眼中的“明星”,大家纷纷找他学习养殖技术、请教问题。一有时间,凌锡跃也会在村里到处转悠,给农户指导。

  2008年,梦冲塘村村民罗明斌养了5-6亩鱼,多以草鱼、鲤鱼为主。因为缺技术,鱼产量不高。

  “主养草鱼的水质十分重要,要经常保持水质的清新和卫生……”得知罗明斌情况后,凌锡跃便时常到他家指导技术。

  如今,罗明斌的鱼塘已扩展到50亩,年收入几十万。

  “2008年,因受512地震的影响,水源断了,鱼大面积死亡,也是全靠凌老师指导培育,才挽救了损失。”罗明斌说。

  扎根武隆奉献

  2013年,白马镇灵山村村民但汉琴搞起了泥鳅养殖。

  第一年,但汉琴买苗子,发展了20亩泥鳅。但是效果并不好,泥鳅存活率低。

  “苗子的质量有问题,再加上缺乏养殖技术,第一年我就亏了几十万。”但汉琴说。

  2014年,但汉琴找到凌锡跃。

  凌锡跃到基地后,就着手人工繁殖泥鳅。当年春季,便繁殖成功40余万尾;秋季繁殖了300万尾左右。

  “目前,已经繁殖了1000多万尾。现在不仅泥鳅养殖搞得风生水起,我也开始推广稻鳅养殖,卖泥鳅苗子了。这真的感谢凌指导员的悉心帮助。”但汉琴笑着说。

  10多年来,凌锡跃的足迹踏遍了我区十里八乡的湖塘沟池,从事水产养殖的养殖户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他的手机更是成为全县水产养殖户解决问题的热线电话。

  近年来,在凌锡跃的努力下,我区引进了黄颡鱼、南方大口鲶、斑点叉特种鲫鱼、长吻鮠、大闸蟹等苗种,同时注重技术指导,使全区水产养殖品种从单一发展到普通品种和特色品种并存,养殖产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

  “我要继续当好水产技术养殖推广员,为养殖户增收,为渔业产业创新出一份力。”凌锡跃说到。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