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的烛照——品读武隆刘氏三进士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9-04-17   阅读量:

  ◇杨永雄

  入秋后,本应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然而,乌江大地却秋雨绵绵,鲜有晴日。地处重庆武隆区西部的凤来乡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季节,大片大片成熟的“鳅田稻”,金灿灿的谷穗垂耷着头颅,金色的稻叶簌簌滴落的雨珠像乡亲们缅怀先人的泪水;湖里放养的淡水大闸蟹,正体态丰腴,膏肥黄满,心躁脚痒,到处骄横乱蹿。我又一次来到凤来乡,可不是冲着新稻米、大闸蟹来解馋尝鲜的,而是在冥冥之中承蒙历史之神的谕示,来追寻五百多年前从这里走出去的著名历史人物--刘氏三进士,即刘岌、刘秋佩、刘养充。

  为什么寻找?他们潜藏起来了吗?没有。他们在历史的罅隙里安闲,在时间的暖箱里冬眠。五百多年来,我们依然能够呼吸到他们留下来的“忠廉”气息,我们依然能够触摸到他们潜藏下来的“骨鲠”温度。他们葳蕤于明朝中期,那时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基业,经过几代皇帝经营后开始繁荣昌盛,相对祥和,相对承平。但总的来说,在祥和承平的气氛中仍包裹着压抑和隐忧,抑或浓雾重重,杀机四伏,险象丛生。就在这好中有坏的时代里,凤来刘氏家族却在前后相续的一百二十年间,文昌灼灼,考进三名进士。这不仅是刘氏家族的荣耀,也让这一片只长山林野草和飞禽走兽的“蛮荒”之地,升腾起一缕缕烁耀文明的星光。

  那天,秋风紧、秋雨稠。我走进凤来乡高楼刘家祖宅,瑟瑟蜷缩在老墙边的星星野花还在隐隐绰绰地开放,雨雾中恍若珍宝,尤其惹眼。老房旁边有三亩地大小的池塘,水碧荷残,死水微澜。然而,周边一丛丛黄绿斑乱的杂草,像受过杖刑犯人的头发,让我兴奋,让我怜悯。路边的几株桂花树,花蕾初吐,花香轻溢,显示出几分高贵。我无意欣赏这些,径直走进了进士的故居。几百年前的老房几经毁废。残留的一间穹顶高阔,锅口大的黑色圆柱穿斗木屋,是一间祠堂,堂内没有留下可供见证的匾牌和文字。但是,给人的感觉,厚重华美,气息古远,久看不厌。我四处寻找,痴想从哪个角落隐约走出他们的身影,来一次神奇的邂逅,与他们对揖之后,长谈一场。我在此呆了很长时间,时而闭上眼睛冥想,时而睁开眼死死的盯着某一个地方痴望,仿佛听到了他们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脚步声,闻到了墨香扑鼻的气息。可是,四下寻望总不见半个人影。最后,我只得怅怅惘惘,忧忧悒悒离开。

  于是,我开始纸上的艰难寻找。或借或买了《二十四史》《中国通史》《明史》《明朝那些事儿》和一些古时的方志阅读。我眼睛不好,整天整夜戴着三百五十度老光镜在黄黄脆脆的纸页中穿行,读得眼花缭乱,神思恍惚。古人写史惜墨如金,只能找到一些残缺不全的信息。一些新编资料书,一经文字蒸馏,挥发了历史蕴含的原汁,消褪了岁月的底色,读来乏味。我试图从这些岁月的残简中拼接出三位前贤的华美篇章,还原五百年前的兴衰荣辱。

  几百年前的繁华谢幕,他们的身影真的隐匿了?跌宕的命运波涛起伏,都是坊间的茶语,都是时光的游戏。我相信,从历史坐标的角度,他们还在。无论在历史的长河裹挟下暗藏在某一角落,还是在行政管辖的变更中隐躲在它乡的典籍里。不变的是,都否定不了他们是乌江大地上的武隆人。

  近一年的访寻,难觅全踪。在煎煎熬熬、找找寻寻、核对甄别中度过。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友人终于窥晓我的心思,速为我送来了几本书籍。一本是冉光海先生主编的《涪陵历史人物》,另一本是李胜教授著的《涪陵地方文化》,还有其它几本志书,这才大概探寻到了刘氏三进士兀立在正史和民间的踪影。史料记载:在上千年的科举长河中,武隆从宋朝起有记载考上进士的有十一人,岁贡四人,举人秀才更多。但后来大多都碌碌无为,被淹没在历史的漫漶红尘之中,只有刘氏三进士历经近六百年的风雨岁月,依然在历史的天空中光芒熠熠。谈起明朝的礼部尚书刘岌,贤良忠臣刘秋佩,清廉志士刘养充,正史和野史都咄咄逼人,至今让人钦敬备至。

  在古代,武隆这一片闭塞的土地上文脉微弱,很难有人考取进士。可是,在相距不到一百二十年间,同一地方、同一宗族,高楼刘氏竟然先后考取三名进士,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成就了蔚为大观“刘家气象”,引领后代无数乡野子弟纷纷效仿,寒窗苦读,最后金榜题名,让这一片薄土瘠壤俨然成了人才成长的丰腴沃土。第一位考中进士的是刘岌,官至明代两朝礼部尚书,太子太保致仕,从一品大员,成为武隆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位“高官”,至今无人能匹。第二位考中进士的是刘岌的堂侄刘秋佩,任过户部给事中、金华知府、长沙知府、江西按察副使、追赠大理寺少卿等职,性格刚直,不畏权贵,数度弹劾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而名垂青史,人称“刘司谏”。告病还乡期间,创办白云书院,为这方蒙昧的山乡传递文明薪火。第三位是刘养充,让军民崇敬和爱戴,一生清廉。三位进士在历史上都受到过当朝皇帝“表彰”,史书上称刘岌为“德能廉吏”,称刘秋佩为“刚直忠臣”,称刘养充“清廉从政”。

  书写对国家建有大功,对民间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下笔甚为艰难,得格外小心,稍不留意,就会出现硬伤,闹出笑话。在深秋寅夜提笔前,电话请教本地作家郑立先生,他一语点醒我这个梦中人:“不为其树碑立传,只要厘清事迹就行,这就是对武隆历史文化的一点贡献!”翻检史籍文字发现,一门三进士,虽然年代不同,却有相同之处:他们一门宗亲,一样的禀赋,一样的性情,一样的睿德,一样的忠诚,一样的廉洁。读其史书事迹,访其民间传闻,似乎都能品读出许多真情真性真趣来,让人不禁失笑。

  那么,刘岌、刘秋佩、刘养充这三进士有哪些不俗的人生轨迹?有哪些刚介耿直的性情展露?又有哪些真品德值得我掩卷咂味呢?

  (未完待续)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