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社社通 种植有机稻 打造美丽村—— 武隆复兴村谋振兴
您的位置:武隆网 > 媒体报道 > 正文   |   2019-02-26   阅读量:

复兴村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水田景观。(徐 强/摄)

  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

  2月18日,重庆日报记者从武隆区黄莺乡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进入复兴村,只见满眼的田园风光:云雾缭绕的青山下,层层水田映着天光,一片清澄透亮。田间的水车随着水流转个不停,在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田边的石板路上,几个小孩子正在戏耍玩闹。不远处,散落的村居被统一粉刷成土黄色,门口挂满了玉米。

  “我们村现在产业好,景色好,环境也好,我感觉十分满意!”村民陈登财坐在家中一边编扫帚一边说,脱贫之后,家中光景越来越好,年前他还在村里领到了12894元的股权分红和劳务工资,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补齐交通建设短板

  如今到乡镇赶场方便了

  看着复兴村如今的光景,很难想象这里与贫困村能搭上边。在武隆区选出的当地3个深度贫困乡镇中,黄莺乡便是其一,而复兴村又是该乡仅有的两个贫困村之一。

  复兴村过去贫困主要是因为交通不便。对于这一点,嫁进该村的綦江媳妇谢礼深有体会。

  谢礼与丈夫因打工相识。2004年,她与父亲一路来到复兴村,上门商量两人结婚的事宜。他们一路坐大巴而来,在龙洞乡(今已与黄莺乡合并)下了车后,便只能靠步行上山。山路崎岖,坑洼不平,一路上谢礼不知摔了多少跤,每次都是哭着爬起来咬咬牙又接着走,这一走,就走了六七个小时。

  要致富、先修路,成了复兴人的共识。多年来,复兴村将交通建设作为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条村级道路以及入户便道的建设,让村民们的出行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也得以发展。2017年复兴村脱贫了。

  去年初,为深化脱贫攻坚成效,该区扶贫办的张向东被选派到复兴村担任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交通这一薄弱环节得到进一步加强。去年,该村又新建人行便道20余公里,硬化公路13公里,实现了社社通,大卡车也能开进村了。

  “当年交通不便时,有些村民甚至一年多都没去赶过场,现在路修得这么好,我们想去就能去,感觉非常方便!”谢礼说。

  发展产业妙招多

  村集体和村民的钱袋子都鼓了

  村里已经脱贫,那在深化脱贫攻坚阶段,产业是要沿着“老路”继续走,还是重新规划?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计划将脱贫工作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振兴复兴村。”张向东说,复兴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从500米到1980米,立体气候明显,且地下水资源丰富。因此,村里打算因地制宜发展有机稻。

  可这个计划一出,让秉持着“不用化肥农药种不出庄稼”思想的村民们一时无法接受,产业推行受阻。怎样才能让村民们转变观念?在不久后的一场院坝会上,张向东给出了答案——送鸭子。

  “种一亩有机稻免费送8只鸭子?”“据说建一个鸭棚还补助200块钱呢!”“书记还说了,要免费送围挡。”当张向东提出种有机稻送鸭子的方案后,现场当即炸开了锅,大家在互相观望过后纷纷表示愿意试试,“免费发种子,高于市场价50%收购稻米,还送鸭子,要得要得!”

  “送鸭子这一招,一是提高了村民种植有机稻的积极性,二是把鸭子养到稻田里,村民就肯定不得施农药和化肥了,

  有机稻的品质能够得到保障。可谓一举两得!”张向东得意地介绍。

  不仅如此,复兴村去年还新规划了100亩的标准果园。在产业起步前,村里先组织了致富带头人以及村民代表,前往吴小平葡萄和火炉脆桃等知名水果种植基地实地参观。当看到一斤葡萄能卖到60元时,村民们积极性瞬间高涨起来,回来就在村里广泛宣传,打消了许多人心里的顾虑。

  “去年国庆节后,我们共收获稻米93吨,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每亩收益2000多元,几乎是供不应求。”张向东说,通过产业发展、务工收入以及股权分红,村民们去年都尝到了发展的甜头,最多的年前共领到了2万多块钱。不仅如此,村集体经济去年一年的纯收入也达到了6.18万元。

  打造田园“微景观”

  提升精神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

  在建设美丽乡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复兴村也颇费了一番心思。

  “让产业变成美丽乡村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在进行产业规划时就明确了的思路。”张向东介绍,通过借鉴浙江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的优秀做法,复兴村除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外,还提出打造一户一景、一园一景的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微田园”“微景观”,突出乡愁情怀以及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环境特色。

  为此,复兴村建设了200亩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其中包括100亩水稻和100亩花卉园。在水田里,村里放置了水车,并在水田四周搭建了古色古香的凉亭和观景阁;在花卉园里,年前已栽下五彩桂、玫瑰、欧洲月季、木槿等10余个品种的苗木,今年就能陆续开放,今后这里将四季有花看。不仅如此,在示范点内,复兴村还建了一座村史馆,里面有村里的简介、特色资源介绍、以及非遗文化展示,以增加文化底蕴。

  仓廪实而知礼节,如今复兴人的精神面貌已悄然发生改变,积极发展产业不说,家家都能将房前屋后收拾得妥妥帖帖,还积极配合垃圾分类回收装置的推广使用。

  “我们这里地广人稀,山地多,海拔高,空气也清新,近年来已有不少自驾游的游客来我们这里避暑露营。”张向东说,如今区里正重点打造白马山景区,复兴村有三分之二的面积都处于景区内,借这股东风,复兴村今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希望通过我们全村人的努力,早日让复兴村实现振兴!”

   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