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宇奇观——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游记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9-01-09   阅读量:

  ◇李晓陵

  前不久我们与德建同学一家同游了向往己久的武隆国家5A级风景区——“天生三桥”(天坑)。

  站在建于天坑边缘的玻璃眺台上放眼四望,只见坑上边沿树木郁郁青青,对面,“天生三桥”之一的“天龙桥”也清晰可见,且有近在咫尺之感。

  当你目光向下探视,却见四周山岩犹井壁般直下,薄雾飘于坑壁半间而不见底。于云雾在脚下缭绕之际,令人惊悚而觉寒袭脊背,急欲返转。

  转过一小山头,来到电梯旁,乘梯下行,几十层楼高的电梯,仅至坑壁的半间,还须沿多个之字拐道前行,方至一弯清流宛延其间至坑底。

  顺水流方向前眺,两边山岩时而较为宽绰,是为大小不等的塌陷盆地——“天坑”。时而狭窄,其水流将山岩下部冲溃似为“桥洞”,上部山岩原貌而存是为天生之“桥面”。

  如是连续三遭,是为“天生三桥”。名曰:“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

  各桥因山势炯异而各具特色。

  “天龙桥”气势恢宏,浑厚雄峻。

  出电梯而下,之字拐路,掩隐山岩之中,我等小心翼翼,手扶路栏,几度折转之后,已是两腿乏力,艰难挪步,几欲坐歇之时,抬头仰望,却见仍在其巨型“桥洞”之中……

  于“天龙桥”“青龙桥”之间,是这一串塌陷盆地中最大的一个,当地习惯称其为“天坑”。

  当你立于坑底,只见四面绝壁若非直上直下,就是斜突倒悬,坑底与上沿高差300多米,四边距离约400多米,飞鸟与云雾在半壁飘绕,恍若坑外世界概然不晓,而置身井底世外……

  “青龙桥”:景象最是奇特。

  远远望去,其“桥洞”狭窄(两边山岩紧锁)。

  桥洞透光部分犹如一叶锋利砍刀,游人凑到光影如刀柄处的下端,手取握状,此刻你即是挥刀斩魔之勇士。

  黑龙桥峡谷最为曲折,悠长,其长度近千米,因其上有厚长山体“桥面”覆盖,其间光线较暗,故为黑龙桥。却因其悠长曲折,而回声嘹远。

  游人于其间悠然长呜,余音经久不息。

  有时人们兴起,此声未尽,彼声又起,似将畅游“天生三桥”之喜悦遍传神州大地……

  大小不等的坑地里,坑壁上,天公造物之杰作亦随处可见。

  天龙桥畔,岩壁之上,石块之中,隐约可见一温和而亲近之大象在此专候宾客,故此石象名为“宝象迎宾”。

  还有青龙桥顶上一块突兀岩石,契合两侧曲形山岩恰如一只振翅冲天之雄鹰。

  雄鹰翅下,坑中路旁,一尊石头,细缝之中,一株青檀,倔生百年,虽不繁茂,唯显坚韧,故得名树坚强。

  ……

  慢慢悠悠,不觉之中黑龙桥峡步过,天生三桥景观游览即将结束,此时此刻人们不禁滋生留恋之情,大都返身回望,暮然之间,突见一只猩猩,微翘着下巴,双眼凝视着你,望着你渐行渐远的身影,满怀不舍之情,似正向你大声呼喊,朋友再见!朋友下次再见!

  “天生三桥”(天坑)景区除目不暇接之自然景物外,还存珍贵之人文景观。

  于“天龙桥”下巨大的天坑底部,存有原貌完整的建于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武德”年间的官驿——天福驿站。

  它隐存于四面绝壁环抱之中,更显神秘与殊重。

  传统四合院之建筑格局,再现了当年的社会生活,并可想见当年跋涉在莽莽苍苍之山峦之间的邮卒驿马是何等艰辛。

  它们亦见证了先人开发川、黔地区之历程。

  面对如此环宇罕见奇观,我于内心多次发问,是何原由构此佳境?是何伟力堪称天工?

  好在答案于上世纪未,经历代地质科学家多方研究论证已然得出,那就是坚硬的石灰岩,在水的侵蚀、溶蚀、崩塌的长期综合作用下,遂渐孕育而成。

  武隆地区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正是流经此地域的羊水河及两侧水网,在漫漫的年代里(距今约260多万年),默默地不辍辛劳所成。

  至今知武隆天坑地缝者众,而知羊水河者甚少,但其为人类呈现奇观美景所作之特殊奉献终未埋灭!

  藉此,羊水河以其傲视全球之功绩向华夏儿女昭告:只要锲而不舍,勤奋不息,坚韧不拔,可创造出任何的奇迹!

  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璨文明延续五千余载而永不衰竭之根本!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