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和顺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8-12-06   阅读量:

  ◆杨友仁

  在武隆的崇山峻岭中,依山傍水的和顺镇风光秀丽旖旎、历史底蕴丰厚。和顺的民风淳朴,乡民们在家庭治理、邻居相处和共同劳动中,一直遵循以“和”为贵,以“顺”为荣的优良传统,村村社社充满文明和谐之风。

  镇名由来

  相传,早年间在弹子山上有个黄家大湾,湾里住着一户黄姓人家。家长黄二木匠是个远近出名的能工巧匠。黄二木匠有三个儿子,他们长大成人后,父亲就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三兄弟。之后,三个儿子先后成亲。从此,父子四人每年年初空手出门,年尾抱财归家,没过几年黄家就成为湾里最富实的人家。

  有一年腊月二十八,黄家几爷子在外辛苦一年后又欢欢喜喜回家过年。临近院子发现家中活像一座死气沉沉的冷庙。大家纳闷走进院子,首先看到的是老妈妈焦眉愁眼的模样,三妯娌更是互不理睬,黄二木匠顿时晓得是几个儿媳妇在闹矛盾。

  到了晚上黄二木匠才从老伴口中得知,原来三个媳妇接过门后,起初妯娌间还是和和气气的,可日子一长,就闹起矛盾来。大媳妇田氏娘家贫寒一点但是很有本事,二媳妇汪氏依仗娘家富实有些仗势欺人,幺儿媳妇蒋氏个性好强爱掐尖。婆婆娘当面背后劝说过许多次,几个媳妇都听不进去,结果家里人心涣散,田地丢荒、猪牛生病,不到一年时间,一个好端端的家业就整得破坡烂烂。

  笫二天一大早,黄二木匠就把三个儿子喊起到屋后头的山上去砍“过年柴”。几爷子走到山林边,黄二木匠苦口婆心地对儿子们说:“你们看,往日一家人和和气气时家业就兴旺,财源滚滚来,如今人心不齐家业不兴,大家要好好想出办法。”三个儿子听了父亲的话,都抱怨自己的妻子不争气。黄二木匠又说:“要想法让她们几妯娌晓得和气生财的道理,同心同德兴家立业。”于是父子四人你一言我一语细细商量起来。

  往年,大年一过黄家父子就要出门。那年过了正月十五,他们还没离家,却忙着将原来的石垒子换作了屋檐边的磉墩,另请石匠师傅进屋新打了一副大垒子。等安好垒子后,几爷子才一道出门做木活去了。

  第一个月,轮到汪氏煮饭,大清早她去推磨,使尽浑身力气垒子却纹丝不动,眼看太阳都升起来了,她还磨不下来面,灶房里还烧不起火。汪氏无法,只得去请大嫂帮忙。田氏就厚道不记仇,汪氏开口一喊,就丢下手里的针线活赶来帮忙,可是两妯娌用尽全力,垒子还是推不动,汪氏只好又去求蒋氏。蒋氏最初还有些幸灾乐祸,但转念一想,今天两个嫂嫂都推不动这副垒子,日后轮到自己煮饭时肯定还要找她们帮忙,最后答应相助。汪氏吃了亏,却讨了乖。从此渐渐改了仗势欺人的脾性,主动跟嫂嫂、兄弟媳妇言归于好。田氏和蒋氏也从合力推磨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大家终于慢慢悟出了父子们重新打大垒子的良苦用意。

  至此以后,黄家几妯娌重新和好如初,一年过去,黄家兴旺红火起来。黄家大湾和附近的人家也从中得到启发,那些常年为抢水源、争柴山的人家也从黄家家道兴衰中受到了教育,都把“和为贵”“顺兴财”当作治家、兴业和睦邻友好的法宝。

  民国年间,经乡民代表报请涪陵县政府同意,改以“和顺”定了乡名,一直沿用至今。

  和睦相处

  和顺人自古把家庭成员、邻里之间、一湾一沟人家和睦相处视为一种美德。

  父母会用自已的行为给子女做出榜样,同时要求每个家庭成员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有礼节,莫豪强霸占、无礼行事,如果出现弟兄不团结,姐妹不和睦,严厉的父母会作喝斥或拉到堂屋的香盒(神龛)之下责打。女儿出嫁前,要教育女儿去婆家后孝敬公婆,体贴丈夫,搞好妯娌之间的关系;媳妇进门后,公公婆婆会把她当作自已的女儿一样来对待,让她很快融入家庭。

  在邻里之间,和顺镇各地民间也承袭着“乡邻乡邻,是金是银”“和睦相处,就是财富”“和和气气过日子”的千古习俗。人们把“屋角挨屋角”“屋门对屋门”“坡邻坎下住”“不是亲就戚,不亲不戚好一堆”视为一种人生的缘份,秉承互相尊重、互相照顾、相互谅解、相互帮助的原则,各自尽量和气为先,礼对对方。若是邻里之间为一点田边地角、鸡狗相侵的问题发生了矛盾,大家一般都不会作过多的计较。如果遇到矛盾激化,也以先讲理后谦让,请公平公正的乡间贤人,或有威望的家族长辈出面进行调解,尽力平息纠纷,消除矛盾。对待一些霸道行事,以强欺弱的人和事,乡间也有人伸张正义,作“路不平旁人铲”,以维持一村一社,一湾一沟邻里之间团结和睦。

  互帮互助

  和顺镇地处高寒的弹子山上,从前人烟稀少,土地面积广,在繁忙的农事季节,乡邻之间就有互相帮助、转工做活的习俗。人们把“转工做活”当成人与人之间一种朴素的美德行事。

  改革开放前,农村还未推广机械耕作,春耕时农民犁田翻地全靠耕牛和人力。那些家庭壮劳力多的、家中有耕牛的人家犁田翻地很快会完成。一些劳力少、无耕牛的人家则需要帮助。此时,主人家每天都会用好酒好饭招待来帮忙的乡亲。

  在播种栽秧、大田管理、收割庄稼时,居住在附近的三亲六戚和邻里乡亲也会为了抢季节、抢天气,相互之问主动进行转工做活,把别人家的活路当作自已的事一样,无论太阳有多大,劳动有多辛苦,大家都会既尽心又尽力,不讲任何报酬和代价。那些不愿帮忙、不肯帮实在忙的,多被人们视为“小较之人”,是“黑心子”“烂肠子”,受到大家的指责。

  除了农事劳动,在红白喜事、修房造屋、突遇困难和麻烦事时,乡邻之间也会主动出手相帮。被帮助的家庭会牢记乡邻们的好处和恩德,想方设法在对方需要的时候去报恩还“人情”,这也让邻里关系更为融洽。

  除农事季节转工做活之外,乡邻之间在修房造屋、建猪牛圈、生朝满日、婚丧嫁娶时,人们也有前去帮忙的习俗。

  若有人家遇到红白事,乡邻们都会不请自来前去相助,有的更是一家老小总动员,几天几夜去帮忙。此如,在婚宴、寿宴和丧家宴席中,如果有人被指定为宴席的总管,他就会肩负起沉甸甸的重任。以对主人高度负责的精神,给主人当好参谋,在宴席方案定下之后,总管便要在主人授权下召开筹备会。请来大厨、二厨,红案、白案师傅和一帮参加打杂的乡亲进行具体落实。安排厨房事宜,定下宴席菜谱,指定谁去接待客人,谁负责采购菜蔬物品,谁指挥调度打杂班子,就连帮厨淘菜、上酒、摆碗添饭、收筷清理桌子,都要落到实处。

  各路人马安排妥贴后,总管还必须随时做好检查巡视工作。厨房是查巡的重点,他要听大厨对肉食菜蔬准备情况的汇报,若有差的、缺的,立马派人去购买。接下来是对摆宴席场地的察看,为了防避下雨,是否搭好了雨棚,桌子板凳是否借齐安好,碗筷是否够数,上酒的添饭的区域线路是否划定到位等等。

  红白喜事的宴席,前前后需要三四天,总管一天都不得闲,特别是开办正式宴席的前一晚,他的神经绷得特别的紧,生怕发生意外或存在疏失,需要对对各个岗位各个环节进行最后的检查,直到夜静更深一切满意后,才放得下心来。要不然,他觉得对不起主人家的信任和委托,在乡亲们面前丢丑。

  时至今日,在各村各社民间遇到有红白喜事时,村民仍继承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乡风民俗,主动去相助,齐心合力把宴席办好,尽心尽力地做好帮忙之事。

  吃“新”送“新”

  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和顺乡民,自古以来以其真诚浓烈的民风世代相传,在庄稼收获时节,“送新”便是十里八村乡俗的最好展示。

  “送新”,就是在每年玉米成熟或新米出来后乡民之间开展相互赠送活动的称呼。

  农历“小暑”一过,各地农村的玉米(包谷)就陆续进入成熟期。一个个籽粒饱满、释放出诱人清香的包谷棒子便急不可待地等候着被人品尝。从春耕播种到大田管理辛勤忙碌了几个月的和顺乡民,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长势喜人,一个个心花怒放。和顺人喜气洋洋,就待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吃新,尽情品尝收获的喜悦。

  每户人家“吃新”时,有祭天神的习俗,之后,挑选一些送给同院人家和左邻右舍,以此增进邻里之间的情谊,密切相互的关系,让纯朴的乡风民俗愈久弥坚,日久天长。另外,仁义大方的群众还要趁赶集和去场镇办事的机会,将新包谷送给场镇上的三亲六戚尝新,此举就是“送新”。

  金秋八月,水稻收割新米出来后,人们吃过新米之后、也要向在场镇上居住的三亲六戚“送新”。让农村与城镇之间,亲朋好友的情谊进一步深厚,让传统的风俗在亲密中得以延续传承。

  仁义待客

  早年间,农闲时节的和顺经常能看到一些卖小百货、水果,买卖牛马、收山货药材的外乡人往来。

  山里人家居住分散,可无论生人熟人过路,到了农户吃饭时间,他们都会受到人们的仁义待客。

  和顺镇的农民纯朴善良,生性大方,特别好客。只要有过路人经过自已的房前屋后,他们都会热情去打个招呼,上前去主动搭话。无论是男女老少,主人一搭起话来就要讲上一阵子。有些人家一边与路人搭话,还一边往家里相请。过路人进屋后,主人又是端茶又是递烟,十分热情。

  到了晌午或下午,主人在与过路人交谈时,还会示意家里人去烧火煮饭,要留下过路人吃饭再走。如果遇到过路人推辞,主人就会快言快语地说:“客来莫咚嘴(翘起觜巴不高兴),多掺一瓢水。吃顿‘过路饭’有啥问题?粮食是自家种的,柴火是上山砍的,水是井里挑来的,用不着还要讲礼(不好意思)。”在主人挽留下,客人吃过饭要离开时,主人还一般不忘加上一句:“下回路过哈,记得再来哟!”

  乡里人家传承和顺民间的好风俗,有因常常请人吃“过路饭”而认识不少人的,大家逐渐会交往成朋友的。住在打蕨村的王二哥就是个例子。

  王二哥从小性格豪爽,他家住在兴顺场口处,常有过路人来家里讨个火吃杆烟,要瓢水解个渴什么的。若是过路人在吃饭时间路过,王二哥一定会留他吃了饭再走。一来二去,就认识了一些人,有时到武隆办事买东西,就会有人招呼他,主动说哪次在他家里吃过饭。这些人的一两句话,说得王二哥心里乐滋滋的。

  如今,在和顺镇民间,农家请人吃“过路饭”的习俗还在传承,那是纯朴的山里人用自己的热情好客的行为,延续了千年文明之风。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