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乡穑
在武隆东北角,幅员面积73平方公里的沧沟乡远近闻名。木棕河、沿沧河穿越全境,在该乡庙嘴处交汇后注入乌江,滋养出这一方充满灵气的山水田园之地。
这片土地,像一块巨大的碧玉,上面雕刻着凸起的山峰、蜿蜒的河流,木棕河、沿沧河就像飘逸的丝带,在青山与田地之间迂回穿插,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公路银练般起伏。
傍晚,大自然造就的壮美瑰丽的景色,不免令人惊叹!此时,所有的山峦就像一个个墨绿的剪影,镶着太阳赋予的金边,好似端庄秀丽、披了彩纱的少妇,青山在江水中荡漾,映在水里的漫天晚霞,仿佛在墨绿的山上盛开,简直妙不可言。人们三五成群,无论春夏秋冬,总喜欢沿着江边走走停停,聊天、会友,每一段河岸,都有说不尽的故事。
当紫黑的天幕缀满了星斗,连绵的山上,万家灯火逐一亮起,仿佛一块黑玉上镶嵌了无数发光的钻石,沧沟乡亮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璀璨玉带,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山上的灯火、天上的群星遥相辉映。天地山水和整个乡村融为一色,像银河落到了人间,畅快地走在乡间小道上,如同漫步在天上的街市,恍如进入了琼楼玉宇。
在河岸边静闭双眸,享受河风的惬意,似乎还能隐隐听到传自上千年的繁华回声。
叮当的牛铃声,催促的吆喝声,铁石的碰撞声,摇摇欲坠,洒落进河中,回荡在山里。仿佛历史留下的烙印,久久萦回。
乌江自古便是重要的盐道,而作为支流的木棕河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这里的古驿道整治与古纤道开凿也就从未停止。食盐、粮食、桐油、棬油、生漆以及五倍子等产品经人工搬运,踏上去往万家期盼的路途。
古道的一泥一石,都洒满力夫的汗水,他们靠着浸透血汗的背篼与打杵,将一袋袋食盐运至千家万户。
自大唐时期,著名的古驿道便穿境而过。随着经济的繁荣,沧沟乡也成为众多商贸交流的通道,最早开辟古驿道的是商人和马帮,尽管山高林密,却挡不住他们的坚强韧毅。为了把货物运出去,他们用简陋的锤、钻、锄、耙等工具,一寸一寸地凿出了古驿道。古驿道开辟后,迅速成为繁华的贸易路线,各地的商品都在古驿道上往来流通。
古驿道带来了财富和繁荣,但在此讨生活却是一件充满危险的事,他们身背食盐到山间的乡场,不仅要承受皮肉之苦,还要冒着生命危险。那些荒无人烟之处,往往是土匪出没之地。他们通常要穿越辽阔的原始森林,林中阴暗潮湿,不见天日,路上遍布枯枝腐叶,毒蛇、豹子、老虎、黑熊横行,野兽伤人的事情时有发生。碰上下雨,古驿道会变得光滑难行,稍有不慎,人和马就会摔下山崖,粉身碎骨。
大田村是沧沟乡的一处古村落,它见证了这里的历史变迁。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以及咸丰年间的黄又陶居所,屋内的“明经”“景行仰止”牌匾,依然能够洞见古人的智慧。
古时人们建房讲究风水,房屋与周围山水搭配协调,布局、层次、装饰都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因此,沧沟乡的农居零散地分布在河谷两岸,随河流的走势自然蔓延,巴渝古风盎然。看似随意的木楼,却浑然天成地融进四周山水,眼目所及,尽是圆融自然、秀美祥和。
大田古村落的房屋都有两扇厚重的木门,外面是热闹繁华的码头,河对岸则是连片的低矮房屋。阳光灿烂的日子,古村落里的人们爱在老树下摆龙门阵。渴了,就喝一杯清茶,饿了,就吃点零食,淳朴的民风支撑起一座千年古村落的文化重量。
尽管在与时间较量中渐渐落于下风,但古村落也用自己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行走在古村落周围,道路两旁的老房里传出电视的喧嚣声,路边坐着上了年纪、抱着茶壶悠闲的老人。晒着布鞋的窗台上,老藤椅的脚下,偶尔会趴着一只猫,或者一条正吐着舌头的狗。这样的氛围,非常适合养老、养身、养心。
绿油油的山坡上,彰显了沧沟的另一番景象。古风朴拙的民居小院或彼此相连,或错落分布,构成一个个民居群落,不绝如缕。向更远的山坡艰难跋涉,延绵直到山的尽头,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当山头洒下一抹阳光,河面荡起粼粼波光时,这座乡场就完全苏醒了过来。日复一日,沧沟乡繁荣而不杂乱,热闹而不喧嚣,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如诗画一般,繁衍生息。
农居如笋,碧水如练。登上山顶的眺望台,在这青山绿水之中,每一缕洒下来的阳光,都充满了四射的活力,每一处古朴的民居,都镂刻着古村落沉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