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区推进公序良俗工程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时政新闻 > 正文   |   2018-10-29   阅读量:

  ◆中共武隆区委宣传部理论调研组

  内容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了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武隆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全区开展了以“孝、贤、洁、序”为重点的公序良俗建设工程,引导广大群众更新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遵守公序良俗,创新推动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营造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建设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推进背景

  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农村地区存在法治意识淡薄、环境保护及卫生意识较差、个别虐待老人现象、大操大办有所反弹、宣传教育难以深入人心等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民群众对移风易俗,建设美丽乡村的迫切需求。过去农民关心“有没有”“够不够”,现在则更在乎“好不好”“美不美”,盼望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道德风尚更加文明,生活环境更加整洁,社会治理更加有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明乡风,必须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引导农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为此,我区多次召集了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有关涉农部门负责人,以及村(社区)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分析当前我区农村在乡风文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突破和解决的办法。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决定大力实施以“孝贤洁序”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序良俗建设工程,作为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二、创新举措

  一是注重思想引领。区委办、区政府办联合印发了《武隆区兴办新时代讲习所实施方案》,全区各级各部门、街道、镇乡、村(社区)按照“七有十讲”标准广泛兴办新时代讲习所,共挂牌成立新时代讲习所305个,实现了新时代讲习所的全覆盖。持续开展“讲思想让人信、讲政策让人服、讲文化让人雅、讲科学让人智、讲技术让人能、讲法治让人明、讲道德让人贤、讲服务让人乐、讲廉洁让人清、讲奉献让人善”等“十讲十让”讲习活动,打通了党的政策理论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武隆落地生根。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区委宣讲团、各类区级典型人物、专业技术人员、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农民讲师、技术专家、学校教师、带富能手、退休老干部、行业领域精英、文化和传统工艺传承人等群体中甄选出一批讲习员,成立区级讲习员库。迄今为止,全区级新时代讲习所通过集中讲习、“1+1+N”模式、“流动课堂”等形式开展讲习活动,累计开展讲习3000余场次,覆盖全区12万余名群众。

  二是注重活动教化。经过充分调研,决定由区文明办牵头,区妇联、区城乡建委、区农委和区扶贫办在全区农村开展以“孝贤洁序”公序良俗为重点的乡风文明建设,围绕“十抵制十提倡”重点开展四个主题活动,积极推进乡村移风易俗行动。“孝老爱亲”主题活动:以“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为主题,大力开展家风建设,组织开展“家风润万家”活动、“武隆区最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好婆婆”“好媳妇”“孝心少年”等评选。“敬贤思齐”主题活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人物系列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我们的乡贤我们评”主题活动,选出群众身边见得着、信得过、有说服力的新时代乡贤,建立乡贤评议会。“洁美宜居”主题活动: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工程,重点实施农户庭院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家居生产物资摆放规范有序,庭院环境清洁卫生,房前屋后无积水、无杂草、无垃圾。“遵规守序”主题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设立乡村巡回法庭,组织群众参与庭审案件的旁听,将法送到群众家门口,不断增强群众守法意识。引导村民自觉摒弃奢靡攀比、大操大办、请客送礼等不良风气,树立节俭办事的文明新风。

  三是注重制度约束。区委出台《关于加强法治和德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既讲法治又讲德治,促进法律和道德的力量紧密结合、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各村(社区)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民主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指导各村把“孝老爱亲、敬贤思齐、洁美宜居、遵规守序”等写入村规民约,制定出村民(居民)普遍认可的规章制度,做到我制定、我承诺、我执行。针对借婚丧喜庆大操大办事宜,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婚丧操办规范制度,发出《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的倡议书,设立“红黑榜”,就违反大操大办规定的反面典型进行惩戒曝光。

  三、建设成效

  以“尽孝、尚贤、整洁、有序”为重点的农村公序良俗建设工程,很快让农村居民“看得见、摸得着”了,成千上万的农村居民用看似细微的变化促成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推动了乡风文明,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是思想观念大幅转变。土话土语把党中央精神说到农民心坎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大幅转变,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党的一系列政策在武隆落地生根,吸引了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基本消除,树立起“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观念,有信心和决心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创造幸福生活。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大为改观,个人卫生习惯良好,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二是先进典型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全国“最美家庭”吴小燕家庭,全国“文明家庭”杨兴明家庭,全国劳模、种植产业大户申建忠,全国劳模、养殖产业能手李志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罗旦华,中国好人冉素芳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荣获国家级荣誉称号者40余人。

  三是文明素质明显提升。以“孝贤洁序”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序良俗建设工程的实施,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各村均有符合各自村情,具有鲜明特色的村规民约,部分家族甚至讨论完善了族规族训予以补充。同时,基本杜绝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借机敛财等不良风气,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等行为大幅减少。

  四、几点启示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农村的具体抓手,需要常抓不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进村入户、落地生根,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全面开花,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坚定了同步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由区委宣传部、区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区文明办、区妇联、区城乡建委、区扶贫办协调推进,纳入全区扶贫工作总体安排,各帮扶集团、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各相关单位各负其责,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委班子成员共同参与。各村(社区)作为工作主体,形成“区里指导+乡镇主抓+村级主体”的工作模式。

  二是强化机制建设。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特别是民族习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区委常委会专题审议,区财政每年拿出专项经费200万元,对成效明显、改观大、起到示范引领的村和所评选的先进典型家庭和个人实行重奖。各部门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注重总结提炼推广,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三是强化活动时效。注重活动的教育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宣传教育、实践养成、示范引领,让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让核心价值观走进乡镇、村社、农户,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强化活动的针对性,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加快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电子商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等工作,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增强活动的参与性,以乡风民风建设为重要内容,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家风建设、环境整治、遵规守矩,引导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加强乡风文明的建设,形成人人讲文明、守秩序的社会新风。

  四是强化氛围营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微信等媒体以及召开现场会、观摩会、新闻媒体见面会、群众文体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公序良俗建设工程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设立道德“红黑榜”,对正面及时褒奖、对反面典型及时曝光。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忆苦思甜、节俭惜福、敬老孝老等主题宣传教育。

  五是强化督查考核。加强对日常通报、定期督促检查,纳入区级综合目标专项考核。各相关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及各乡镇制定具体细化工作方案,每半年将工作推进情况报区文明办汇总后向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