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野遍开“幸福花” ——土地乡六井村乘着乡村振兴东风,放开手脚发展产业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18-10-11   阅读量:

藏在深山的六井村

石阶步道

奇异石林

幽静山乡

兴修产业路

发展特色种植

生态养殖

  本网记者 徐强 见习记者 杨顺兵

  十一之后的土地乡六井村雪峰山,气温开始走低,细雨后的山林中,空气格外清新。沿着新修的石阶步入林间,每一步都能看见由各种怪石组成的“视觉盛宴”,这片被当地人称作石头堆的石林美丽异常。偶尔出现在步行道中央的的树木将道路分成两段,一问才知,这些横在路中间的树不让砍。“未来的雪峰山可是座宝山,这些树木一棵也不能动。”六井村村支部书记李双茂抚摸着不时出现在步游道中间的树,自信而坚决。他底气何来?

  土地乡六井村位于该乡东面,海拔在450米至1300米,下辖5个村民小组。两年前该村还是区级深度贫困村,一条沿昌河将六井村分为两段,地处河东的六井、中台、雪峰农业社因为交通落后、产业单一,当地群众一直“守着良田过苦日子”。近年来,该村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改善交通、引进龙头企业和致富能手,放开手脚发展产业,吹响了发展致富的“集结号”,山村面貌焕然一新。

  修路搭桥

  脱贫致富走上快车道

  两年前,雪峰山还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穷山”,因为长期交通不便,部分当地村民步行至村活动室至少要走两个半小时的山路,到最近的场镇更需要3个小时,长期的交通滞后让六井村雪峰农业社几乎“与世隔绝”。

  雪峰农业社位于土地乡东南部,海拔900米至1300米,北至桐梓,南至沧沟,拥有耕地面积约1500亩,森林面积2600余亩,经过千百年的地质变迁和更迭,雪峰山林间形成了上千亩的奇特石林,但是地处深山,人走出去都难,更别说让美景“走出去”了。

  从六井村到雪峰必须经过乡沟大桥,再经过六井坝农业社和中台农业社上山,但是两年前,因为山峰陡峭,修建难度大,且缺乏修路资金,从中台到雪峰,只有一条陡峭的泥石路,一到下雨天,人行都困难,更别说通车。外面的东西进不去,村里的特产出不来,群众叫苦不迭。

  如果说雪峰山的路是扼制雪峰群众致富的咽喉,那么连接河东与河西的乡沟大桥则成了雪峰、中台和六井坝三个农业社的发展“命门”。一直以来,乡沟大桥都是一座漫水桥,一到洪水多发季节,河东的群众过河赶集成了老大难,要是遇到急事,村民只能眼巴巴地干着急。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长期以来,六井村除了想修一条好路外,还渴望一座好桥。

  “历史遗留问题就快解决了,村民的梦就快实现了。”李双茂告诉记者,自打开展精准扶贫以来,该乡政府根据建“八有”解“八难”要求,花大力气破除悬在六井村头上的发展瓶颈,根据雪峰农业社先天优势,决定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发展的路子,同时辐射周边产业发展。

  9月中旬,一条2.6公里长的傍山硬化公路成功联结中台和雪峰,宽阔的公路在陡峭的山体间犹如一条玉带,曲折蜿蜒,形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线。与此同时,村里已成功申请近13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重修乡沟大桥,今年年底将正式施工,未来河东群众将不再为过河发愁。

  李双茂告诉记者,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六井村在乡、村、社三级干部协作下,全力推进交通、饮水、住房改善、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特别是建成的公路桥梁将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加速全村发展。

  阵地引领

  好风尚激发乡村活力

  过去,六井村因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戴上了区级深度贫困村的帽子,全村有建卡贫苦户73户,在各级组织的大力帮扶下,当地未脱贫农户已经下降至12户,贫困发生率降到了2.1%。

  公路解决了出行难和运输难,饮水池解决了人畜饮水和产业用水、C、D级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让六井村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要从根本上激发乡村活力,没有一只强有力的党支部显然不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指引下,回乡发展跑山鸡养殖的李双茂当起了全村的领头羊,为改进工作作风,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他团结两委班子,强化队伍建设,严格值班制度,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发挥村支部战斗力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阵地稳,民心齐。2016年开始,为进一步激发党员和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一场公序良俗评选在六井拉开帷幕,当地有口皆碑的好婆婆、好儿媳、乡贤等优秀代表通过评比成为当地明星。同时在支部党员大会上,全村党员集中评选出遵纪守法、脱贫攻坚、安全监督、乡风文明、环境卫生、产业发展6个党员先锋岗,为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带动群众提供了平台。

  在上一轮好婆婆评选中,中台农业社的左世碧成功上榜。“人很和善,养大了儿女,还照顾大了三个孙子,从来不抱怨。”在群众的眼里,左世碧的成功当选实至名归。同在中台农业社的何先书因为孝敬老人被评选为村里的好儿媳,还被村里奖励了一床棉被。“想不到尽到一个儿媳的本分都能成典型,以后还要做得更好才对得起这份荣誉。”

  如果说榜样带动提升了精气神,那么产业带动就加强了村民的底气。今年,通往雪峰农业社的公路打通后,雪峰农业社社长窦兴胜带头发展了烤烟40多亩,同时吸纳周边群众给自己打工,在当地起到了不小的示范作用。在他的影响下,当地村民纷纷加入了红豆杉产业,同时通过套种辣椒,增加收入,窦兴胜成功被评为产业发展先锋岗。

  截止到目前,六井村通过公序良俗评选和党员先锋岗评选成功塑造先进典型26名,在群众中形成广泛的示范作用,以此为契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加速迈上新台阶。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六井村正在亮出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成绩单。

  人才汇聚

  产业兴旺带动新引擎

  最近几天,家住六井村水田堡农业社的郑永伦一刻也没有闲着,地里的中药材前胡还有一个月就要进入烘烤期,他忙着将家里的烤房工具置备齐整。

  2012年前,六井村全村几乎都是传统产业,因为传统种植收入低、保障性差,青壮年多数选择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产业发展几乎停滞。如何将村里的土地利用起来,提高土地产出?改变传统的产业模式势在必行!

  2012年,对口帮扶该村的市检察院涪陵第三分院将中药材前胡引进六井村,并组织当地群众成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鼓励群众参与进来。为了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当地采取分散种植、集中采收模式,并与太极集团签订订单。

  69岁的郑永伦是村里的致富能人,同时也是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带头人。他多次参加种植技术培训,并免费将技术传授给种植户。在他的带领下,2014年,六井村的前胡迎来了大丰收,为130多家种植户带来了46万元的收入,平均每亩的产值达到了3000多元,亩产收入是过去的3倍。

  现如今,前胡种植不仅在水田堡遍地开花,更是全村的支柱产业之一,规模达到了500亩,当地也引进了烘烤设备,对前胡进行深加工,不断提高前胡的附加值。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过去最偏远的雪峰山如今逆袭成为全村最炙手可热的宝地。

  2016年,六井村引进龙头企业安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雪峰山进行乡村旅游开发,不到两年时间里,当地已在雪峰山上修建了悬崖步游道,规划的千亩石林和万亩红豆杉正如火如荼推进中。“未来,雪峰山将以休闲纳凉,生态康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奋斗目标前进。”李双茂表示。

  近两年,在乡村振兴的指引下,六井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能人纷纷回村发展产业。六井坝的王友国不仅回村发展起生猪养殖场,还利用当地良田集中成片优势,带领村民发展鳅田稻种植;在外打拼多年的郑开洪也回村当起了农民,在乡沟河边发展猪腰枣产业100亩。此外,土鸡、山羊、肉牛等产业也在六井村的大地上集聚。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