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国庆节不一样的记忆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18-10-09   阅读量:

  编者按

  从1949年到2018年,69载春秋轮替。

  69年中,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国庆记忆,或许是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阅兵、或许是一段悠扬婉转的旋律、或许是一次令人忐忑与期待并存的旅行……今天,让我们走进不同时代的人们,跟随他们的国庆记忆,看一幅69年来不断展开的历史变迁大画卷。

 

  1949,国庆是一段铿锵的讲话

  “对于国庆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开国大典上毛主席那一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的讲话。”市民邵文珍说,即便自己经历过69个国庆日,却始终难忘那一段铿锵的发言。

  “1949年10月1日重庆还没有解放,开国大典阅兵式是我多年后在电视里看到。”出生于1940年的邵文珍说,还记得第一次通过广播听到毛主席的声音,也是在一个国庆的早上,听到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说的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然后下面响起一片“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呼喊。这成了她毕生难忘的国庆记忆。

  “那些年的国庆阅兵没有现在壮观,武器也没有现在先进,但当时那种自豪感和骄傲感真的从骨子里溢出来,没法控制。”邵文珍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日子艰难,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凭票供应。萝卜、大白菜等素食蔬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很艰难。但自己这代人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看着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国家越来越强大,邵文珍直言自己这代人很幸运。

  1984,国庆是一首首红歌

  夏淑云1966年出生在江口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国庆节对年幼的她而言是收音机里的一首首红色歌曲。

  在夏淑云的记忆中,国庆节时,父亲从大城市背回来一个“体型巨大”的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里的广播响起,她便会和家里的哥哥弟弟围在一起,期待着国歌的奏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国歌奏起,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即刻起立,站得笔直,一起跟着唱起来,想象着天安门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景象。

  那年的国庆节,听广播是她最期待的事情。至今夏淑云仍旧清晰地记得,每一首歌曲播放的顺序。“最开始广播里放的是《国际歌》,然后是升国旗奏国歌、《东方红》,以及《大海航行靠舵手》,接下来是国家领导人的国庆致辞。”

  夏淑云说,几次大阅兵自己都是这样从收音机里听广播,再自己想象盛景。记忆里国庆节的阅兵仪式最难忘的要数1984年国庆节,村里早早地就通知,大家都兴奋不已,邀约着在某个地方,大家一同收听,每个人心中那种期盼一点都不亚于盼着过年。“我们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到最大,电波中传来邓小平阅兵时铿锵有力的声音和三军将士整齐划一的应答声,大家顿时感觉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力量。”夏淑云激动地说。

  1994,国庆是尽情看电视

  出生于1986年的冉祝童年在土坎镇度过,对年幼时的冉祝而言,国庆节就是没人管、可以敞开看电视的“自由日”。

  “我上小学是1994年,那会儿彩色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物件,可能土坎全镇也没几台。老老少少忙完农活,最大的乐趣便是到有电视的人家围坐在堂屋一起看电视。”冉祝回忆说,当时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抗战剧,也不是TVB的武侠剧,而是电视机里的“雪花”。

  “还记得每当看得正在兴头上的时候,电视机‘啪’的一声停台了,画面就成了一个马赛克状的圆形图案。电视机旁的小朋友就坐不住了,装模作样地用手在电视机后面敲敲打打。”冉祝一边笑嘻嘻说着,一边用手不停地比划着拍打电视机的动作。等“雪花”消失后,孩子大人又会坐下来观看电视。

  冉祝说,长大后,自己才知道那个由各种彩色条纹组成的圆形马赛克叫‘信号测试卡’,由电视台播送供用户或维修人员调整、测试、维修电视接收机的专用电视图形。而这个圆形的马赛克图案也算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殊的时代记忆了。

  1999,国庆是一场震撼的阅兵

  “记得那是1999年,我国迎来了五十华诞。”时值世纪之交,那一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式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纪大阅兵”。在这一年,改革开放新时期诞生的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预备役等部队第一次汇入了受阅大军中。

  当天,23岁的建筑工人郭凡与妻子、孩子守在黑白电视机前看着激动人心的阅兵场景。郭凡说,阅兵式结束时,儿子还意犹未尽,特地去找来一根木棒,倚在肩膀上,学着战士们的样子走着正步,一遍一遍,乐此不疲。

  “如今,我还记得飞机在天空中变着花样飞翔,还从尾部喷射出五颜六色的彩色烟雾。随后是一群群和平鸽和彩色气球被放飞天空,蓝蓝的天空炫彩无比。”郭凡回忆着对记者讲述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郭凡懂得了国庆阅兵的含义。不再局限于观看阅兵当天的绚丽,而是从阅兵仪式上展示的高端武器设备,感受到了祖国的强盛。

  “国庆大阅兵是展现一个国家武装力量建设的成就,看着那些先进武器,心中就会升起满满的自豪感。”

  2000,国庆是一次电脑培训

  “一年中的最美时节莫过于国庆期间,正是枫红松绿桔黄。”谈起对国庆节的印象,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姜丽首先想到的便是景色。

  出生于1979年的姜丽从小在武隆卫生大院长大,大学毕业后独自在重庆闯荡,如今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国庆对于姜丽而言可谓是和“学习”划上了等号。

  姜丽回忆道,国庆节连续7天假期的规定始于2000年,在此之前国庆节都只放3天假。“2000年时我正读大二,属于手头拮据的穷学生,本想着趁7天假期赚点钱,没想到不仅没挣到钱,反而花了一大笔。”姜丽说,那时候电脑刚刚开始普及,自己以前没接触过电脑,也没上过电脑课,连打字都不利索,所以和朋友一起报名了一个电脑培训班,整个国庆假期都在学电脑中度过了。

  “因为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国庆节,我们还给电脑培训起了个响亮的广告语‘报效祖国从掌握电脑技能做起’。”对于曾经的“糗事儿”姜丽印象深刻。

  2010,国庆是一段世博会之行

  2010年国庆,对于只有11岁的小姑娘陈禄琼来说,不再只是7天的假期,而是一次毕生难忘的世博会之旅。

  作为一名留守儿童,从陈禄琼懂事开始,爸爸妈妈就一直在遥远的地方打工挣钱。眼看着别的孩子放假可以跟父母出游,她却只能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做农活、写作业,这让年幼的陈禄琼颇为沮丧。

  “那年,终于不一样了。”陈禄琼说,爸爸妈妈让爷爷把我送上火车,到上海去看世博会!我为此兴奋了好几天,还把开学摸底考试的满分试卷叠得整整齐齐带给爸爸妈妈看。”陈禄琼说,当时对自己而言,即便同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市内打工的同学也是值得羡慕的,因为他们还可以在寒暑假到父母身边,开学了再返回老家上学。这对父母都在上海打工的陈禄琼而言却是奢侈的。

  那年国庆的世博之行成为最让陈禄琼开心的事。“看了世博会,我的作文就写了世博会游记,把我看到的、听到的都记下来,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拍了很多照片,带回来给爷爷奶奶看。”陈禄琼回忆着当年的国庆记忆说道。

  对她来说,这就是她度过最为难忘的国庆节。关于国庆节的美好记忆,在这个当年幼小的留守儿童心里,从这段世博会之行开始。

  2018,国庆是一场爱国教育之旅

  “共和国的生日里,铭刻着无数先烈的热血青春。”国庆期间,在外地上大学的冯益民选择了回重庆开启一趟爱国主义之旅,他带着几名同学一起来到了白公馆、渣滓洞和三峡博物馆等著名红色旅游景点。

  连日来,各个红色景点也迎来了众多参观者。在巍峨的烈士纪念碑下,红、黄、绿花草组成了巨大的“信仰”二字,十分壮观。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挥动着鲜艳的小国旗,在纪念碑前致敬先烈;不少大学生组团前来,在纪念馆里瞻仰英烈的光辉事迹,感受革命前辈的爱国情怀。

  “10月1日当天,我们听着讲解员将展厅里一件件文物史料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思绪也回到了多年前那段纵横捭阖的历史岁月。”冯益民告诉记者,参观之余,还为祖国写下祝福语句,为新中国庆生。

  “长眠的英烈中很多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为了国家的兴亡,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舒适的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冯益民说,在国庆假期,我们享受着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更加不能忘记英烈们的无私付出。“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