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来活起来传开来
——我区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发展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8-06-12   阅读量:

平桥耍龙

  本网记者 代君君

  核心提示

  武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城乡。其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产业化开发价值,它们深深植根于民间,为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我区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武隆人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载体,更是武隆打造“全国优质旅游示范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刮竹篾片

  让“非遗”留下来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区文化馆馆长刘继华告诉记者,2008年和2017年,我区开展了第一次及第二次非遗普查工作。目前我区非遗项目涵盖13个门类,300余项。

  “对于非遗保护来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人亡艺绝。说到底,整个非遗保护,就是与时间赛跑。”刘继华说,为了更好、更及时地保护区内非遗文化,区文化馆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投入普查经费20余万元,组织多支普查队伍,按照不漏乡镇、不漏重点项目和线索、不漏重点传承人、不漏重点村等要求进村入户蹲点抢救。普查中发现一大批扎根民间的老艺人,期间共走访群众、非遗传承人及各乡镇“文化人”近1000人,详细记录了非遗传承人资料300余人,收集、挖掘、记录初始文字资料100余万字,拍摄照片8000余幅,采录视频原始资料100余小时,录制音频资料80余小时。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沧沟竹席传统制作技艺

  据了解,目前全区有市级非遗名录14项,区级非遗名录96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人,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6人;2012年6月,重庆市武隆区喀斯特印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被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命名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4年至2016年成功申报了三峡后续工作项目(政策类补助)《武隆区非遗档案建设项目补助》和《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2016年10月,川江号子传承人杨兴勇再次凭借一首铿锵有力的、代表重庆地方特色的民歌《抬工号子》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中国民歌大会》的舞台,并挺进前八强;2017年1月,“印象武隆”川江号子受邀参加2017年重庆市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录制;2017年11月,我区后坪、浩口、石桥、青吉等4所小学被命名为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我区蜜园蜂蜜专业合作社、重庆市蓝群食品有限公司、武隆羊角豆制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命名为重庆市第三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打造品牌,必先摸清“家底”。许多人认为,武隆本一蛮荒之地,老少边穷,无骚人墨客,无诗书礼乐,几乎无文化可谈。实则不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基因,是人类鲜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有人就有思想碰撞,信仰交流,艺术活动,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

庙垭吹打

  让“非遗”活起来 这是一个需要活态传承的项目

  “非遗不能只将其摆在博物馆里、展示架上,而应让它们成为现代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感受得到的鲜活生命,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刘继华说,在摸清我们的家底之后,如何让这些优秀的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发展,成为了必须研究的课题。随着一项项非遗项目被成功抢救,我区科学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图腾文化、乌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宗教文化、喀斯特文化的有机融合,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5月21日,我区非遗项目浩口蜡染在搜狐网直播制作过程,4万余名网友同步收看,关注程度大大超过了预期。”该直播播放了蜡染技艺传承人杨丽等人,全程手工制稿、上蜡、蓝靛浸染、既染去蜡等蜡染制作全流程。与一般蜡染不同的是,浩口蜡染使用了套色染法,其蜡染的布面不仅能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图案,还能融入其它色彩,使蜡染作品更加绚丽多彩。

传统蜡染制作进校园

  仡佬族蜡染作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用蜡刀蘸溶蜡,绘花于布,之后用蓝靛浸染,然后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与此同时,浩口小学为了能更好地将这项非遗传承下去,把这一技艺融入到学生的课程教学当中,通过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将传统蜡染技术进行了改良创新,独创了套色染法,使蜡染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浩口小学作为我区市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从小学一年级开设蜡染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层次分初、中、高级课程学习。课间操以仡佬族打篾鸡蛋、竹竿舞为主,随处可见民俗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和民间艺人的坚守。

  “这些年,随着政府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的加大,也激发起了民间艺人、社会群众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意识。”刘继华对记者说,“活态传承,实际上就是人的传承,可现在的年轻人往往不了解非遗,对民间技艺和文化缺乏感知,所以就要从小加强对孩子的非遗教育,从根源上解决传承的难题。”目前,浩口乡作为蜡染技术的传承基地,在培养下一代的同时,也积极尝试义卖及产业化等方式。

青吉棕编

  “通过举办蜡染技能培训班,来自全乡30多名青年妇女参加培训。”浩口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发扬和传承蜡染文化,增强妇女就业能力,浩口乡紧紧围绕蜡染的起源发展、蜡染的审美及实用、蜡染的制作程序及注意事项、色彩运用等方面,设计培训内容。学员通过学习交流,进一步掌握了蜡染技能,增强了就业创业本领。在弘扬和传承蜡染文化的同时,也有力地为乡村旅游业打下了基础,为非遗带来了更为广阔的传承空间。截至目前,已有百余人通过掌握蜡染技能就业创业。

  “以展览、展演、展播等形式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大众,通过加大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弘扬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实践。”刘继华说,自非遗普查启动以来,我区组织人员重新编排甩手舞等特色民俗舞蹈,使其更具观赏性。近日,我区江口镇选送的作品群舞《村野农趣》入围第八届重庆市乡村文艺汇演决赛,舞蹈在展现大山农村收获晒谷的场景,体现村民纯朴乐观的性格的同时,也是我区对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体现。

后坪木器传统制作技艺

  让“非遗”传开来 这是一趟搭上旅游发展的快车

  “既然来了武隆,当然想尝一口地地道道的羊角老醋。”来自广东韶关的游客周先生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了羊角醋的介绍,就很想知道它的神奇味道,特意和家人一起过来品尝下,看看是山西的好,还是羊角的棒。”

  为让武隆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叫响远方,武隆区乘着旅游发展的东风,将非遗融入到旅游业当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武隆的一张名片。仙女山镇明星村的天坑寨子,便是其中代表。

后坪木艺漆器传统制作技艺

  据了解,在天坑寨子拥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摆手舞、打溜子、梯玛歌、三棒鼓、西兰卡普织锦技艺、吊脚楼营造技艺,以及拥有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其中“三大牛人”更是让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用任何物品都能吹出美妙乐曲的“音乐达人”、将三棒鼓抛刀耍得眼花缭乱的“小李飞刀”、赤脚行走13米大刀的“刀锋舞者”。

  通过旅游开放的模式,让游客在天坑寨子体验到了民间绝技,大开眼界。而非遗文化在这里也得以传承坚守,散发迷人魅力。这里以世界自然遗产武隆石院天坑为舞台,以原生态的民俗风情为主线,通过情境化精彩纷呈的全方位展演互动,为游客奉上一出活色生香的民俗文化大餐。

  如今,我区在主要旅游景点开辟非遗表演场所,安排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与竞技、民俗等非遗表演节目进景区。同时还通过举办非遗晚会、安排非遗项目展演等,全方位展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将蜡染、棕编、竹编、火炉杨氏麦酱传统制作技艺、长坝酸鱼传统制作技艺等项目制作成宣传画册、影音制品、旅游特产等,让非遗搭乘旅游快车,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