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最可爱的人
您的位置:武隆网 > 乡镇部门 > 正文   |   2018-06-01   阅读量:

社区志愿者为留守儿童织围巾。

  本网记者 唐敏

  近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都市广场附近的一处梯坎上,出现了一群头戴红色鸭舌帽或身穿印有“和谐社区 幸福西路”字样的红色马甲的人。只见他们或手持不锈钢夹和黑色塑料袋沿途清理垃圾,或拿着一把竹扫帚打扫路面。与此同时,小广播里不断传来“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喇叭声。

  “作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志愿服务工作做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芙蓉西路党支部书记兼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刘素云对这份工作深感自豪。

  同她一样为这份工作而自豪的还有许多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芙蓉西路社区志愿服务队队员。

  自2014年12月9日成立至今,他们通过开展爱卫环保、敬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扶贫济困等各类服务民生志愿活动,被评为武隆区2017年度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奖。

  年龄跨度大

  芙蓉西路志愿服务队成立的初衷是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好务,让大家感受到作为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号召一发出,就得到了社区全体干部职工、党员群众以及24个共建共享成员单位的积极响应,更有来自社会爱心人士如教师、律师、学生等各行各业的人员报名参加。

  在短短4年的时间内,志愿服务队伍人数已达1016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年龄最大的队员65岁,最小的队员今年刚满20岁;全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数长达60494小时,人均开展志愿服务时数高达59小时。

  “我能够发挥所长,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织围巾,帮助孩子们温暖过冬,晚年生活也变得有意义。”作为去年参加“围住幸福·爱心萌动”织围巾活动的佼佼者,家住水漾年华小区的谭婆婆告诉记者,自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她和邻居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理解是安慰

  “几年下来,志愿队越来越得到市民们的认可,现在做志愿活动都比较顺利,前两年难度要大一些。”刘素云称,刚开始开展义务清扫活动的时候,市民看她们的眼神很奇怪,觉得她们好像神经病。最恼人的是,有部分群众还出言讽刺:“搞些空名堂,一天吃饱了没事做个,我自己家里谁也管不着。”

  群众的不理解,一度让队员们很“受伤”。后来,刘素云想到了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志愿者通过包粽子、包汤圆送爱心入户等方式,搭建与市民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与此同时,志愿者们通过各类大型活动,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单,呼吁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征求市民们的理解。

  “人心都是肉长的,就拿捡垃圾来说,时间长了,知道我们在捡垃圾,附近的居民不仅向我们投来赞赏的目光,也逐渐自觉做好自家的环境卫生。”刘素云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哪怕是孤寡老人或者行动不便者的家庭,家里也大多数时候都是干干净净的,入户帮忙做卫生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

  令刘素云高兴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队伍也逐渐壮大,许多曾经受过志愿者帮助的市民们也自愿加入到这一队伍。

  服务永常在

  “远亲不如近邻,真的是谢谢你们哟,又来陪我聊天……”就在几天前,看到志愿者又一次来到自己家,老人冉茂全连声说着感谢,很快跟大家融到一起,开心地聊着家常。

  今年70多岁的冉茂全由于疾病缠身,10多年来一直瘫痪在床,全靠女儿悉心照顾,女婿则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生活比较窘迫。

  芙蓉西路社区志愿服务队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将冉茂全列为了重点帮扶对象,不仅为她争取到临时救助,还经常组织辖区共建共享单位和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陪伴老人聊聊家常,还为她送去衣物等生活用品、鸡蛋、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

  其实,冉茂全老人,只是芙蓉西路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展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17年,芙蓉西路社区先后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互动效应”作用,在真情服务百姓、共建文明和谐社区取得显著成效。去年,该社区还相继获得“两防一体化市级示范社区”和“环境友好型社区”的殊荣。

  “志愿服务工作没有休息日,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刘素云坦言,社区里面需要帮助的人仍然很多,欢迎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这个大家庭,让志愿服务精神在社区遍地开花。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