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着一子满盘活
——土坎镇着力打造玉水花谷生态产业园
您的位置:武隆网 > 乡镇部门 > 正文   |   2018-05-25   阅读量:

生态产业园一隅

  本网记者 蒋颖

  山顶绿树戴顶帽,蔬菜水果缠半腰,玫瑰雏菊映小道……

  初夏时节,土坎镇清水村的羌脆李长势喜人,相邻的蔬菜地里郁郁葱葱,以前的撂荒地被开垦成了梯田,玉水花谷生态产业园俨然成为了一道绿色风景,扮靓了山间。

  玉水花谷生态产业园建于清水村两座山的沟壑之间,依沟而建、沿沟而下,占地2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种植、养殖业为主,集休闲度假、民俗文化、农业体验、休闲垂钓、儿童游乐、水力发电,以“吃、住、玩、赏、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园区。该项目旨在增进城市居民对农村与农业的亲身体验,提高乡村旅游品质,同时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当地及周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规划效果图

  定位 凸显绿色生态

  玉水花谷生态产业园主要由生态农业区、休闲垂钓区、清水园美食区、综合会议区、休闲度假区、水力发电区等主题区域组成。

  “园内地形地貌复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悬崖峭壁、峡谷沟壑较多,整体相对高差较大。山峦起伏,植被茂密,水资源丰富,溪流纵横,自然景观良好。”玉水花谷生态产业园负责人傅恩军介绍。

  走进玉水花谷生态产业园,右上而行,到了休闲垂钓区,和周遭忙碌的农事形成鲜明对比,偌大的遮阳伞整齐地排列在岸边,湖边有10来位钓鱼爱好者,有的站着,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有的独自垂钓,有的则是和家人朋友一起来,上鱼饵、甩线……动作潇洒娴熟。

  “这里景色迷人,山清水秀,园区内小道上的玫瑰花,让人心旷神怡,周末带家人一起出来放松,感受大自然,是个休闲好去处。”钓友王伟,一边凝神屏气垂钓,一边享受休闲“慢”时光。

  “生态垂钓区占地150亩,引自清水村的溪水而来,修建了三个垂钓池,隔断开来,喂养的清水鱼在自然水域里长大,自然口感细腻,有嚼头。”傅恩军告诉记者,垂钓区主要以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黄腊丁、虹鳟鱼为主,每到周末就人气爆棚,“钓上来的鱼,可付费带走,也可带到附近的农家乐烹煮。”

  “2015年,我们投入200多万元整治沟渠后,在垂钓区域精心布局园林景观,打造出生态垂钓区。”傅恩军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产业园第一期150亩生态农业养殖园已经完成。二期还规划了以特色林果、花卉、有机蔬菜种植为载体的300亩生态种植园,配套农产品精加工,已完成90%的进度。

  傅恩军介绍说,产业园的打造充分利用天然优美环境、丰富水利资源和农村自然资源,着眼于农业特色,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以保护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为原则,以实施绿色工程提升生态环境为目的,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群山中的垂钓区

  发展 荒坡变身青山

  从玉水花谷生态产业园观景平台向下望去,片片梯田错落有致,梯田间,连片的瓜果蔬菜煞是诱人。

  “这些梯田都是开垦出来的,今年种了好几个种类的蔬菜、水果,再过几个月,我们的眼前将是绿油油的一片。”玉水花谷生态产业园工作人员王静,指着面前翠绿的山坡对记者说。

  “过去这里是‘毛坡坡’,杂草丛生,土壤贫瘠,有些是沟滩地,山坡上全无土,一到汛期还有滑坡危险。”王静说,地不好,种不出庄稼,土地撂荒率比较高。

  2015年,玉水花谷生态产业园将清水村400多亩荒山、荒坡按照450-800元每亩流转过来,进行人工培土。

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投入资金500万元,经过整治,人工造土30多亩,平整坡地荒地100多亩,并且将路由4米,加宽至7米。”王静说,连片“宽地”取代了零散“窄地”,保水保肥的梯田取代了水肥流失的坡地,微耕机取代了耕牛……

  站在刚刚修整好的梯田上,王静欣慰地说:“过去荒山荒坡保不住水,到了汛期易发生地质灾害。通过土地整治,整修水渠,水保住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王静还说,整理后的土地开辟出了200亩的生态农业区,全部种上了应季蔬菜及水果,相隔不远处,李子、桃子、樱桃、猕猴桃等果树,摇曳生辉,“如今亲子游、采摘游受到人们的喜爱,每到周末,园里到处可见父母和孩子一起采摘,尽享田园风光,感受采摘乐趣的场景。”傅恩军告诉记者,目前,园内的300亩水果还未全部成熟,9月才可开园迎客。

  “今后,我们将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让农户参与其中,免费提供种子、技术等,让农户在种植区种菜,并开放种植区,吸引游客前来松土、播种、浇水、除草等农事体验,感受农趣。获得的收益与农户分成,或者聘请农户在种植区内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王静告诉记者。

蔬果绿满坡

  延伸 带动村民致富

  随着玉水花谷生态产业园的不断扩大,在清水村也创造了更多的劳务需求,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实现就近就业。

  “家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产业园,我就到产业园来打工了,每天能挣个120元,一年下来还是能收入1万多元,还是可以哟!”正在花生地里施肥的清水村村民王大姐告诉记者,在产业园里打工离家近,劳动时间也自由,也能照顾家里的老老小小,一举两得。

  傅大爷今年59岁,在产业园工作已经1年多了,算是产业园的长期工。“平时在这里工作的长期工有5、6个人,季节工多的时候有30多个,都是把土地流转给产业园的附近村民。”傅大爷说,他们在产业园里负责生态农业区内的蔬菜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