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武隆 撒播科技火种
——全区科技特派员工作会代表发言集萃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8-05-09   阅读量:

  核心提示

  三年来,从市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推广机构选派了“三区”科技人才63名,市级科技特派员28名,区级科技特派员64名。他们来到武隆,围绕高山蔬菜、高山茶叶、畜禽、林果和养殖业引进新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技术服务,并建成了市、区、乡镇、村社四级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了贫困村“一对一”的帮扶指导全覆盖。

  科技特派员的到来,为全区范围内营造科技引领产业、促进农户脱贫增收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武隆的乡村振兴增辉添彩。

  在近日我区召开的全区科技特派员工作会上,科技特派员们围绕高山蔬菜、高山茶叶、畜禽养殖等产业的品种选择、技术管护、病虫害防治、科技宣讲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交流发言。本报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高飞虎

  为武隆做好“茶文章”问诊献智

  我来自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主要从事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做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派驻武隆主要进行茶叶产业科技帮扶工作,同时也担任武隆区“一对一进村帮扶”科技特派团团长一职。

  茶产业是武隆的优势特色产业,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旅游发展的强劲势头为茶叶铺就了广阔的市场。为了解决近年来武隆茶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我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协助区科技、农业等主管部门,从主导品种、基地规划、加工能力、产业布局、品牌建设、资金预算、政策配套等方面编制全区茶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近3年来,全区新建5个茶叶基地,引进4个新品种,新增茶园面积1.2万亩,指导建设茶旅融合示范基地1个,且白马镇豹岩村获得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

  针对武隆实际,着力攻关“高山新建茶园覆膜越冬技术”“高山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并在生产中加以应用推广。技术指导茶叶企业7家,指导新建茶叶生产线5条,攻关“高香红茶加工技术”“特色老鹰茶加工技术”“高山绿茶提质关键技术”等,并进行推广应用,指导3家企业通过QS认证,创制3个名优茶,其中“仙女红”有机红茶获重庆市国际茶博会金奖,重庆市著名商标、重庆市名牌产品等称号,并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沐树农业“桐梓牌”绿茶获2017年度中茶杯“一等奖”。累计培训武隆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员2000余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和本土技术人才。

  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中,我注重将重点企业帮扶与深度扶贫相结合,探索出以龙头企业带动脱贫致富的长效扶贫模式。针对后坪苗族土家族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等问题,我指导武隆洪山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3年的技术扶持,茶园规模已达2300亩,年产值近400万元,茶叶产业链带动从业人员200余人,其中惠及贫困户近20户。

  武隆茶业近年来虽然在基地建设、加工能力、品牌创建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目前茶产业规模还比较小,未来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将不忘初心,继续为武隆茶产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胡蕾

  不忘初心做好基层科技服务

  2014年,在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安排下,我到武隆当“三区”科技特派员。经过调查,我发现仙女山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旺盛,还具备发展高山水果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于是我决心开展高山水果引种筛选、探索配套种植技术,为山区农民打开增收渠道。

  一开始,我引进了桃、李、樱桃、葡萄、蓝莓、草莓、猕猴桃等七大类共30多个品种进行适宜性筛选,开展高山水果种植研究与基地种植示范工作。从土壤、施肥、栽培、整形修剪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通过采取土壤培肥改良、规范种植等一系列当下的先进集成技术,初步筛选出了适宜的蓝莓、桃、李、葡萄、梨品种和相应配套的种植技术(包括应对不良气候影响的防灾减灾技术),初步解决了春季低温阴雨寡日照、夏季大风、冬季冰雪霜害等高山特殊气候条件制约高山水果发展的问题。

  在抓产品质量上,我用当地的牛场有机肥进行腐熟发酵改良土壤,选用优质商品有机肥和专用肥,开展避雨栽培与覆膜保墒、控草、生物防控及害虫诱杀等绿色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在各生产环节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使生产出的水果色靓、味浓、形美,香高,品质好,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在做示范园同时,我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与市内外专家进行研讨,把适宜的品种和技术推荐给需要的业主和农户,为高山水果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示范样板和技术帮助。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村民就业,也为扶贫提供了助力。

  在帮扶火炉镇筏子村期间,我帮助农户认识病虫害,帮农户学会科学施肥、防虫治病,培育壮苗。还针对筏子村土壤缺素情况,积极向市农技总站汇报,组织赠送硫酸镁中量元素肥和硼砂微量元素肥,解决了桃树缺素问题。

  这三年的科技特派员工作,让我看到了农民对科技的渴求,也让我知道了科技扶贫 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这样的基层科技工作者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忘初心地学,不怕辛苦地做。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陶伟林

  用科技促进高山蔬菜产业机构优化

  武隆是我市高山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区高山蔬菜种植面积23万亩,主要分布在仙女山、白马山等800-1800米高海拔山区。种植高山蔬菜产业前景良好,但种植品种单一、蔬菜售价不稳定、土壤连作障碍日趋严重等问题日益显现,加大了种植户的种植风险和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和同事张洪成、周娜组建了高山蔬菜科研团队,编写了《武隆区“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将武隆蔬菜形成三大蔬菜生产带和三个蔬菜核心示范区,形成了海拔800-1200米区域以辣椒、豇豆、丝瓜、茄子为主,1200-1500米以番茄、四季豆、黄瓜、青葱、西葫芦、花菜为主,1500-1800米以油麦菜、瓢白、水白菜、甜豆、荷兰豆、菠菜、芫荽为主的高山蔬菜种植品种的垂直分布。二是先后协助渝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武隆登峰种苗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申报了重庆市高山蔬菜科技示范工程、重庆高山蔬菜专家大院等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三是以蔬菜生产全产业链的品种更新、集约工厂化育苗、标准化栽培、采后处理四个重要环节为重点,开展适宜武隆不同海拔高度相应的蔬菜新品种引进、周年栽培、高效栽培模等试验示范工作。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近年利用集中室内理论培训、现场观摩、实地指导、远程咨询等形式培训指导农民7500余人次。五是针对双河、仙女山蔬菜片区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大规模发生根肿病、缘枯病等严重的土壤连作障碍问题,协助农委引荐云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开展根肿病研究和防治比较深入的专家、教授到病区实地考察、取样,分析发病原因、了解发病规律、商讨防治对策。

  几年来,我们先后引进、筛选了适宜高山生产的蔬菜品种30余个。开展了漂浮式水培育苗、高山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栽培等10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有效解决了高山番茄晚疫病、甘蓝根肿病、大白菜缘枯病、冬春季土地荒芜问题。指导建设高山蔬菜实验室1个,工厂化无土水培育苗场1个,建设高山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50亩,为武隆高山蔬菜可持续发展和带领农民开展品种结构调整、提升科学、高效的蔬菜种植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学习观摩平台。

  今后,我们要以“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继续深入基层扎根山区,落实科技精准扶贫促进产业增收农民增效。

  重庆玺晟农业技术服务所 李家德

  将梨树种成“摇钱树”

  2016年我被派驻鸭江镇青峰村开展科技扶贫和帮扶鸭江镇扶贫产业示范基地的梨园科学栽培南方早熟梨。上任伊始,我了解到当地发展梨产业栽培南方早熟梨1万多亩,但有的农户向我反映栽了6年多梨树不结果,一直没有经济收入的他们想砍树。

  通过调研我发现,梨树不挂果究其原因是农民不懂梨栽培技术以及管护技术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我按农时季节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了以南方早熟梨管护技术为重点的实用技术培训。在课堂理论培训同时,还常与鸭江镇农技中心科技人员一起到农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手把手地教梨农整形修剪、熬制石硫合剂,配兑农药防治病虫害等梨树科学管护技术。特别是编写了石硫合剂熬制技术和鸭江镇翠冠梨栽培周年管理工作历,不仅很快在青峰村推广和普及,而且迅速带动了鸭江镇显灵、双河园、羊岩、保禾、谭坪等种梨、种果村的农民,应用石硫合剂防治梨树等果树的病虫害1万余亩,对鸭江镇扶贫产业发展栽培的梨树、核桃、柚子、柑桔、枣子、桃子等果树减少病虫危害起了很大作用。

  针对青峰村栽培翠冠梨没有栽授粉树,结果不多个头小的问题,我推广了梨花人工授粉技术,手把手教梨农梨花人工授粉。刚推广时梨农不相信不采用。我选择邓在权等科技示范户和森铠公司,传授梨树人工授粉技术。2017年,重庆森铠农年业公司采摘梨子,人工授粉梨树增产20%以上,农民还怀疑用了激素药。

  除此之外,还先后向梨农推广梨树锈病、黑星病、根癌病、红蜘蛛、梨小食心虫、吉丁虫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配方施肥、梨树拉技促花等新技术,梨树由往年的病弱树长成了强健树,梨子产量逐年增产,科技帮扶初显成效。

  2016年8月鸭江镇暴发梨树干腐病,部份梨树死亡。我们组织青峰村和森铠公司梨农学习梨树干腐病防治技术,集中时间和人力,对一千多亩梨树发生的干腐病涂刷了果康宝,全面防治了干腐病。当年,鸭江镇实施了统防统治措施,使全镇6个种梨大村的梨树干腐病得到了防治,把病灾减少到了最小损失。

  几年来,我还先后为青峰村引进了鄂梨2号、早酥红梨和西瓜优良品种早佳84—24,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区农委 杨忠武

  以技术助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我以“稳面积上设施,壮龙头活机制,创品牌拓市场,提质量增效益,抓示范强带动”的蔬菜产业发展思路,依靠科技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在详细了解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在市农委和市农科院的协助下,编写了《武隆区蔬菜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起草了《武隆区加快推进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我坚持高标准推进蔬菜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双河木根、黄莺复兴、接龙蔬菜基地和城区周边蔬菜基地建设,完成了黄莺复兴、接龙小坪各500亩露地蔬菜和双河团兴200亩设施蔬菜标准园基地建设。三年来共投入有机肥3000吨改良基地土壤,每年完成高山蔬菜避雨设施栽培1500亩。

  我坚持加快推进蔬菜品种结构调整。每年筛选优质甘蓝、辣椒、番茄等10多个品种,在5个乡镇的重点蔬菜基地种植,完成蔬菜品种结构调整示范片建设5000亩。与此同时,我还大力投入到引进蔬菜新品种工作,每年引进蔬菜观察新品种100多个,展示品种100多个在武隆区高山蔬菜研究所试验地开展了新品种试验示范,为全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品种资源。

  在武隆,我积极投身到蔬菜种植新技术研究。先后试验示范、总结推广了高山番茄避雨栽培技术规范等13项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在示范的基础上,形成了武隆高山蔬菜技术规范,并编制成小册子,用于指导全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手册,每年推广面积达到3万余亩。

  近三年来,先后实施了中央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央及市级特色效益农业蔬菜产业项目、重庆高山蔬菜产业科技支撑示范工程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等,完成项目财政投资4500多万元。针对农时季节、生产环节,每月定期深入蔬菜生产企业、大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品种技术、营销难题。

  下一步,我将继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履职,依靠科技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科技传播工作者,为武隆乡村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长坝镇农服中心 陈 华

  特色产业促发展 留守群众同致富

  随着外出务工热潮的掀起,农村劳动力缺失,剩下大批的老弱妇孺,无法应对传统农业的繁重体力劳动。我认为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将传统农业打破,向经济型作物转型。经过多次到市县科研单位咨询,到市外各大市场、基地调研,我认为大力发展无花果产业大有可为。为了给农民做出样板,打消顾虑,我在长坝镇大元村建立了示范基地,第一年种植下来,基地苗木长势良好,亦有一定的挂果量,在周边群众中引起了反响,从事无花果栽培的农户迅速增多。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户发展无花果产业,我不仅免费上门为无花果栽培农户进行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定期进行无花果栽培农户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还统一组织种植户的产品对外销售,确定了最低保护价。仅二年时间,成员由最初的十多户,发展到100多户,服务范围也由本村、本镇扩展到白马、铁矿、羊角等4个乡镇、20个村,成为全区影响较大的无花果种植产业。

  无花果栽培有着投资成本大、集约化水平高的特点,技术稍有失误,管理稍有差错,就会导致血本无归。针对无花果种植时间短,技术力量薄弱,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我带领部分种植户先后到四川、万州等地学习取经,还邀请市农科院的专家,亲临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讲课。为了强化培训育人才。我除了参加市县内组织的无花果技术培训外,还到山东、四川等基地跟班实习,自费订购无花果种植技术方面的光盘、技术资料,浓缩后提供给所有种植户学习。为了开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我到市外各大型深加工产业基地学习考察,为盛果期作坚强的后盾。

  我认为农民要长期发展,巩固壮大,就必须在争取外力扶持的同时,走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壮大的路子。为此,我牵头成立了无花果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投资近50万元,形成了占地100亩的无花果示范基地;多方筹措资金200万元,初步形成了一座集培育、加工,鲜品烘干、成品冷藏的生产链,面向全区无花果栽培户提供一条龙服务。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形成固定资产150万元,年收入稳定在100多万元,为今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这几年的摸索,无花果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成功带动留守人员在家创业就业,种植农户直接增加人均纯收入2000元,真正让在家弱势群体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当然在我身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人既完成从农业指导员到农业参与者再到独立创业者的转型;也闯出了一条资源科学利用,产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一片新天地,搭建平台,走出了一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办,办好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的新路子;还靠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塑造了一个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新形象。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