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地膜成“地魔”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8-04-16   阅读量:

村民购买地膜。

地膜在现代农业中使用广泛。

  本网记者 代君君

  地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但却难以被自然降解,容易成为田间的“白色污染”。在“美丽乡村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农业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驱动下,废旧地膜该何去何从?连日来,记者走访乡镇,针对我区废旧地膜的处置方式展开调查。

  地膜消耗量大 问题不容小觑

  3月26日,记者来到凤来乡高寿村,王婆婆正在铺设地膜,为玉米粪球保温。问及往年的地膜如何处置时,她说:“打理完后,检查一下,如果没破损,下次继续用,如果不能用了,就扔。”

  与王婆婆的闲聊中得知,闲散农户,地膜使用量不算大。大规模发展产业者,才是薄膜的“爱好者”。

  3月28日,记者驱车到和顺镇打蕨村,烟田里地膜静静地保护着烟苗。村民汪仁华、熊腾伦、汪文正在烟田劳作。他们认为,“地膜能保温、保湿,抑制杂草生长、防御虫害,作用很多。”“每年用地膜,不要我们烟农操心,都是烟草部门统一供应的。”“不用地膜,种烟会更累,没得搞头(盈利),划不来。”……

  记者从区烟草局了解到,今年全区种植烟叶43500亩,按照每亩6公斤的地膜用量,全区烟田使用地膜大约260余吨。

  同时,我区耕地面积约有2.95万公顷,散户也会用上地膜,因此地膜的用量肯定是大余260吨的。

  区科委办公室主任李琴涛认为,目前农业上使用的农膜,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自然分解,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可达上百年,处理不好,便会造成“白色污染”,成为“地魔”,问题不容小觑。

  积极探索 效果有待提升

  汪仁华告诉记者,很早以前,烟草部门就在全区推广使用地膜。起初,烟农把地膜当成宝贝,用时小心翼翼,烟杆拔完后,还会把地膜收完洗净拿去卖,做到物尽其用。

  芙蓉街道长期从事废旧物品回收的黄师傅也应证了地膜也曾“回收利用”。“以前收购地膜价格还是很可观,四五角每斤的价格,很多村民都愿意把地膜拿到回收站换钱。”在巷口一些偏远村一年就可回收万多斤地膜。然而,随着地膜售价的降低,农民觉得捡拾废旧地膜费时费力售价低,不愿去捡拾,回收人员便不再进行回收。

  考虑着市场回收地膜的热度下降,为保证烟田能生产高品质的烤烟,烟草部门给予烟地每亩30元的补助,激发烟农将烟地里的地膜进行回收。

  除区烟草局在有意识地科学处理废旧地膜,各乡镇也在积极探索。

  “其实,村民也知道残留地膜对耕地有影响。很早以前,我们农服中心就向村民宣传收净地膜,防止地膜污染耕地。”羊角镇农服中心主任董婷婷告诉记者,在羊角镇确实有部分村民没有收净残留地膜,但是绝对没有大量地膜遗留在耕地里的现象。

  的确,大面积白色污染,在如今倡导生态环境的各乡镇很难被发现。但深入农村,田间地头角落边、深沟水渠池塘旁,依旧有地膜的身影。

  科技前行 难题有望破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记者,其实烟草部门的补助,更多的出于烟田质量出发,而环保只是顺带。“要求我们把烟地地膜清理干净,但如何处置清理出来的地膜,并未规定。”

  该村民表示,现在的农民都或多或少地认识到地膜残留的危害,知道不能乱扔,但如何处置,却不得而知。“除了填埋,就只能焚烧。”

  环保人士柯涛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等理念,号召农户对旧地膜合理循环利用;另一方面,通过以旧换新等补贴方式,以解决地里的残留膜。

  王伟,湖北光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膜专家,长期与地膜打交道。他向记者介绍,如今回收地膜,费用高、利用率不高,很难实现回收。但从技术角度看,可降解地膜的使用则会解决地膜污染问题。

  王伟介绍,前几年,可降解地膜在农村大量使用,但是因降解效果不好,一度被废弃使用。如今达到国际标准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更被市场认可。

  记者了解到,全生物降解地膜主要成分为淀粉,由新型环保可降解材料通过吹塑工艺制作而成,可利用土壤中微生物和光热氧化作用,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决残膜污染土壤问题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首要任务,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还美丽农村一片好生态。”王伟说,全生物降解地膜将会根据所使用的农作物特点,针对性地对生物地膜进行配方改良,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白色污染”问题。同时,王伟认为,新事物的推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他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加大推广生物降解膜等新型农用膜,限制不合格地膜的使用,尽快实现可降解塑料制品的规模化生产。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