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兴家,勤奋成才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8-04-12   阅读量:

  ◇江华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纵观历史上的百年旺族、贤臣名将或长盛不衰的显赫贵族,都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唐太宗《诫皇属》、周怡《勉谕儿辈》《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弟子规》《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失及经验,提练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族走向成功。历史上的家风典范很多,诸如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我的家训很简单,就是“勤奋”二字。而就这两个字还是祖母传下来的。我们大家庭中所有的叔叔、姑姑都谨记祖母的教诲,从大山深处走出来,而且仍用二字教育下一代。看似简单的家训,却凝聚着先祖的生存经验。所谓“勤”,即为:勤劳、勤俭、勤学。“奋”即为:奋斗不息、奋勇向前、奋发图强。父辈们正是靠这个二字家训,走出贫困,走向富强。我的老家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边远偏僻,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民风彪悍粗野,我祖上的生存环境又是村子里最恶劣的,山高路陡,石多田少,最糟糕的是严重缺水。在祖母那一代最为艰难,祖父是一个懦弱老实的农民,只能挑水种地,家中生计完全是祖母在操持,祖父母一共生养了九个子女,我父亲排行老大,我有三个叔叔,五个姑姑。可想而知,祖母是多么的艰辛。

  由于家中多子女,劳力不够,张着嘴巴要吃的人口多,生产队分粮时,我家只能分到一些破烂、残根,祖母一家很受欺凌。当我父亲、二叔、三姑、四姑逐年长大,祖母就教他们生存技能,灌输发奋的思想,一定要挣脱贫困,一定要强大,不再受欺辱。祖母坚持送四个儿子去念书,她常说女儿长大了总是有人要的,可儿子不读书就讨不到媳妇,就没有翻身的机会。因此,我父亲和几个叔叔都是初中以上学业,姑姑们都不识字。现在回看,祖母当时的决策是对的。父亲常对我说起祖母当时送他读书的情景,父亲是家里长子,算上半个劳力,生产队里好多人都阻止祖母送父亲读书,祖母坚持送儿读书的初衷是要父亲会记工分,不再受人欺负。后来,几个叔叔相继初高中毕业,祖母又分别让他们去学篾匠、石匠、木匠、泥水匠等,让每个儿子都有一技之长,既能养家糊口,又能服务乡邻。祖母常教育她的儿子们:下地干活要勤劳,上学读书要勤奋,吃饭穿衣要勤俭。正是这“三勤”教育,使她的子女们个个都生活得很好。

  祖母一生很是节俭,她是穷怕了,她一直秉承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理念,教育子女们要记住“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的父母、我的叔叔、姑姑们都是很勤俭的人,从不乱花一分钱,从不浪费一粒米。各自成家后,教育后代们都要勤俭生活,居安思危。祖母期盼自己的子女强大,不再受欺凌,教育子女们要奋发有为,要超越曾经欺负她的人,这一点,她也是做到的。而今,我的三个叔叔都居住在县城,逃离了大山,融进都市,我的姑姑们都嫁在柴方水圆的地方,生活都很富足。

  我从小就接受母亲的劳动教育,她常说那些好脚好手的人生活都搞不住,那就一个懒字作梗,只要不怕费力,哪有不富的道理。我在六七岁时,母亲就教我煮饭、洗衣,做错了就重来,直到会做为止,八九岁就带我下地干活,教我劳动技艺。父亲的教育就是要发奋读书,跳出农门。他懒得给我讲大道理,常领着我和弟弟、妹妹去背粪、挑水、砍树、犁土等,去体验“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背太阳一背雨”的农民生活。我们感受到农民确实太苦太累,内心已发了千万次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跳出农门。所幸,我和弟弟都争气了,父母亲的愿望也实现了。我们三兄妹能成才,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与小时候父母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这也是家训的力量。

  如今,我们三兄妹都各自建立了新家庭,但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是农民的儿子,我们一定谨记并传承我们的家训:“勤俭兴家,勤奋成才”。这或许是古代“耕读”思想的简化,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做到这两点,后世也能历久不衰。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