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时节忆家风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8-04-09   阅读量:

清明时节祭先烈

  本网记者 张再行

  家庭,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主题之一,更是流淌在中国人骨血里的归属感。清明节也不例外。

  一束鲜花,一壶清酒,一纸家书,搀着长辈,牵着幼儿,烟雨蒙蒙中向先辈系上最虔诚的感恩,感恩他们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我们不禁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

  爷爷说“吃亏是福”

  “爷爷,清明了,我们又来看你了。”弯腰,鞠躬,作揖,望着墓碑上的照片,市民张金琎觉得仿佛回到了从前,“不知不觉,你都走了七年了。”说起已故的爷爷,张金琎有些伤感。“每逢佳节,脑海里总是回忆起与爷爷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语重心长的教导、严厉的话语、善良的品质、乐于助人的精神一直是我们成长路上的指路碑、座右铭。”

  “在自己的印象里,爷爷总是爱带着我和姐姐在院坝里玩耍,给我们讲西游记里有趣的故事,也会教我们背唐诗,还会给我们讲述自己年幼时的经历。”张金琎说,经历过动荡年代的爷爷是大度的,经常跟我讲‘吃亏是福’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喜欢占小便宜的人,最后往往要吃大亏,要少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做到谦让平和。

  母亲用质朴教会我们做人

  担心清明出门人多车挤,火炉镇鲁家村村民郑显明一家早早便出了门,不顾狂风暴雨,去到母亲的墓前。郑显明说:“母亲是个地道的农民,几乎没有上过学,却能用她的质朴教会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郑显明童年的印象中,母亲虽然没什么大文化,却是一个生活“百事通”,她似乎什么都懂,她熟悉各种农时常识、各种农具家什、各种家务细活,即使有一些不懂的手艺,她也是一学就会。她会把简朴的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甚至把砖砌的简陋炉子都擦得亮铮铮的。

  “母亲在村里出了名的善良,四邻八舍的乡亲也会经常过来和她摆摆龙门阵。”郑显明说,母亲常常用生活中的小事,给我们讲述人生的道理,用她的质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三叔是个爱帮邻里的热心肠

  “这个凳子是三叔去世前几个月送过来的,是他亲手做的。”和顺镇金坪村的陈亚琼指着堂屋的一把椅子向记者说道,在邻里家中,像这样由三叔亲手做的器具还有很多。

  在陈亚琼的记忆里,三叔会的手艺很多,做板凳、打草鞋、编背篓……因此,他几乎承包了邻里几家人生产生活用的器具、农具。

  “每到农忙季节,总会有人前往三叔家,希望他能帮忙编一两个背篓、簸箕等。”陈亚琼说,有时来的人会自带需要的材料,有的人却只捎来一句话,但不管怎样,三叔都会高兴地应承下来,等下一次人们去的时候,总能拿走他需要的东西。“远亲不如近邻,能帮别人做一点的就帮一点。”在三叔的心里,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