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小伙张乾江自掏腰包,一个人耗时17天践行诺言
“我要为老家修条路”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8-04-03   阅读量:

张乾江正在修路

  本网记者 唐 敏

  3月28下午,黄莺乡双河村国强坝组张显沟(小地名),随着回荡在山间多日的挖掘机轰鸣声戛然而止,一条蜿蜒而上、坡陡路急、崭新的黄泥巴毛胚路诞生了。

  80岁的刘长明老俩口扶着墙壁站在家门口,两眼盯着蜿蜒的新路,嘴里不停念叨着“家门口终于有条像样的大路咯,感谢乾江,感谢乾江啊。”

  刘大爷感谢的乾江就是同社村民,34岁的小伙张乾江。这条毛胚路,就是张乾江自掏腰包刨出来的。

  大家的感谢,张乾江记在心里了。但他自己心里明白,修这条路,其实是践行自己的一个诺言

  “有机会有能力时我一定为老家修条路”

  海拔近800米的张显沟山高沟深,地广人稀。多年来,山沟里的人要外出赶黄莺乡场,得先走一个小时左右的“毛毛路”(即仅有二三十厘米宽、两边都是杂草的崎岖山路),到武道路主干道上,再等侯过往班车来到乡场。

  “走‘毛毛路’很老火,经常碰到蛇,一到下雨天裤子要遭打湿透。”提起修路的初衷,张乾江一句话概括:基础条件太差,出行太不方便。

  的确,因为路不通,张显沟一直与贫穷为伴,除了依靠土地自给自足外,根本谈不上产业发展,挣钱致富。

  山沟里的人都想奔出大山,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老人则跟随子女出山,渐渐地,原本17户80多口人的张显沟,如今只剩下刘大爷老俩口独守大山。

  张乾江也不例外。14岁初中还没毕业的他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这些年,凭着踏实肯干,他先后学会了修车、开车、开挖掘机等技术活,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2008年,还把老人接到黄莺乡场镇居住。

  人走了,地也荒了。每次回老家看到杂草丛生的山坡,张乾江的心里倍感凄凉。

  “只要有机会,自己稍有能力,我一定努力为老家修条路。”这是张乾江在心里默默许下的誓言。

  “修路,就自己一个人干”

  张乾江要一个人修路的想法,不是说说而已。

  因有开挖掘机的技能,张乾江和表叔程明合伙购置了一台挖掘机,且自己兼职操作手经常奔走于各大建设工地上开展挖掘作业。

  3月初,正在工地施工的张乾江听闻一个大好消息:乡政府今年有硬化村道路的计划。

  “意思是如果老家有条路了,就有硬化的机会?”张乾江没有犹豫,立马与亲友道出自己多年的想法,“这么好的机会,浪费了好可惜。”

  “修路,就凭你一个人?要逞能出风头?”“修路,自掏腰包,那得好几万呢!”面对亲友的质疑,张乾江没有退缩,他粗略的合计一下:从山脚到山顶开挖公路距离约3公里,如果不请工人自己干,只出油钱、材料钱、挖掘机损耗,十来万元绰绰有余。

  “要不是迫不得已,哪个愿意背井离乡?我觉得老家穷,就穷在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要致富,必须先修路,那里是我们的根。”张乾江的一席话,句句说到了亲友的心坎上,获得“全票”支持。

  得知张乾江要为老家修路,村委会、全体村民都非常支持,涉及修路的土地问题,一路“亮绿灯”。乡党委政府也明确表态,只要路通了,就一定将此路纳入今年硬化计划中。

  得到一致同意后,3月12日一大早,张乾江开着挖掘机向张显沟进发了。

  “路修好了,我一定回家带头发展产业”

  一个人的奋斗是孤独的,即便有轰隆隆的机器声回荡在山间,但张乾江却乐此不疲。

  为了节约时间,每天中午,张乾江就在路边拾捡干柴生火,用水壶烧矿泉水泡方便面解决午饭,吃完后就继续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3月28日,耗时17天,一条长约3公里、宽约4米的蜿蜒毛胚路终于完工了。

  “表叔,路修好了。”返回到工地上,张乾江第一时间向程明通报自己的成绩。

  回到家,张乾江笑呵呵地向老婆算了一笔修路账:挖掘机租赁20000元,燃油费20000元,管材5000元,拖车费1500元,自己操作节约了工钱4000元。张乾江打趣地说,“预计要10万,结果没用到。这些钱就当我的私房钱,我以后自己少用点,再多挣点补上。”

  而今,路通了,村支两委也正在积极与乡党委政府协调硬化工程。

  对于大家的齐声夸奖,张乾江显得很不好意思,他说,干这个事情,也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就是等路硬化后,自己想老家把荒废的土地流转起来,种植果树,喂养山羊,发展产业,算把自己的根留住。“现在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大山能把走出去的年轻人吸引回来发展产业,带动村民们共同致富,那我修这个路就更值了。”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