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垂涎欲滴的草莓
王成华摘除弱果
本网记者 唐敏
“像这样的弱果、小果就要摘掉,这样才能让正常的草莓吸收到更多的营养,长得更大更好。”3月27日,正值草莓成熟的季节,仙女山镇成懿草莓采摘园的负责人王成华正在塑料大棚里仔细查看草莓的生长情况。
见到王成华的第一眼,记者很难将眼前这位皮肤黝黑、略显疲态、衣着朴素的男人,与大家口中能干的“王老板”联系到一起。似乎是看穿了记者的疑惑,王成华笑着说道,“既然选择搞农业,那就要沉下心来,挣辛苦钱,做良心事,让市民朋友吃上放心食品。”
外出打工悟商机
王成华的老家在火炉镇车坝村。1992年,王成华便开始种植草莓,当时虽然产量不错,但经济效益却不太好。1994年,王成华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养家,工资最高的时候每个月能拿到6000元。虽然经济收入十分可观,但王成华也有自己的打算,工资再高,也是打工仔,背井离乡,不如自己回家创业当老板。
没想到,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2000年腊月里的一天,王成华在浙江省东河乡跑运输途中,看到路边有人正在售卖草莓,而与武隆不同的是,当地的草莓园上面都搭着简易的塑料大棚。好学的他立即下车跟当地的农民们攀谈起来。
这一问,彻底惊呆了王成华!“我家的草莓最多卖8元一斤,一亩最多收入也就8000元左右,他们的草莓零售价居然达到20元一斤,每亩至少能收入3万元。”在心里盘算一番后,王成华便有了主意。“莫说武隆,重庆也还没有这种操作。我要是把技术学到手,按照这种方式回家种草莓,那还不比打工有赚头得多。”
屡败屡战不放弃
说干就干,在实地考察认识到塑料大棚的优势之后,王成华随即回到火炉老家,从浙江引进名叫“丰香”的草莓种苗,并依葫芦画瓢搭建塑料大棚,种植了约2亩的草莓。“当时四周用木头,顶部用篾片拱起,最上面搭的塑料。”没成想,第一次创业,就遭遇了“滑铁卢”。“搞农业,没技术的人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但只要肯学肯干,我相信总会成功。”抱着这样的念头,王成华数次辗转在浙江、成都等地学习取经,学习先进的草莓种植技术。第二年,王成华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不仅填补了之前的亏损,还净赚了1万多元。
在那以后,王成华的草莓园一直维持着2亩的种植面积。
2014年,王成华第一次扩大种植规模,就遇上了较为严重的病虫害,草莓损失达45%左右。当时他准备加大投入、扩大规模,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我是家里的小儿子,三个姐姐都已出嫁,父母也都70多岁了,她们怕我盲目扩资失败的话,会拖累他们。”但王成华不为所动,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开弓没有回头箭,坚持一定会有效果。”
2015年,考虑到仙女山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往来游客众多,王成华以每年900元一亩的租金在仙女山镇白果村曲家坝组流转了20亩土地新建了大型草莓园,走以采摘体验式为主的销售路线,深受市民朋友欢迎。“从2月份开园到5月底,平均每天能卖出100多斤,最多的时候一天卖出400多斤,一年下来,赚个二三十万不成问题。”看着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采摘,王成华难掩心中的喜悦。
放眼未来谋出路
现在,在仙女镇白果村,只要一提起王成华,大家都知道他是种草莓的,并且规模比较大。但在外走南闯北、见多识多的王成华显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如何提升草莓品质,为顾客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是他日夜思考的难题。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王成华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各乡镇相继有人开办草莓采摘园,体验采摘、亲子游已不再稀罕。为此,今年下半年他打算引入进口的“红颜”品种,从种苗环节进一步改善草莓品质、增加草莓亩产量。“和现有的品种相比,它结果率更高、果形更为端正,花期也大大提前,有利于延长采摘期。”除此之外,受场地限制,王成华还希望在现有的基础上,争取扩大面积在草莓采摘园旁设立相应的儿童游乐设施区、休息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前来采摘草莓的市民提供更多的便利。
“前不久我申报的‘绿色食品’认证材料已经提交上去了,相信有了这块‘金字招牌’,市民朋友们对我们的草莓会更加的认可。”提起未来,王成华眼里有着掩不住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