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武隆人】李朝儒:我把一生献军营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8-03-21   阅读量:

李朝儒

  本网记者 徐强

  人物名片:李朝儒,前武警成都指挥学校校长。

  简介:武隆区长坝镇人,1960年1月参军入伍,从班长、排长、连长、团长一直干到副师长,曾先后担任原四川武警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原武警成都指挥学校校长等职,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军营。

  感言:听党的话,按党的政策办事,用党的要求和希望来鞭策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工作才会有成绩,才能跟上党的要求。

  有人说,军营是革命的大熔炉,能够把一个个热血青年百炼成钢,变成一名坚定的革命军人。这话一点也不假,从武隆大山里走出去的李朝儒就是其中之一。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几十年摸爬滚打,将他锻造成一个铁骨铮铮的副师级军队干部,他用山里人不怕苦不畏难的精神书写了一段不寻常的军旅生涯。

李朝儒(左四)工作旧照

  A 山里郎结缘军营

  1941年6月,李朝儒出生在长坝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4岁跨入学堂。他先后在长坝镇简村第六堡国民小学、长坝私塾、岩上小学等地念过书,《增广贤文》《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等书籍是他幼年时期的最爱。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中庸讲的是天下的正道,那个时候可能根本不懂,但是我全背下来了。后来再去回味那些书。才发现,那些书到现在对我都有极大的益处,教会我如何为人、做人、立人。”李朝儒回味起读书生涯感慨颇多。

  李朝儒家有六姊妹,加上父母一家有八口人。作为家中的男孩子,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那时候农村没有钟表,鸡一叫父母就叫他起来煮饭,因为个子矮,他需要站在凳子上才能高过灶台。照顾好弟弟妹妹们吃完饭后,他要做完煮猪草、喂猪等活儿后才能背着书包去上学。

  上世纪50年代,政治解放初期,我国大多数地方百废待兴,老百姓生活水平低下。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村社,人们普遍缺吃少穿,大家都处在最艰难的时期。对于那段岁月,李朝儒说,困苦的生涯里,读书就像黑暗中的火炬,指引着他前进的道路。

祝福家乡

  1957年,李朝儒在长坝读完高小后,年仅16岁的他回到了农村。读过私塾,上过高小,会写借约、当约、福包之类的文书,在村里已经算得上一个地道的文化人。文化人自然受尊敬,当年年底,他被推荐到武隆电影放映队二队工作,负责给鸭江、平桥等地的群众放映电影。年纪小,身子弱,摇发电机都很吃力,但他一直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受到普遍肯定,这也让他小小年纪便当上了大队会计。

  “不管在学校、农村,还是当大队会计,当电影队放映员,组织给我提供了不少帮助、给了我学习锻炼机会,为我在后面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讲述起旧时的经历,李朝儒至今历历在目。

  1960年1月,李朝儒在白马街头,无意中看见了部队在征兵,当兵的念头立马袭上心头,那年他18岁。没有询问父母意见就独自报了名,填完表,做完一步一步检查,直到被通知入伍时,父母才得知他报名参军的事情。

身着军装的李朝儒

  B 艰苦磨砺铸尖兵

  走进军营,李朝儒的第一站是涪陵公安大队。军营里的生活紧张而热烈,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天地,这让李朝儒感到新奇,同时也感到紧张。

  “一到部队,给我两种感觉,一是当兵三顿饭吃得饱,比当农民强,我安心;第二军营互相竞争激烈,大家都很上进。”李朝儒告诉记者,刚入军营的能力恐慌让他感到紧张,但是他坚信,只要努力学,就不会比别人差。

  干一行就爱一行,并且要干好干出色,这是李朝儒幼年时期便树立的人生信念,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3个月的新兵训练任务完成后,李朝儒分到了连队。在充满你追我赶气氛的连队,大家都争先恐后,李朝儒自然也不甘示弱。强烈的上进心,让他从进连队开始就立志成为部队标兵。通过几个月新兵连的艰苦训练,他成功收获了从军生涯的第一枚好战士奖状。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彭水、秀山、酉阳等地还残留着许多土匪,李朝儒所在的连队正好承担着剿匪的任务,特别是酉阳一带的土匪,让他们费了不少功夫。为了打击藏在岩洞里的土匪,连长带着他们从秀山的溶溪到酉阳的龚滩,长途奔袭作战。从开始的白天行军,晚上睡觉,到后面的白天睡觉,晚上行动,李朝儒跟着部队最多一天要跑160华里。

出彩武隆人采访组

  “说不苦那是假的,当兵的行军不脱鞋、不脱袜、不脱衣服,背着背包就淌河过水,胶鞋十几天就穿烂一双。”李朝儒说,军营虽苦,但是每一步成长都让他感到充实。

  1962年8月11日是李朝儒永远铭记的日子,那一天,他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他也成为了班长。从那之后,他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每一项任务他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每一次冲锋他始终挺在前面,在这样的表率下,他所带的班被评为“四好班”,正是因为这种坚定的政治定力和过硬的素质,1964年5月,李朝儒当上了排长,成为所在大队中最年轻的排长。

  每一次升级变格都时时为李朝儒敲响警钟。上为组织分忧,下为士兵着想,他利用空闲时间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管理能力和战斗能力。从涪陵到垫江,从垫江到秀山,工作地点在变,但是他管理的队伍作风始终不变,始终展现出一股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因着政治过硬,能力出众,1968年,全国部队大换防时,李朝儒被破格提拔为连长,调往乐山市嵋山县驻守。1971年,李朝儒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独立营三连连长。1974年5月,他又被破格提拔为独立营营长。1975年7月,他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任副团长,驻守四川。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李朝儒以一个革命军人的眼光和智慧努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跟着党的正确路线走,组织信任我,我就必须对得起肩上的责任。”

  1983年,接受组织安排,李朝儒被任命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四川省军区第六支队支队长,升级为正团级军官,管辖着2000人部队。在1986年到1987年,他还先后担任雅安地区支队支队长和武警四川总队一支队支队长,担负着川、康、藏一线和新疆部分区域的社会维稳重任。

全家福

  C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990年,根据组织安排,已经49岁的李朝儒被任命为武警成都指挥学校校长,成为该校第二届校“一把手”。

  “一是干排长的时间长,二是长期担任教员,对部队很熟悉,每当部队分区需要集训干部,就把我调去当教头组长,我就负责培训几个教员。”李朝儒告诉记者,刚开始他总觉得他低学历,到大学任教不够格,直到后来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部队需要的不仅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更需要有丰富部队管理经验、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实干家。在其任职期间,武警成都指挥学校在他的领导及管理下,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编制的教学片受到武警总部的表彰,并成为武警部队及解放军部队基层连队的教学示范片,学校从初级指挥学校升级为大专学校,并实现了首次招生,跃上了全国武警指挥学校的先进行列,学校及其本人的先进事迹先后在武警部队《武警学术》及解放军《军事学术》等杂志上受到表彰及推广,实现了他自己所说“平庸就是失职,干事业就要出成绩、创一流”的豪言壮语。

  “要说成才,离开了党组织的帮助和教育,我没有今天;没有群众的支持,也没有我的今天。”李朝儒说,作为一名革命军人,只有听党的话,严格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去学习和工作、做人和做事,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军人,才能做出好成绩报效祖国。这是李朝儒从军几十年来最深刻的人生心得。也许,这也正是他从偏远大山一个普通的农家娃成长为一个军队副师级领导干部的人生秘诀。

与身边的人交流

  在李朝儒的人生字典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可以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这,就是一个革命军人的铮铮铁骨,也是一个共产党人最高的人生境界。

  1997年,李朝儒从武警成都指挥学校学校光荣退休。退休后的生活清闲了许多,但是他始终坚持每天看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命运,他说即使离开了工作岗位,他也随时准备着为党和祖国战斗到最后一刻。

  军旅生涯中,他军务繁忙,很少回家,即使这样,谈到家乡武隆的时候,他浓浓的思乡之情自觉地流露出来。“树愈高大,愈离不开泥土;人愈年老,愈思念故乡。”这是他对家乡最深沉的思念。

  “武隆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得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得很快,特别是武隆的仙女山、芙蓉洞、天生三桥和龙水峡地缝,名声在外,家乡的巨大成就让我们在外的武隆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祝愿武隆明天越来越好。”面对家乡媒体,李朝儒动情地说道。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