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兴趣班填满孩子的童年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8-03-19   阅读量:

孩子正在练习跆拳道。

  本网记者 蒋红兰

  “开学才两天,媳妇就给孩子报了四个兴趣班,不仅报了数学,还有钢琴、舞蹈、画画,她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3月14日,我区一市民大吐苦水,对于家属的行为有些不满,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无独有偶。3月16日,另一市民也有类似吐槽:“孩子5个月大!老婆硬花1万多去上早教班,有什么用呢?早教班,不就是教孩子唱唱歌,讲讲故事,做做游戏,犯得着花这价钱和精力?”这位市民表示,本来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宽裕,对于老婆的举动有些“心塞”。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大多数家长此举的出发点。然而,让各种早教班、兴趣班、补习班填满孩子的童年,真的就能让孩子跑得更快更远吗?

  赞成声音:

  培养兴趣要趁早

  正在城区就读五年级的小李同学,这学期特别郁闷。周末妈妈给她上午报个绘画班,下午报了舞蹈班和书法班,“忙得像个陀螺。”

  虽然有怨言,但孩子也只能强忍着心中的怒火,撅着嘴把兴趣班上完。

  “我没心疼钱,你还这么不高兴干嘛呢?”小李的妈妈说,一年兴趣班花费上万元,目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得到全面发展。看着身边的孩子都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自己如果“按兵不动”自然会落个下风。

  此外,小李的妈妈认为,作为家长,应该尽可能给孩子创造良好条件,“不留缺憾”。她说,自己就是个例子,小时候比较喜欢乒乓球,可碍于没有工具没有场地,只好作罢,成年后想学打乒乓就感觉困难多了。没有一技之长的她,在单位始终觉得“低人一等”,尤其是在联欢晚会、才艺展示等活动中,这样的感觉更甚。

  记者随机走访了20位学生发现,正在学或者学过兴趣班、补习班的人数占19人,同时学两种以上兴趣班的占16人。

  反对声音:

  不让兴趣变无趣

  “小孩子需要童真,需要去接触大自然,需要和同龄人交往,而不是让他们的心智因为兴趣班或者学习上的压力过早变得成熟,这样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提到如今孩子们上兴趣班、补习班的现象,从事教育工作的70后代表王强颇有微词。

  他说,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就像70年代、80年代的孩子上山下坡满山跑,永远是值得珍藏的回忆。而现在,孩子们享受童年快乐的权利正在逐渐被剥夺。他了解的好多孩子,对所谓的兴趣班其实根本没有兴趣,只是敷衍了事完成爸妈交办的任务。周末本应是拉近与孩子距离、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的好机会,然而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越来越难以实现,值得深思。

  当然,他也表示,有些孩子如果的确对某些方面充满兴趣,或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产生了兴趣,作为家长当然应该大力支持。有条件的话,家长还可与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提高。

  他强调,最好还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或者通过交流达到共识,而不是家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进孩子的人生规划。

  参考建议:

  理性对待不盲从

  记者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等不同人群,并查阅了网上一些资料,整理出了“三个不”,或许对为兴趣班、补习班而纠结的父母能有一些启发:

  一是不强加。兴趣班应该是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家长的兴趣。有的家长自身存在没有实现的愿望,希望让孩子实现自己当初的理想,而不顾孩子自身的兴趣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对孩子来说会非常痛苦,家长往往费力不讨好,双方最后都两败俱伤。还有的家长对某领域有强烈的兴趣,或者出于世家,希望孩子能“子承父业”,但都不应该强加和强迫孩子。家长应该在了解孩子天赋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兴趣,进行科学的训练。

  二是不攀比。报兴趣班的初衷切忌不要因为爱面子,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显示自己在别人眼里有多重视孩子,从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有的家长刚开始心态很平和,只想让孩子多接受一些艺术熏陶,培养孩子的气质和情趣。但是,把孩子一送到兴趣班后,家长就被那些考级、表演、获奖等外部动机所左右,马上变得功利起来,违背了自己当初的初衷,也使得孩子由“兴趣”变成了“任务”,丧失了学习热情。

  三是不跟风。不要见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就跟着学什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各色各样,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喜好报合适的兴趣班。所谓的合适,指的是适合你的孩子,包括他的性格、特长、潜能和特质等,选对了也是为孩子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