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带来鱼米香——我区生态渔业发展综述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经济综合 > 正文   |   2018-01-31   阅读量:

美味的武隆大闸蟹。

  本网记者 李柏翠

  武隆,伴靠乌江,自古以来以山青水远、生态资源丰富而闻名。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近年来,武隆生态渔业发展紧紧围绕“种养加一体、农文旅融合”的思路,积极调整水产结构,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全区渔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生态渔业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成为我区农业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地方性特色产业。

  2017年,全区养殖水面1.1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3633吨。经过近年对生态渔业发展,逐渐探索出了大闸蟹生态养殖模式、棘腹蛙生态养殖模式、冷水性流水养殖模式、池塘流水养殖模式、鱼菜共生、稻田综合种养等特色渔业发展模式。

农旅融合为养殖“创收”。

  A 现代渔业不再“单打独斗”

  2017年8月,在火炉镇梦冲塘村,村民冉光圣正陪着上门买鱼的卢女士打包挑选好的鱼。“以前只有在赶集时,担起箩筐挑到场镇去卖,一天最多也只能出售100多斤鱼。哪有现在坐等上门收购安逸哦。”冉光圣笑言,能够有现在的销售市场,全靠政府帮忙做宣传,通过市级、区内各媒体的报道,让更多的客户知道了梦冲塘的生态鱼。

  梦冲塘村水质优良,即使是室外气温达到36℃,塘中水温也不过10℃。不仅如此,水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十分适合鱼类的生存繁殖。有村民介绍,梦冲塘村有一池塘,池中有一股径流约1.5米的地下水,是整个村最大的活水源头。

生态养殖。

  水质好引来大投资。2011年,梦冲塘村投入近1700万元,筑塘引泉,放水养鱼,力争打造市级渔业园区,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山清水秀、远离污染、水源丰富、水质优良的生态禀赋。

  “渔业园区的成立,让村民们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变为了‘抱团发展’。”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明说,很久以前梦冲塘的村民就在养鱼,但那时,村民多是养草鱼、鲫鱼等普通鱼种。如今,在“火炉镇渔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鱼儿种类也变得多了,已达到10余种,其中还有大鲵(娃娃鱼)、中华鲟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特种养殖。

鱼菜共生。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该渔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市级渔业园区。

  精耕细作出实效,真抓实干阔步行。如今,梦冲塘鱼年产量过1000吨,年产总值逾3000万元,占据我区鱼市场的“半边天”。今后,该地将继续借助武隆的旅游环境、火炉镇的乡村游机遇,引来游客钓鱼游玩,创立集水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让不是养殖户的村民也利用该平台赚钱。

鲟鱼养殖。

  B 生态效益可以“名利双收”

  “一袋8斤,148元,每斤18.5元!”1月20日,在市农交会武隆展区上,凤来谷品牌稻米要价有点高,但记者发现,仍然有不少市民争着购买。

  稻米生产企业武隆亿托农业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是在凤来乡800米海拔地区,采用稻田综合养殖模式种出来的有机稻米。

  稻田综合养殖模式是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利用稻田构建水产品和稻共生系统,通过人为种植、养殖、施肥、水位调控和留种、保种等配套措施,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的格局,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养殖生活生态廊道,安装频振灯诱杀害虫,降低病虫草害基数,通过养殖实现秸秆还田等方式实现绿色生态效益。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生态保护理念为武隆渔业发展插上了长足的翅膀,成为渔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区主要发展了稻鳅、稻鱼养殖模式,发展面积在3000亩左右,极大地提高了稻谷的品质,打造了鳅田稻品牌,在鳅和鱼上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除了“稻鱼同田”的发展模式,我区还在“鱼菜共生”养殖模式上做了大量探索,鱼菜共生系统中,水产养殖的水被输送到水培栽培系统,细菌将有毒物质分解成无机盐类,直接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鱼菜共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生态平衡关系,是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这样的发展也让生态效益有了“面子”,村民收益得了“里子”。

打包大闸蟹。

  我区大溪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就是运用鱼菜共生系统对养殖池塘的氮、磷进行吸收,再将池塘的排水集中到生态池,在生态池安装增氧机,进行增氧分解有机物,同时池面种植其他水生植物(如菖蒲、鸢尾),实现水产养殖的污染减排效益。通过这种方式,2017年,该流域实施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中,有效治理水产养殖污染4处。

流水生态养殖。

  延伸产业链带来“增收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业做大做强,武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渔业产业科技含量。

  为了将养殖技术带到基层,区农委每年都会多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水产养殖一线,为渔民做现场指导,以提高农民素质,推广渔业新技术和新品种,进一步优化了渔业养殖品种结构,提升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绿色的人工饵料。

  近年来,区农委还经常开展渔业技术推广、农渔民培训和科技特派员入户指导等活动,举办各类渔业产业技术培训班,提升养殖户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大力发展大闸蟹养殖过程中,我区还充分调动农村贫困户的积极性,以产业助农脱贫。近年来,通过引用“公司+基地+蟹农”的经营模式,开发养殖面积1300多亩,2017年参与养殖武隆大闸蟹农户70多户,其中有31户贫困户,特色养殖,为我区贫困户脱贫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方案。

鳅稻共生的养殖模式。

  更多农户的参与,也让武隆大闸蟹养殖规模逐步扩大。我区水淼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杰透露,今年武隆大闸蟹投苗110万只,预计产量120吨,将达到1300万产值,蟹农最低纯收入超过3万元。目前,武隆大闸蟹已通过重庆市农科院的质量检验,各项指标均达绿色产品标准。

  在“授之以渔”的过程中,我区还创新渔业产业模式,努力探索渔业增收新的增长点。

良好的水源环境造就了生态养殖。

  2017年9月20日,第三届武隆大闸蟹开湖节,在火炉镇隆重开幕。现场捕蟹、“蟹王”“蟹后”评比、品蟹、钓蟹比赛、巨型大闸蟹雕塑展、贫困大学生资助、康养生态美食汇等系列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与。“立足大闸蟹养殖,又不局限于大闸蟹养殖”。大闸蟹养殖有其生产周期,便具有效益产出的局限性,因此要扩大渔业的外延,让渔业与农业、观赏、休闲、餐饮相结合,继续提升挖掘休闲渔业潜力,增加农民收入。

  今后,我区还将逐步把渔业养殖基地打造成为一个集现场展示、游客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旅游产品销售集散地,让渔业产业成为富民惠民的重要产业。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