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出脱贫致富路——我区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纪略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8-01-10   阅读量:

好生活,更多彩。

  本网报记者 陈然

  双河镇木根村村民王小平和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吃着刨猪汤唠着家常。虽然这段时间都没有找活干,但话语间,他对生计却并不担忧。原来,王小平经营着一家农家乐,2017年夏天游客如织,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纯收入就达到了八万元。

  王小平的底气来自于我区开展的深化脱贫攻坚工作。

  深化脱贫攻坚以“示范基地强农村,电子商务活农村,乡村旅游富农村”为主要内容,不仅是推进我区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而且是深化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平台。

乡村旅游人气旺。

  土地为“媒” 搭建产业示范基地

  进入寒冬,鸭江镇龚家弯核桃基地负责人龚杰就开始在自家流转的200亩果园里忙活起来,对核桃树进行刷白、修枝、防病虫害等冬季管护,每个环节都十分用心。“这是我们的摇钱树,肯定要好好管理,致富奔小康就靠它了!”龚杰乐呵呵地说。

  自启动深化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鸭江镇在全镇规划建设了万亩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其中,作为全区75个建卡贫困村之一的青峰村建成了800余亩汉平金冠梨基地和500余亩的香伶核桃基地,有效覆盖了全村725户农户和97户建卡贫困户。

  在火炉镇的十里荷塘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负责人罗小洪告诉记者,木水村成立了曼泰农业股份合作社,不仅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科学化管理,农户还能以土地入股成为公司小股东,摆脱土地的农民,又以“基地工人”的身份在基地务工,实现双重收入和挣钱养家两不误。

电子商务发展快。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党和政府对土地承包权的保障,给龚杰、罗小洪这样的农户吃下定心丸。凤来乡万亩鳅田稻种植基地、双河镇现代山地农业示范园区、平桥镇果桑基地、仙女山镇寻梦园水果种植基地……众多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为推动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的建设,我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26个乡镇纷纷规划建设起农业与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探索出“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不断建构了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乡村旅游、有机茶叶、电子商务等产业链条体系,加速培育以示范基地为支撑骨架的优势产业集群。

体验采摘游受青睐。

  电商为“网” 创建农户增收捷径

  1月5日,重庆电商扶贫爱心购活动在重庆解放碑盛大开幕,其中,武隆展区内的羊角豆干、土坎苕粉、后坪雪莲果、文复甜柿等土货赚足了眼球,鼓足了腰包。

  不起眼的土货“飞”进城里成了香饽饽,而生产土货的村民也趁机搭上电商的快车,坚定了向美好生活迈进的步伐。

  提到电商对生活带来的变化,和顺镇海螺村的张永红最有发言权。曾经他因双腿瘫痪丧失劳动力,只能依靠每个月仅仅几百元的农村低保金勉强糊口;如今,他所开的“武隆小张网店”淘宝店,在镇党委政府、扶贫帮扶干部和众多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引导下,每年的营业收入均达到了100余万元。

  张永红依靠电商成为了身残志坚的脱贫致富典范,同时也解决了当地的土蜂蜜、红苕粉、土鸡蛋、老腊肉等土特产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特色产业效益佳。

  “现在我家的土鸡蛋、土鸡、洋芋都通过电商销售,一年下来赚了3000多元,点都没费力!”巷口镇堰塘村的村民李清樊也是电商扶贫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通过“大巷口”电商,今年他家里的农产品都变了现钱,腰包渐渐鼓起来了,对生活也越来越有信心。

  通过“大巷口”电商,95余种农副产品实现上线销售,帮助了210户贫困户和450户一般农户销售农产品。“大巷口”电商负责人杨晓明介绍,去年“大巷口”电商实现代销农产品2万多单,线上交易额150万元,线下交易额100多万元。

  “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办法(试行)》等政策扶持文件的助推下,我区紧紧抓牢电商富民的发展契机,打造了高山无公害蔬菜、羊角豆腐干、芙蓉江野鱼、鸭江老咸菜、仙女红有机茶等农产品牌,培育了京东商城‘中国特产·武隆馆‘、苏宁易购‘中华特色·武隆馆’、仙女山O2O体验馆以及大巷口等电商品牌。”区电商运营中心负责人陈明亿介绍道。

  目前,全区共建成1个区级电商运营中心,123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涵盖了75个贫困村,建成电子商务实体企业441家,定点联系农产品供应农户2000余户,同时建成了10个农产品产地配送中心,累计实现电商交易3.2亿元,直接带动5000余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目标。

生态农业带动就业。

  旅游为“引” 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赵家乡平均海拔800米,由于交通不便、产业落后,这里曾一度与贫穷为伴。近年来,赵家乡主打生态牌,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少村民搭上旅游顺风车,从农民转变成商人,吃起了旅游饭。

  同样深谙乡村旅游之道的还有白马镇豹岩村。该村充分利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高标准高起点的打造了天尺坪休闲度假小镇,2015年还一举获得了“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的称号,一时间名声大噪,万千游客慕名而来。如今,全村发展农家乐32家,接待床位600余张,年接待游客5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风情小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区委区政府统一认识,提出全区要按照“农旅融合、文旅互促、点线结合、示范引领、全域发展”的思路,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区旅游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规划打造“避暑纳凉、休闲度假、采摘农趣、梦里水乡、古寨风情”等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集中打造上百个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区委区政府的号召下,全区26个乡镇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找寻乡村旅游的路子,为建成“全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而努力。

  “区上对发展乡村旅游有一定的扶持政策,比如给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发放互助小额借款,对通过乡村旅游示范村(点)验收的村,还给予补助发展资金100万元。”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农旅融合、文旅互促、商旅联动、全域发展”的思路,我区将重点围绕旅游景区周边、旅游环道沿线、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等区域,融合打造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避暑养生”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扶贫示范线路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点),积极培育以旅游接待、配套服务、休闲农业、旅游商品等新兴业态,带动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和脱贫致富。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