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吃长席宴
本网记者 王露
阖家老小围炉嗑瓜子、唠家常……这样悠闲惬意的场景对于过去的赵家乡新华村村民杨成贵一家而言是从未有过的。“家里这么多张嘴要吃饭,一得空就要去找活干,哪敢停起耍哟。”因病致贫多年的杨成贵一家,曾经过得捉襟见肘。
如今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搭上乡村旅游发展顺风车的他,农家乐月收入3万元以上,“脱贫”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迈步进小康!
杨成贵的经历在武隆,并不稀奇。近年来,我区按照农旅融合、文旅互促、商旅联动等思路,重点围绕旅游景区周边、旅游环道沿线、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等区域,融合打造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避暑养生”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扶贫示范线路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点),积极培育以旅游接待、配套服务、休闲农业、旅游商品等新兴业态,带动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和脱贫致富。
亲近自然
农旅融合 改变乡村面貌
天气渐寒,火炉镇筏子村贫困户张生红夫妻俩却忙得热火朝天,围着自家的脆桃树刷白、修枝,一刻不得闲。
2016年8月,张生红家的12亩脆桃初挂果,亩产量2000斤,每亩毛利润为6000—8000元,12亩脆桃给他带来了7万余元的收入。盘点全年的收成,张生红乐得合不拢嘴。
在筏子村,还有52户像张生红一样靠卖脆桃脱贫的村民。而今,他们告别了土墙瓦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过上了安逸舒适的生活。
脱了贫,摘了帽。筏子村的华丽转身,得益于该镇大力打造发展的精品旅游线路和脆桃产业。
同样,该镇木水村也通过农旅融合的方式促进了全村增收致富。2016年,木水村成立了曼泰农业股份合作社,6个农业社272户村民都以土地劳力等不同形式入股,迅速形成了2300亩的产业发展基础。
共跳欢乐舞
抱团发展力量大。2016年2月,木水村十里荷塘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正式挂牌,种莲藕、养清水鱼、养螃蟹,产业发展热火朝天。
夏天,连绵10公里长的基地里荷花盛开,数千市民纷至沓来;秋天,菊黄蟹美时,基地村民的家里也迎来了乡村游客。
“游客多哟,席桌都安排在院坝里来了。”村民李如梅感慨道,“示范基地建成后,村民只要愿意干,就容易挣钱,一个个钱袋子都鼓起来了。”
效果立竿见影的十里荷塘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仅是武隆重点打造的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项目之一。
我区集中连片打造农业与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涵盖了7条串连26个乡镇、囊括农林牧渔等农业产业的精品线路。目前,已基本完成重点项目建设146个,培育打造产业示范基地68个。今年建成仙女山片区、白马山片区、火炉片区、芙蓉湖片区四条示范线路,明年建成鸭平片区和桐梓片区等三条示范线路。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构建了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乡村旅游、有机茶叶、电子商务六大“十亿级”产业链条体系,加速培育以示范带为支撑骨架的优势产业集群。
“衡量示范基地建设成效的最终标准,就是农户是否受益。这些项目的建设,让武隆的脱贫格外有底气。”副区长何林表示,以旅游为背景,加大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为游客提供各种优质农特产品,从而带动农民脱贫增收;以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带动农村、农户优选主导产业,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
民居作画
乡村旅游 撑起脱贫梦想
“脱贫不脱贫,关键看农民”。当前我区正大力实施以乡村旅游带动全区脱贫发展的重要实践同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一脉相承。
土地乡犀牛寨,是我区打造7条旅游精品路线的受益者,也是在这些旅游路线的带动下,村民曾经的穷日子,如今却像炉火般红火。
“沾了乡村旅游的光,日子一天一个样哟!”犀牛寨寨芮农家乐老板陈超告诉记者,今年6至8月,自家的17个床位天天爆满,平均每天都能收入上千元,寨中的44户人,更是户户当起了老板。
曾经,赵家乡新华村村民周书林迫于生计和妻子外出打工,一年5、6万元的收入除去开支所剩无几。在老乡口中得知村民开办农家乐创业致富的消息,周书林下定决心和妻子一起返乡创业。
如今,周书林开办了一家能同时接待80人的农家乐,月收入最高时达8万元。“空闲时还可以种地,农产品除了自己吃,还能卖给游客。”尝到旅游甜头的周书林对未来充满期待。
荷塘骑行
在武隆,还有很多像陈超、周书林一样靠着旅游带动创业致富的故事。近年来,我区结合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6个示范带,打造乡村避暑游、慢享时光游、采摘农趣游、小镇探秘游、梦里水乡游、古寨风情游、户外运动游等7条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在此基础上,26个乡镇科学布局农村村落,把传统村落、农民新村、民族村落、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等有机结合起来,集中打造100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近几年,我区紧紧围绕“梦想家园·心栖武隆”乡村旅游品牌,整合乡镇及相关企业,通过“差异化打造+造节宣传”模式,形成了庙垭油菜花乡村旅游季、火炉森林文化节和刨猪乐民俗文化节、仙女山镇“魅力仙女山”特色文化艺术展演季、鸭江鸭梨文化节、桐梓金银花节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吸引市内外大量游客前往参与、体验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去年,我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20万人次,收入突破10亿元。今年1到10月,我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19.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3.27亿元。
当前,我区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旅游做到哪里,老百姓就富裕到哪里”的效果逐渐凸显。旅游业不仅成为我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更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特色农家乐吸眼球
文旅融合 厚植扶贫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武隆扶贫的重要载体。创意文化项目不仅能留住更多游客的脚步,还能为旅游扶贫带来新的活力、丰富扶贫的涵盖面。
武隆因旅游而富,但武隆人很清楚,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观赏游无法长时间留住游客的脚步,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灵魂。
2012年4月,武隆深入挖掘地脉、文脉、人脉,成功打造了以“川江号子”为主题的“印象武隆”山水实景演出,既为游客带了富有生动的武隆文化内涵的演出,也为周围的村民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
“现在我们在‘印象武隆’入口卖点烤包谷、烤腊排骨、凉面这些小吃,一个月收入小五千不成问题”仙女山镇核桃村李姓村民告诉记者,自家的日子就跟“印象武隆”的唱词一样“腰杆子往上挺哟,嘿咗、嘿咗……”该村民说,每逢国庆黄金周等节假日,“印象武隆”场场爆满,自己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同在仙女山镇,与“印象武隆”相隔不远的石院天坑民俗村寨里,聚集了1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天坑寨子”,也是武隆文旅融合的代表性产物,而它的落户,也同“印象武隆”一样,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周围村民的生活。
农耕文化展示区
今年夏天,赵家乡的避暑游客数量再创新高,其中,新增的农耕文化展示区功不可没。
该乡负责人邓维敏介绍说“在展示区中,游客不仅能通过现场展示的传统农机具了解武隆的农耕文化,还能亲身体验当地的传统农事活动”。游客的增加,还为村民的生活品质带来了明显的改善。
“以前有的村民对于环境卫生不那么讲究,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但随着游客的增多,村民明显爱干净了。”该乡三点水农家乐老板傅小红告诉记者,因为村民清楚好环境才能带来游客,有了游客自家才有收入。
傅小红说,旅游红火后,赵家乡不止环境变好了,村民的精气神也变好了。“有的游客爱好文艺,会三不五时地搞一些文艺演出,策划一些表演,时间久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丰富。”
如今,星际未来城、阳光童年、仙女山C-MART露营集市等又一批创意文化产业项目纷纷落户武隆,国际户外运动、儿童游乐、科普教育动漫、养老养生等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基地也将扎根武隆,这些创意文化项目,也必能丰富武隆扶贫的内涵,拓宽武隆扶贫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