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刚:三获“鲁班奖”的武隆建造师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17-12-07   阅读量:

  本网记者 徐强

  人物名片:胡刚,成都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人物简介:1970年1月生于武隆县江口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1994年7月从四川工业学院(现西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先后在成都市第七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第七公司”)和成都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第三公司”)工作并担任“一把手”。其管理的3个施工项目获得国内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胡刚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管理者”“优秀职业经理人”“四川省建筑业优秀经理”“四川省优秀企业家”“成都市建筑企业优秀经理”“成都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人物感言:人一定要有自信心,要敢闯敢拼,选择正确的道路并坚持走下去,这样的人生才会精彩绚烂。

  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是成都市唯一拥有建筑业特级资质、唯一产值突破300亿元、唯一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市属国有企业,是四川省和成都市政府着力培育的大企业、大集团,旗下10家建筑工程公司人才荟萃,而从武隆走出去的胡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是集团中最年轻的经理,也曾先后担任两个公司的“一把手”,分公司遍布全国多个省份乃至海外。

  2017年10月12日一大早,在成都市第三建筑公司的会客厅,采访组见到了胡刚,他举止稳重干练、谈吐铿锵有力,举手投足无不彰显着自信和魅力。

  “国庆节我回老家待了两天,现在成渝高速通了,最快4个小时就能到家了。”谈起家乡的话题,胡刚身上武隆人特有的热情和朴实立马显现无疑,两个小时的采访里,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从“穷学生”到公司“一把手”的绚丽蜕变。

获得鲁班奖

  屡败屡战 不服输

  父亲是供销社职员,母亲是合作商店职工,在江口镇长大的胡刚比别的孩子贪玩。“上课嗑瓜子,夏天跟小伙伴游泳摸鱼,那时候可没少调皮。”说起童年趣事,胡刚笑着说。贪玩儿激发了他探索的热情、丰富了他童年的生活,却也让他付出了代价:中考落榜了!在家人的要求下,胡刚选择了复读。

  “去巷口中学读书应该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回首往事,胡刚发出这样感慨。远离了安逸的环境和贪玩的伙伴,新学校良好的学风让胡刚沉静下来,慢慢地,他发现读书比单纯的“玩儿”更有意思。

  升入高中后,胡刚的成绩常年保持年级前几名,一度被当作名校的“苗子”。可意外再次降临,高考时他又考砸了,平时能考500多分的他高考只考了430分。面对高考落榜,胡刚再次选择了复读,并成功考取了四川工业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进入大学后,胡刚和其他大学生一样,上课读书、参加社团,同时也保持了较好的学习成绩,最难学的结构力学,他考全年级第一。毕业时,他的综合成绩名列前茅。

  “我的第一份求职简历投给第五公司,被拒;第二份投给第四公司,等消息;第三份投给第七公司,录取了!”大学毕业后,胡刚仅用一天时间就找到了工作。说起自己的求职经历,胡刚说,初出茅庐,就想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事后许久,胡刚才知道,学校推荐的单位,正是他自己投简历被录取的第七公司。这种有趣的巧合,也开启了他走向集团“最年轻经理”的道路。

  工作之初,胡刚放弃了“一杯报纸、一杯清茶过一天”的“安逸”办公室工作,偏偏选择了做一个整天在泥土里摸爬滚打、工地上风吹日晒的“建老二”。大学生干工地,这在当时,没少被人“笑话”。

胡刚(左三)考察工地

  工地上的第一个职务是见习工长。本以为自己这个大学生可以轻松胜任,没想到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好多工序,刚开始还没有一线普通工人懂得多。”胡刚坦言,大学生其实只学到了自学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跟实际施工比起来相差甚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办法,必须补课!”工地上的师傅们,甚至小工都成了他的“老师”,从砌砖码砖到扎钢筋浇混凝土,他就像破土而出的种子,不断吸收着养分。

  白天的学习对求知若渴的胡刚来说明显不够,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他便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了一套《施工手册》。工友们下班后大都聚在一起打麻将消遣,胡刚却安静地躲在角落翻书。半年过去了,手册被他翻了整整三遍,从挖土到最后交工,每道工序他都记得滚瓜烂熟。很快,他学的东西就派上了用场。

  “公司让我负责建造一个面积400平方米的厂房,从设计到施工,全权负责。”胡刚说,接到任务时,他整个人都懵了,但很快,他调整情绪,全力迎战。不熟悉结构就翻钢结构书,不知道怎么画图就缠着师傅和技术负责人问,从画图到采购材料再到吊装安装,他几乎请教了所有工人。历时3个月,厂房建好了,他对建房有了形象的认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不懂就学、不懂就问的谦逊态度和敢干敢拼的工作作风,让胡刚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顺,一年半他就从见习工长升职为项目生产负责人。

  2000年,参加工作仅仅6年,胡刚就成为了成都市第七建筑业工程公司副经理;2005年,年仅35岁的他就升任成都市第七建筑业工程公司的总经理,成为成都建工集团中最年轻的公司“一把手”。

  “遇到挑战要敢干、主动干,要多学多看多问,不要怕丢脸面。”总结起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胡刚如此说道。

获选四川省杰出企业家

  精益求精 不止步

  在中国建筑行业,鲁班奖是建筑企业追求的荣誉,作为全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它只授予创建出一流工程的企业。胡刚管理的公司曾经斩获了三座鲁班奖“小金人”。

  “刚参加工作时,我只是个二排工长,但那个项目却获得了鲁班奖,能够参与精品工程的建造,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荣耀。”搭上了第一个鲁班奖的“快车”,胡刚的建筑事业风生水起。从一线工长到公司领导,跟他同一批到第七公司的同事大多离开了,胡刚则坚定地走了下去。

  登上领导层之后,胡刚先后带领企业拿下了成都市污水处理二厂和观湖国际社区8-11栋及底下室内工程两个鲁班奖,它们见证了胡刚管企治企的辉煌。

  成绩的获得,总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2005年,刚出任第七公司经理时,企业账目仅剩1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公司的正常运转都比较困难。

  “上任的第二天,我连办公室都没进,直接带人到业主单位谈判去了。”面对从业生涯上最大的挑战,胡刚聘请专业律师、清理烂账、修改‘不平等’合同,不到一年时间就收回资金8000多万元。从2008年开始,在胡刚的治理下,第七公司的账户随时保持8000万到1亿元的规模,稳定了“军心”,胡刚便开始考虑如何把生产规模做上去。

安排工作

  “固守一域,企业不可能发展,要做大做强,必须扩大规模。”从2006年开始,胡刚便开始带领企业走出成都,在全国各地开疆扩土,短短几年时间,相继在贵州、西藏、重庆、湖北、福建等地建立了分公司,甚至冲出国门,将分公司开到了非洲肯尼亚。3亿、8亿、10亿、12亿、16亿……短短9年时间,第七公司的产值规模从接手之初的3亿元扩大到1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了47%。

  2014年,集团实行干部交换机制,胡刚调至成都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任党委书记、总经理。胡刚刚接手第三公司时,资金紧张、项目潜亏严重的窘境让他夙夜难寐,短短3个月他明显瘦了一圈。

  “几个项目累计下来亏损巨大,如果不扭转,很可能导致资不抵债。”在组织企业重新对工程开展单独分析查账,修改不利条款,扭亏兑赔的同时,他还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和管理软件在内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从开工建设到项目竣工,所有成本、合同管理全部实现了远程电脑管控,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有效防范了企业的系统性亏损和人为性亏损。

  止住了亏损,他带领第三公司迅速崛起,规模最高时达到了40多亿元。“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是我做企业的理念。”胡刚坦言,他坚信依法治企,希望通过规则制度管人,让每个部门都实现分权分责,避免企业出现因人而兴、因人而衰的问题,为了这个目标,他至今仍在努力着。

胡刚

  情系武隆 不忘根

  在外打拼20多年,胡刚在领航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愈战愈勇,但他从未忘记武隆是他的根。每年国庆和春节,胡刚都会回武隆跟父母团聚,“父母在,不远游”是他对家乡最朴实而又最深情的眷恋。

  “武隆的发展非常快,快到基础设施不能承载。”胡刚坦言,近几年,武隆发展迅猛,但是在利用老乡资源上还有所欠缺。很多在外有实力的老乡愿意将资金带回来为家乡建设出力,反哺武隆共同发展,却找不到平台,“希望家乡能为在外打拼的武隆老乡提供系统性支持和引导,畅通渠道,为家乡的发展注入鲜活动力。”胡刚这样说道。

  “成都建工集团的工业化建筑技术属全国一流,在西南地区更是首屈一指,如果家乡未来在装配或建筑方面需要技术和施工力量支持,我们很愿意参与其中。”胡刚介绍说,当前我国建筑业正在大力转型,环保、节约能源型施工将是建筑行业发展方向,未来重钢结构、轻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所有配件实现工厂预制,现场吊装安装,而他所在的成都建工集团可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在外的武隆人都希望武隆越来越好,也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出一份力。”胡刚说,如今的武隆旅游名声在外,历史的辉煌表明,凭着家乡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愿意干、认真干、努力干,武隆这座小城也能释放别样的魅力,他祝愿武隆各项事业跟旅游一样发展得红红火火。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