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郑静娅 徐强
“脱贫不脱贫,关键看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发展战略。那么,如何结合武隆实际,实现全区乡村振兴?当前我区正大力实施以乡村旅游带动全区脱贫发展的重要实践。
近年来,我区将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以建设“全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依托“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高标准建设一批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带领全区人民走上全民兴旅的发展路子。
精品路线+示范村
差异化路子通了
立冬后的清晨,气温有些低,土地乡犀牛寨寨芮农家乐内暖意融融,主人陈超正与几位客人围着火炉聊着天,十分惬意。
没人会没想到,以前的穷山僻壤,如今却像炉火般红火。犀牛寨是我区打造7条旅游精品路线的受益者之一。
“沾了乡村旅游的光,日子一天一个样哟!”陈超告诉记者,今年6、7、8月,他家的17个床位天天爆满,平均每天都能收入上千元,寨中的44户人,家家都在家当起了老板。
近年来,我区结合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6个示范带,打造乡村避暑游、慢享时光游、采摘农趣游、小镇探秘游、梦里水乡游、古寨风情游、户外运动游等7条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在此基础上,26个乡镇科学布局农村村落,把传统村落、农民新村、民族村落、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等有机结合起来,集中打造100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以精品路线串起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才能打响全区乡村旅游品牌。”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几年,我区紧紧围绕“梦想家园·心栖武隆”乡村旅游品牌,整合乡镇及相关企业,通过“差异化打造+造节宣传”模式,形成了庙垭油菜花乡村旅游季、火炉森林文化节和刨猪乐民俗文化节、仙女山镇“魅力仙女山”特色文化艺术展演季、鸭江鸭梨文化节、桐梓金银花节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吸引市内外大量游客前往参与、体验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2016年,我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20万人次,收入突破10亿元。今年1到10月,我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19.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3.27亿元。
景观打造+设施配套
乡村发展道路宽了
“现在寺院坪公路通了,观赏万亩竹海,体验风车风情可方便了。”今年夏天,重庆主城的退休老人陈金秀再次来到和顺打厥村避暑。
“现在公路宽了,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不仅游客爱来,村民的生活也大变样。”对于打厥村的变化,村主任汪明是亲历者。
寺院坪开发以前,打厥村俨然一座荒山,山路崎岖艰险,群众难得出趟山。随着寺院坪景点的打造,打蕨村的基础设施也发生了变化。6.5米宽的乡村主干道全面硬化,15公里的村社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政府投入修建了45个大大小小的蓄水池,铺设管网21000米,家家用上了自来水……
目前,打蕨村有农家乐80余家,观光亭、休闲广场、垂钓点、登山步道、露营基地、购物、医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种新型的“银发度假”方式和“突出一个极核、拉动两条廊带、建设三大园区”的动态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和顺镇党委副书记郑传国告诉记者,近几年,和顺镇以全域旅游为契机,以打造“重庆市乡村旅游银发度假基地”为切入点,将“银发度假”方式向深度和内涵延伸,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镇配套设施实现质的飞跃。
当前,我区乡村旅游干道公路、支线公路以及乡村旅游村(点)的道路交通建设有序推进,各乡村旅游示范村(点)通达率达到100%,通畅率达80%以上。农村综合环境专项整治加快推进,安全饮水进一步改善。 (转二版) (接一版)旅游发展到哪里,老百姓就富裕到哪里。
7条精品线路沿线中,停车场、道路及旅游标识标牌、观景台、摄影点、旅游厕所、景点步游道、旅游商品店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建设,全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
精品服务+规范管理
“幸福候鸟”扎堆了
双河镇平均海拔1300多米,夏季凉爽的气候和生态高山蔬菜让该镇成为避暑天堂。其中木根村更是成为避暑“候鸟”的首选之地,该村95%以上的农户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380多户农户开办了农家乐或乡村旅馆。
村民王小明是受益的贫困户之一,今年仅夏季三个月,他家的旅游收入就达到了10多万元,这比他以前两年的收入还高。
这样的变化跟“幸福候鸟工程”直接相关。
过去,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逐年递增的旅游度假人口的管理与服务问题,成为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棘手难题。“乡村旅游搞不搞得好,关键看能不能留住游客”当地政府深知,“留住了游客,管理服务跟不跟得上”也很关键。
2015年7月起,一个专门针对提升旅游度假人口管理与服务水平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程——“幸福候鸟工程”在木根村启动试点,通过创新“1+2+N”模式,构建服务管理“网络”,对游客实施了全程化服务,以前散点式服务逐渐走向精细化管理,彻底留住了游客的心。
“游客有人管,群众共同参与管理”。当前,幸福候鸟工程已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双河镇、赵家乡、和顺镇等涉旅乡镇全面推开,引领着周边避暑“候鸟”不断向我区扎堆。
除了强化旅游管理外,近年来,我区坚持集中培训、选调学习、送教上门,以及农村现有人才与企业、院校输送人才结合等方式,着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全区旅游服务软实力。
当前,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区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旅游做到哪里,老百姓就富裕到哪里”的效果逐渐凸显。据统计,近年来,通过旅游拉动扶贫,全区消除贫困村48个、贫困人口9.2万余人。如今,旅游业不仅成为我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更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