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江波:放不下回报家乡的初心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7-11-21   阅读量:

付江波

  本网记者 王蓁

  人物名片:付江波 高级工程师

  简介:1963年生于原武隆县巷口镇,1979年从重庆钢铁学校电气化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冶金工业部十八冶(简称十八冶),一干就是35年。期间,他带领施工队主攻专业技术难题,参与建设了南坪国际会展中心等大型项目。现任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感言:从武隆走出来,就要有武隆崽儿敢拼敢闯的精气神。

  位于重庆大渡口区西城大道上的中冶建工集团,成立于1965年,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大型骨干施工企业,主要经营国内外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迄今已有52年历史。走近大厦,能真切感受到它的威武大气。

  “你们好,热烈欢迎咯。”刚到大堂,便听见了一口纯正的武隆腔,虽未曾谋面,但我们一眼就认定了他就是我们此行要采访的主人公付江波,白衬衫、黑西裤,花白的头发,亲切的笑容,干练中透着亲和。

  在付江波的带领下,采访组径直上了22楼,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我们企业是央企,这栋大厦荣获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简单寒暄后,我们与付江波的“高空”对话就开始了。

主持召开会议。

  1 第一次“露脸”的尴尬

  付江波是地道的武隆“街娃”。1963年出生于干部家庭的他,对于小时候,他有两点深刻的印象,一是父亲经常下乡,很少管教自己,成长环境相对宽松;二是自己是“学霸”,在武隆就读小学中学阶段,一直都名列前茅。

  “虽然那时候自己是武隆城头长大的娃儿,但中学毕业之前最远只到过鸭江、土坎、羊角。”付江波说,那时候的自己,努力读书的目标,就是走出大山长见识。

  1979年,付江波如愿了,他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考上了一所省属中专类学校重庆钢铁工业学校电气化专业,开始了三年的重庆求学路。毕业后,付江波被分配到十八冶机电公司。

关心职工。

  付江波回忆说,自己一上岗就任技术员,很多有资历的工友不服气,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产生怀疑。

  1991年,天津市冶金局第一轧钢厂首次引进美国冷轧技术,需要专业安装团队操作。有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专门负责设备安装的付江波和工友们主动承接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接到图纸那一瞬间尴尬了,全是英文,更何况还有其他专业团队在同台竞技。”也许是骨子里那股不认输的倔劲“作祟”,面对困难和同行的质疑,28岁的付江波没有放弃,带领工友们仔细研究每个零部件,“吃饭的时候讨论,晚上休息时也在思考,没人要求也自觉加班。”

  10个月的艰辛付出,让付江波和工友们一炮走红。

慰问退休职工。

  2 而立之年的选择

  十年的电装队工作经历,让付江波受益匪浅,不仅业务水平进步很大,还结识了很多行家朋友。1992年至2000年间,付江波得到了多岗位锻炼。

  1996年,付江波临危受命出任十八冶机电公司副经理,全面主持公司工作。

  “当时的工作已经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技术,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利益。”付江波说,当时受大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已濒临倒闭状态。到1999年,企业累计亏损数亿元,资产负债率近100%,员工工资拖欠最高达36个月。

  提起那段往事,付江波感慨地说,那段岁月真的很难,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职工有活路干,每月有工资发。而发不出工资时,自己被职工指着鼻子骂娘,再憋屈也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吞。

  其实,刚刚30出头的付江波也可以不用承受这些委屈,因为其他企业已向他抛出橄榄枝,给他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但付江波委婉地谢绝了。

  对于这个选择,付江波从没后悔过,“人要讲良心讲感情,企业培养了自己,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应该与企业共进退,而不是放弃。”

学生时期的付江波(第二排左起第三位)。

  3 没有退路的挑战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付江波遇到的挑战还在持续加码。

  2004年初,逐渐扭亏为盈的中冶建工接到一个大订单,承建南坪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以下简称会展中心)钢结构建设项目,付江波奉命出任现场施工领导小组组长。

  付江波对当时的情况做了简单描述,会展中心钢结构建设总量是11000吨,仅吊片就重达9吨,管桁架单片长132米,重达90吨,空间组对难度大,在重庆乃至全国都没有可模仿的先例。

中冶建工大厦。

  “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当时真是‘压力山大’。” 面对挑战,付江波没有退路可言,“这一仗,事关企业的整体发展,只能胜不能败。”

  于是,付江波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奋战,看图纸、出主意、鼓士气。仅7个月,付江波就带着工友们出色地完成了此项任务。

  2005年10月,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在会展中心如期举行,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124个城市在这里举行盛大集会。同年,该项目得到了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中国优质焊接工程一等奖。

  “每次经过会展中心自豪感油然而生。”付江波说,虽然自己做的事不大,但也算自己为这个城市尽的微薄之力。

介绍项目建设。

  4 回报家乡的愿望

  作为在企业工作了35年的元老,年过半百的付江波本可以放慢脚步稍事休息,但他却不服老。

  “我还有为家乡作贡献的愿望没有实现,所以更不能停下来。”付江波微笑着说,现在,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正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自己主管市场开拓,还想回到家乡,投身家乡建设。

  付江波说,虽然自几年前父亲去世后,自己回武隆的次数相对减少些,但每次回去都欣喜于家乡的变化,尤其得知武隆升区,倍感骄傲。

  付江波提到一个小插曲,今年清明节,自己和家人慕名到火炉镇筏子村去买脆桃苗子,才得知了全国劳动模范申建忠十几年开垦荒山、背土种桃的精彩故事。

  “武隆‘角’,武隆人更是越来越‘角’。”

  付江波说,武隆有今天的发展,就是武隆人靠敢想敢干的精神干出来、拼出来、闯出来的。武隆有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武隆人要倍加珍惜当前的发展机遇。而自己作为一名建设者,一直想为家乡建设出力,虽然现在心愿还未了,但自己一定不会放下,只要武隆有需要,将不遗余力为家乡献计出力。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