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贫困群众中去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17-10-24   阅读量:

没有贫穷的美丽乡村

  本网记者 蒋颖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脱贫攻坚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考验扶贫干部的担当精神和创新实干能力。对于负责任有担当的干部来说,扶贫是需要动大脑筋、下大力气的苦活累活。从另一角度来看,扶贫也是体现干部自我价值、功德无量的好活。

  自我区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全区8912名干部结对帮扶1.6万户建卡贫困户,他们高喊——走,到贫困群众中去!

路修通了

  1 沉下心 结对帮扶进村入户

  农村工作要上去,干部必须要下去。

  自2015年启动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区按照中央、市上系列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紧紧围绕市委统一部署,结合贫困村实际,针对75个市级贫困村,全覆盖选派75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全区12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组建26个扶贫集团,对口帮扶26个乡镇。按照市管干部帮扶10户、区管干部帮扶5户、其他干部帮扶1-2户的标准,组织8912名干部结对帮扶1.6万户建卡贫困户,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不让扶贫有盲区。

  一场前所未有的“结亲”帮扶行动,迅速在全区上下展开。

  “家里有什么实际困难?”“村上的产业发展怎样?”“对村上发展有什么建议?”……要脱贫,首先要精准识别,从驻村的第一天起,火炉镇万峰村“第一书记”周伟便马不停蹄走田头、进农家,了解社情民意,感触百姓寒暖,倾听群众心声。在一个月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该村的每一户。他说,“只有走到群众身边,才能听到最迫切、最需要的声音。”

  “我们村的干部办事还算公道,就是村活动是离家距离远,办事不方便。”“村上的柚子苗马上要冬管了,我们缺技术,需要林业专家的帮助。”……面对没有架子的帮扶干部,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

  进村入户,宣传政策、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扶贫干部率先从调查研究入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帮助群众寻找发展思路。驻村扶贫工作队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饥饱冷暖,就这样与身居城区的党员干部紧密连接在一起。

  全体帮扶干部真正俯下身子,吃农家饭、观农家事、察农家情,与农民群众拉家常、摸实情、交朋友,全区上下呈现出一派“干部在一线工作、政策在一线宣讲、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的新气象。

走“亲戚”

  2 暖了心 政策“春风”刮进家门

  清晨,文复乡西山村贫困户陶洪志正在家里忙着清扫院坝。

  “小雷来了,快进屋坐。”看到帮扶干部雷岗往自己家走,陶洪志热情地打着招呼。

  陶洪志今年54岁,家里3口人中,老人患有脑血管堵塞,孩子要上学,家里仅靠栽种庄稼维持生计,一家人生活捉襟见肘。2014年,陶洪志一家经过村民票选评为贫困户。

  曾经因学、因病成为贫困家庭的他,如今靠着种植烤烟,不仅成为“脱贫典型”,而且在生活上也变得越来越好。

  “能脱贫,全靠小雷给我‘撑’起的,实在是很感谢他为我们家做的事情啊。”陶洪志说,2016年初,雷岗为自己一家规划产业发展,并决定种植烤烟70亩。

结对帮扶到户

  “我土地比较少,种烤烟的大部分烟地还是在小雷的协调下流转的。同时,小雷还经常邀请乡里农服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烟叶专家,为我讲解烤烟技巧并答疑解惑。”陶洪志说,当年,他家的烤烟种植规模达到85亩,成为当地的烤烟种植大户,并成功脱贫。

  像陶洪志这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成功脱贫的不是个例。

  “叔叔,我一点也不冷了!”在白马镇车盘小学,当蔡菁穿上崭新的羽绒服后,顿时感到全身暖融融的,连声向送来羽绒服的车盘村“第一书记”蒋俊杰表示感谢。

  车盘村平均海拔1300米,辖10个农业社,人口551户1505人,是市级贫困村。蒋俊杰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发现因家庭贫困或父母外出,部分孩子穿着单薄,坐在教室冻得瑟瑟发抖。蒋俊杰便自掏腰包,为全村21名贫困学生每人购买一件羽绒服。当蒋俊杰亲手将羽绒服穿在孩子们身上时,孩子们脸上充满了笑容。

  “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就是要倾听民声,访问民情,了解民意,增强我们服务百姓的本领,从而拿出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让农村发展得更快,让百姓生活得更好。”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帮扶干部、帮扶单位到基层后,都立足各自职能优势,帮扶所在村户落实产业发展项目,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政策宣传到人

  3 有信心 “造血”式扶贫成效佳

  近年来,我区投入17.34亿元,开展攻坚“十大行动”,即:基础设施攻坚行动、生态修复攻坚行动、扶贫搬迁攻坚行动、旅游富民攻坚行动、特色产业攻坚行动、金融扶贫攻坚行动、社会救助攻坚行动、教育扶贫攻坚行动、社会扶贫攻坚行动、基层建设攻坚行动。出台配套了建立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补助政策体系、配套落实产业扶贫精准到户政策体系、配套完善特殊困难救助政策体系等七大配套政策。

  两年来,眼看着村子一天天变好,生活水平一天天提高,江口镇花园村村民李安乾忍不住向记者感叹道:“党的政策好,帮扶干部好,群众觉悟高。”

  让他感叹的缘由是一串串村民眼中的大好事:从前村里大都是土墙房,烂路,产业单一。如今,村主干道加宽,全村的交通达到了村通畅、社通畅,家家都盖了小洋房,新建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投入使用。

和贫困户算脱贫账。

  花园村位于江口镇北部,距县城30公里,基础设施落后,土地瘠薄,产业单一。全村共有建卡贫困户111户349人,是市级贫困村,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2015年,我区全面启动干部驻村精准扶贫工作,区财政局与花园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并派驻扶贫工作队到花园村。

  “贫困村要脱贫致富,就一定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于是,区财政局帮扶集团立即整合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至此,一系列项目资金投向花园村。200万元土地复垦村集体资金,主要用于社道路维修整治;协调269万元硬化三条社道公路,全长7.2公里;通过山峡后续项目1000万元,对现有的所有社道公路全部实施硬化。除此之外,全村共维修5口、新建3口人饮水池,2300立方米,新安装管网23公里,保证了所有农户都吃上了自来水,真正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饮水安全问题……

  “输血”式救助,能解群众燃眉之急,让贫困居民感受到党的温暖,看见了生活的希望。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贫困群众持续发展,更需要“造血”式帮扶。

扶贫干部助脱贫

  公共设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眼看着生活越来越好,村民们想要富起来的愿望也愈加强烈,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行动中,通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发展致富带头人等方式,发展产业助农增收。

  “以前有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为了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区委区政府积极加强公序良俗构建,广泛开展“孝、贤、洁、序”系列活动,各级各部门组织宣讲小分队进村入户,摆事实、讲道理,不断激发群众脱贫的斗志。如今,村民干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很高。”石桥乡贾角村驻村干部张丹露介绍道。

  干部下基层,“下”然后知不足,砥砺了思想,锤炼了作风。实干兴邦,首先要从转变工作作风开始。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推动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沉到基层,始终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既是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方式,也是体现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

  广大农村群众感叹,干部进村入户经常拉家常、听民意,共商致富门路,不仅让贫困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让农民的心暖了起来。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