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对标对表十九大报告精神
扬起美好生活新希望
您的位置:武隆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   2017-10-23   阅读量:

大足区雍溪镇石堡村通过引进花卉、苗木等,辐射带动上千户村民从事绿色产业,村民收入稳步增长,大幅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通讯员 瞿波 摄

持续加大培训力度

让乡村教师在家门口就能“充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市目前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29.1万人,其中乡村教师占不小比例,乡村师资水平相对滞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针对这种现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先后印发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通知》,通过实施各级各类培训,切实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

该负责人介绍,市里建立了教师基本信息库、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库和教师参培备选库等,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构建起“国培作示范、市培抓重点、区县保全员、校本重教研”的四级培训体系;创建了“重庆教师网络研修云平台”,持续征集和开发海量的微课、慕课资源,以实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有效结合……

“各级各类培训均向乡村教师大力倾斜。”该负责人介绍,今后,我市还将不断完善研训体系、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以全面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除了‘国培计划’(即从2010年开始,国家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行的国家级培训)项目外,开州区每年还会针对性地实施村校教师全科培训、紧缺学科教师转岗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等多种市、区、校级培训。”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黎万江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各级各类培训项目,让乡村教师在家门口就能‘充电’。”黎万江感慨道,这些培训确立了“师德+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可提高乡村教师适应现代化教育必备的能力,还重视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其成果惠及每个孩子。

“持续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将有效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让乡村教师“教得好”这一任务,重庆市还将不断加强对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的创新和实践,让教育发展更公平、更有质量,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本报记者 李星婷 匡丽娜

九龙坡区海龙村村民王谓群:

“过去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让我印象深刻。”10月22日,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海龙村村民王谓群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从他们村的经历来看,垃圾处置方式的变化,改变了村庄的面貌,就是提升老百姓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前,村里各条路都修建了垃圾坑,村民们或者村里的企业都把垃圾扔到坑里。有时候收垃圾的车来晚了,垃圾就会溢到路上来。尤其是夏天,蚊虫四处飞,很远就能闻到让人作呕的气味,村民对此反映非常强烈。”51岁的王谓群说。

去年6月开始,白市驿镇建立健全“户收、组清、村集、镇转”的农村垃圾收运模式,即农户负责将生活垃圾袋就近放到垃圾收集桶,各村民小组原则上确定1名保洁员,负责本村民小组公共区域每天的清扫保洁,将垃圾袋转运至挂臂式垃圾箱或垃圾桶,最后由白市驿镇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专业的垃圾清运公司统一运走垃圾,并进行专业处理。

“专业的垃圾清运公司就是不一样。”王谓群说,村里给每个院落放置了一到两个垃圾桶,原先的垃圾坑则修成了小花园。如今,垃圾处理公司每天都会按时来收运垃圾,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王谓群感慨地说:“过去我们是盼温饱、求生存,现在我们是盼环保、求生态。相信今后我们村的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颜安

合川区新开村村民庞家友:

“山坪塘整治后,庄稼收成更好了”

“以前看天吃饭,自从村里的山坪塘整治好后,我种的庄稼收成好多啦!”10月22日,合川区燕窝镇新开村村民庞家友说,“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打心眼里拥护,也深有体会。”

合川区燕窝镇地处龙多山台地。前些年,由于该镇大多数山坪塘缺乏维护和管理,淤积、渗漏现象严重,加上坝体单薄,放水、排水设施缺失或损毁,严重影响其功能发挥。遇到天旱,不少地方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大幅减产甚至绝收。

为改变这一状况,该镇在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下,多方筹资1500多万元,完成了190口山坪塘整治,还新建了3口山坪塘,新增蓄水20万立方米,恢复蓄水25万立方米,恢复改善灌面1000多亩,解决8000多人的饮水问题。如今,山坪塘里都蓄满了水,成为当地老百姓的“民心水源”。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清淤和对底部进行加深、周边进行加固,燕窝镇还在山坪塘周围配套建设了洗衣台、下塘梯步等辅助设施,在很多池塘周边修建了1.2米至2米不等的便道方便村民通行。

据悉,合川区今年计划再整治建设1388口山坪塘,通过排险、加固、扩容等措施,提升山坪塘蓄水灌溉功能,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用水条件。

“党中央这么关心农民,关心我们的生产生活,我们也要多打粮食加油干,把我们的村庄搞得更好。”庞家友信心满满地说,“来年,我还要把种植面积再扩大点。”

本报记者 王伟

沙坪坝区新桥街道上桥社区92岁的居民谭伯康:

“我要亲眼看看小康社会是啥样”

“如果没有这些年党的好政策,像我们这种情况的家庭,日子真不知道是啥样。”10月22日,沙坪坝区新桥街道上桥社区的谭伯康对重庆日报记者说。这几天,他时常抱着收音机,收听党的十九大报道。

“早些年,在我们家几乎听不到笑声。”92岁的谭伯康说,儿子20多年前患上精神障碍,为治病把家底都掏空了。如今,儿子已40多岁,但生活基本无法自理,全凭谭伯康与老伴照料起居饮食。

生活的转变发生在近5年。

“最开始,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说要给我们办理残疾证,当时我还不理解。”在谭伯康看来,儿子的情况属于“隐疾”,宣扬出去不好。但来人反复跟他说,办理残疾证后,儿子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此后,社区又根据谭家的困难情况,帮他申请了低保。

享受政策的第一个月,谭伯康高兴得在家里哼起了小调。老伴说,那是十几年来破天荒第一回。“儿子每月吃的药免费了,老头子偷偷高兴着呢!”

前年,谭伯康所在的沙坪坝区被纳入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地区。“这回不仅儿子的药费、住院费全免,连照顾者也都有补贴了;还能享受免费体检,有医生上门巡诊。”此后,谭伯康所在社区不仅引进了专职的社会工作者为居民解决困难,还引入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为谭家这样的特殊困难群体服务。

去年8月,谭家突然断水且不知道原因,谭伯康年事已高束手无策,只好在旁边的一口井里打水。此事被社工和医生发现后,他们立即前往自来水公司咨询,发现原来是因为谭家周围拆迁,施工中挖破水管所致。

让谭伯康没想到的是,社工与社区共同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不仅帮他成功申请将现在居住的破旧房子纳入拆迁范围,还帮他租了一处环境更好的房子作为临时过渡房。

去年11月,谭伯康一家人住进新租的房子,还获得一笔拆迁补助款,老人乐得抱着收音机唱歌。“我最高兴的是,儿子的病情好转了,现在可以自己出门到社工站参加活动,每次回来都是笑嘻嘻的。”

“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社区里有那么多的社工、志愿者帮我儿子,我们也放心了。”谭伯康说,“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我要亲眼看看小康社会是啥样!”

重庆日报记者 陈波

[打印]

[责任编辑: ]